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请问用意何在?意指为何?对社会用何影响? 阿弥陀佛,请教“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佛典依据。
后两句好像不是《六祖坛经》里面的,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你若自己没有道心,不修道,尽做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见世间人所有的过错。有的人说现在末法时代太坏了,已没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会证果。为什么你不证果呢?法本无末,是没有邪没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时代。你要是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众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若见他人非’,就是见他人的不对。‘自非却是左’,若知道他人有过错,那你自己也就错了。你看佛:他看谁有过错了?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不要跟着别人做错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参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错了。他错了你不要错,你不要见他的错,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怜悯众生而发愿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虽然他全身魔气,但他还拜佛,所以去年他说:我对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两个徒弟就不能忍了,将他赶跑。本来我不同意这种情形,但既将他赶跑,也就算了。其实不应看他的过错,应用慈悲心对待他。
后两句好像不是《六祖坛经》里面的,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你若自己没有道心,不修道,尽做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见世间人所有的过错。有的人说现在末法时代太坏了,已没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会证果。为什么你不证果呢?法本无末,是没有邪没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时代。你要是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众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若见他人非’,就是见他人的不对。‘自非却是左’,若知道他人有过错,那你自己也就错了。你看佛:他看谁有过错了?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不要跟着别人做错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参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错了。他错了你不要错,你不要见他的错,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怜悯众生而发愿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虽然他全身魔气,但他还拜佛,所以去年他说:我对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两个徒弟就不能忍了,将他赶跑。本来我不同意这种情形,但既将他赶跑,也就算了。其实不应看他的过错,应用慈悲心对待他。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要得道,那他就必须先要放弃一切的道。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切的世事,包裹了好事和坏事,也包括了善与恶。原文里的‘世间过’不是真的指世界里所有不好的事,而是指评判世界好坏的心。
六祖惠能的名言之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就最能说明其含义,如果一个人他心中无善恶,那又何须去辩善恶。世间之事如果无善,那便是无恶。
因此这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所指的就是:真正得道的人,往往就是在道之外。
而对社会的影响的话,这句话对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很有意义,这是一种心境。而对于社会本身而言却是一种消极的态度,逼近要让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在现在来说这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毕竟活在世界之内,又怎么可能处在世界之外呢?
而对于断章取义的部分,那根本不值得去讨论,世界里本来就有部分人爱为反对而反对。里面对不见世间过这句话的曲解根本就是荒谬。
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前提是建立在一个人本身也要放弃自身善恶。一个本身不会做错事的人,他又怎么会去破坏世界和做出无法无天的事呢?
而关于自私的部分,六祖惠能本身就提倡修道之人须无己的道理,既然无己,何来自私?只有本身对自身评价过高,自我意识过强的人才会出现自私这种心理状态,而这部分人根本不会选择出家这条路,也就是说和六祖惠能这句佛诫扯不上关系。
用简单点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一块石头,它永远不会了解作为云的意义。作为一个不愿出世凡人,也永远不会了解出世之人的心境。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四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14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暗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暗行之人,心住於法,於是眼被法障碍,盲修瞎鍊,无由见道。《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与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是说明菩萨如何住於道心、如何行正行。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沈」,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瞋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著重在个人的自修。
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著、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麼?「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瞋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麼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二五卷) 2003/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25 http://www.amtb.tw/12/12-17-0925.xml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们,我们的心,就是经上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像仓库一样,聪明人决定不把别人的垃圾捡起来,放在自己阿赖耶识里头,把自己清净的意识变成染污。这个绝对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别人没有能力,只有你自己去捡垃圾往里面去装,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在你阿赖耶识里头放一点东西。诸佛菩萨都做不到,佛菩萨要有这个能力,把我们阿赖耶识里脏的东西掏出去,好的东西装进去,你说说,我们还要修行吗?诸佛如来大慈大悲,这不就救度我们了,他做不到!他只能够劝善,听到善的,装进去,听到不善的、看到不善的,决定不放在心上。聪明人!一等聪明人。
