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中的“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是什么意思? 求六祖慧能《坛经》
释义:一切法相皆是众生妄心产生的无明业相的显现,不执着诸业相,即是离妄,离一切颠倒妄想即是清净心,清净心即是佛心。前念不生后年不灭,念念不起心,念念不著相,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出处:出自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六祖坛经》
扩展资料: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
一.“佛法不二”思想: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三.“不立文字”: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四.“三无”思想:“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祖坛经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六祖坛经》是目前唯一非佛说而称为经的汉文经典,也是世界佛经史上第一部非佛说的异国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禅宗中的这个无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真的是一念不起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禅者独自在花园中静坐,突然闻到一阵芳香随着晚风徐徐飘来,他兴奋不已,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平时有风吹送花香时,心绪不静,不一定能闻到。心静的时候花不一定开放,花开放也不一定有风吹,此时此刻在黄昏下闻到这么美妙的花香是多少因缘际会的巧合啊。
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愉悦兴奋之中的时候,师父突然走过来跟他说了一段话:“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有禅定的心,没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受时节限制。一个内心拥有戒、定、慧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无念的芬芳呀!”
禅宗的诸多境界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但是又不得不通过文字指导后学,正所谓在心为禅,出口为教,禅教结合才能使人有所受用。
禅宗的这个无念是于念而不念,见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遍一切处而不执着一切处。怎么理解呢?就是眼睛看到的一切色,耳朵听闻的一切声,鼻子闻到的一切香,舌头尝到的一切味,身体感受的一切触,意识思维的一切法,都不染于心。色、声、香、味、触、法是六个贼,之所以称其为贼,是因为它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介,劫掠一切诸善法财。
无念就是常净自性,看着六贼从六门走出,在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哪怕自性起了念,虽然眼能见色,耳能闻声,身有觉知,但是于心不染,于境不粘,这也是万般自在的,所以这就是无念。《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与第一义而不动。
慧能大师的这个无念,不是让人们离群索居,闭目塞听,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照样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照常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要求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弃舍的念头,不执著好恶、美丑的观念。很多对修行一知半解的人打坐的时候就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努力使得自己空掉一切,其实这是坐枯禅,根本不是真正的打坐。
《坛经》云:“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这个“坐”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坐,而是指的念不起或者说无念。无念的“无”是取消对事物所持有的有无、善恶等两边对立性的观念;“念”是使得心与真如相应。这才是禅宗主张的打坐、坐禅。
“无念”不仅是用来指导修行打坐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是通万法、见诸佛境界和至佛地的途径。《坛经》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位地。”
意思是:若见到一切万物存在,而心不生分别,念头不停住于物,就是无念。
出自:《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之般若三昧无念行(经文)。
原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作者:法海、宗宝等。
创作年代:唐宋。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释义:当你看到万物万象的时候,心无杂念,思绪不会因为事物干扰而停留,就是无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六祖坛经》最早起源于六祖惠能大师应邀至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法海将此事记录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惠能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这时《坛经》开始外传,俗称《六祖法宝记》。
“坛”,即高台。惠能曾坐在韶州大梵寺的一个高台上为众人说法。惠能的弟子法海按照惠能的嘱咐,把他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编纂成书,于是就有了《六祖坛经》。该部典籍不仅记下了惠能的佛学理论,也记录了他的身世、经历和得法、传法的经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三昧
百度百科——六祖坛经
若见到一切万物存在,而心不生分别,念头不停住于物,就是无念。
简单的理解,念是人心的活动,平时我们见到事物,心里就生分别,即所谓的感性认知,然后又通过理性来分析探讨,以为这就是我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宇宙,却不知道这正是一切虚妄分别,一切错误,一切痛苦的开始。无念,就是要我们的心见事物时,心不黏着,不起分别,要明白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都是六根带来的形象概念而已,不是真实的存在。平时我们感知到事物,心念即起,然而此念起后,并不随事物消灭,反而执著于已经消逝而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染著”。六祖告诉我们,念念之中,要不思前境,如此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个人理解为:因惠能师祖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知要去掉妄念浮云,无念,无相,无住,即可顿悟成佛。其实这就是古代的唯心主义了。心静万物皆静。此话应该是说心不去想,既无念也
1、念:指心中染著的意思。例如看到喜欢的,成语叫「念念不忘」。
2、法:泛指六尘。也就是所有一切。
3、凡是见、闻、嗅、舔、摸、想到的,心中都没有贪爱,就称为无念。
4、进入无念的方式就是「无贪爱」,简称「无欲」
对佛法、气功、2012感兴趣吗?请进入「法迄巴」贴吧
一切法就是你所见的形形色色事物。学会面对事物时候事来就做,过后不留。简单的举例:饿就要吃饭,专心吃过碗后就不要去考虑这顿饭好吃不好吃等等问题了。就是无念。
你是否需要了解?
《六祖坛经》中的“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是什么意思?
1. 在《六祖坛经》的“般若品”中,提到:“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这句话的含义是,当一个人面对世间的种种现象时,内心不产生执着和分别,不为外物所动摇,保持心灵的清净和平和,这就是“无念”的境界。2. 这句话出自《六祖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由惠能大师的弟子法...
《六祖坛经》中的“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若