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不落印象,不放在阿赖耶识里头,不放在口上。放在口上,造业,造恶业;放在阿赖耶识里,把自己的心性染污,亏吃大了。所以这些都是不信老人言,佛菩萨是老人!不相信毘卢遮那佛,也不相信阿弥陀佛,当然更不相信释迦牟尼佛。还是相信自己的烦恼习气,相信自己的贪瞋痴慢,广造无量无边恶业,他所感得的果报,自然是三途地狱。
这些道理,这些事实,你相不相信?我常常讲,你也常常听,听了怎麼样?还是不相信。怎麼知道你不相信?你要相信,你就回头。你要相信,你是菩萨,转凡成圣。你还是个凡夫,还是依你自己的烦恼习气,你是「有」依住门。你是依你的烦恼习气,住在你的烦恼习气,住在自私自利之中,你搞这个。
觉悟的人、学佛的人,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讲的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像《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依住!生的什麼心?生大菩提心,生觉正净。诸位要晓得,你有依有住是迷,无依无住是觉。我们凡夫在迷,如果说无依无住,他心慌,没有安全感,这是什麼原因?在迷,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他无住就心慌。如果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无住,自在!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这个时候他依什麼?他依的是虚空法界。他住的是什麼?一切刹土众生,入佛境界!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你若自己没有道心,不修道,尽做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见世间人所有的过错。有的人说现在末法时代太坏了,已没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会证果。为什么你不证果呢?法本无末,是没有邪没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时代。你要是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众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若见他人非’,就是见他人的不对。‘自非却是左’,若知道他人有过错,那你自己也就错了。你看佛:他看谁有过错了?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不要跟着别人做错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参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错了。他错了你不要错,你不要见他的错,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怜悯众生而发愿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虽然他全身魔气,但他还拜佛,所以去年他说:我对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两个徒弟就不能忍了,将他赶跑。本来我不同意这种情形,但既将他赶跑,也就算了。其实不应看他的过错,应用慈悲心对待他。
我的理解是:若是真正懂的道的人,他在世间行走就如普通人一样,无一点分别。
这句话的引申意是,真正的成佛的人,不会标新立意,不会主观去劝解别人,因为他知道无缘再劝而是徒劳,只会增加心中的不善。但在客观上做的即是:用心去体查每个人,当他需要的时候再不露痕迹去点拔,要像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一样,即“不见世间过”。
放眼当今佛教弟子,有几个不喜显耀自身的佛学的(在我看来不过是留声机罢了),却不知这样最伤德行。
不见世间过 不是叫人忘记过去,放下过去。这句话没有一点这个意思。这完全是一句入世的话,入世修行的话。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被一些人误解得非常厉害.的确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只顾自己修持,而不去弘扬佛法,就是不见世间过.有些人任意的评击同种信仰的人,而对不同信仰的人则表现得非常大度,自以为这就是不见世间过.完全误解六祖的意思.楼上的09326411就是一个对佛法误解得非常厉害的人.从他平时的言论可以看出.既然无私,如果顾着自修而不去弘扬佛法,是否是自私?指责同种信仰的不是就不是见世间过了?有些人甚至认为任人任意的曲解佛法,扭曲教义而不去纠正就是不见世间过,那么断人慧命又如何理解?楼主说的很好,如果每个人都曲解这句话的意思,那么世间的盗贼也就可以任意妄为了.希望未来有高僧大德能真正道出六祖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望共盼之!
你是否需要了解?
善,可积福;德,能聚财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宽容他人之过。心宽路才能好走。有一位孙起山先生,要去吏部等候选派官职,因旅费不足,只能沿途雇用驴子前往。这一天,来到河间南城门外,雇佣不到驴子,又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了行程,只好躲在附近一户人家...
惠能大师经典禅语
六祖慧能 10.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这一切的功德,不离自性,如此才是「真功德」——六祖慧能 11.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
执着是什么?天天坚持念佛的人就不执着了吗?
连新加坡许哲修女都能做到「不见世间过」,六祖在《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她都做到了。一百零一岁还像个年轻人,像个三、四十岁的人一样,你看她除了头发白,牙齿掉一个,其他什麼毛病都没有,爬上这个桌子跳下去,没事!什麼原因?不见世间过,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没有厌恨任何一个人。
谁能告诉我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这6个人的生平?
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传灯法本: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阿弥陀佛!我...
少林五祖是谁,禅是谁创立的,禅与佛有什么关系,禅的大意是什么?_百度...
六祖惠能,海南人氏,少数民族裔,卖柴时听路人诵读佛教经文,幡然而悟,遂在善人资助下,留下赡养母亲钱粮,孤身前往黄梅东山,见忍大师,数语之下,得五祖关注,但为不致招致他人嫉妒谋害,遂斥退惠能而安排后院舂米。 那时候,大唐正是尊佛废道,佛教诸宗至此又以禅宗最为鼎盛。而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言传口授,明心见性,直...
禅宗就是禅定吗?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如师兄所举,这个公案,是《坛经》之中最容易令人误会之处。与此类似者,有“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等公案。我们知道,禅宗以机锋接引而不可明说;触证真心,须是学人自悟;若悟者直接明说,学人不得开悟之功德受用(实则未悟),乃至不...
谁能介绍一下禅宗?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绘出禅的真面目。本书之所以只写唐代的大禅师,乃是因为由于他们的真知...曰起信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
辗转的意思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给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我们就不造业了。「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自己心要清净,你怎麽会见到别人过失?实在讲见到别人的过失,是自己恶的心所与这个境界相应。如果自己用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无善亦无恶,无是亦无非」,心...
明镜亦非台出自哪里?整首诗的内容,以及相关诗的内容?
帮助的人:124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翠岩禅师《警僧铭》对僧人的告诫
翠岩可真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福州人。曾经参访过慈明禅师,因到金銮结夏安居,与善侍者结为好友。翠岩禅师年轻时经常骄傲自满,目空天下。善侍者是慈明的得意弟子,与翠岩禅师言谈之间,知道他尚未彻悟,便嘲笑他的骄傲自满。 一天,两人在山路上行走,翠岩禅师议论风发,善侍者拈起一片瓦砾,放置于磐石上,说:「若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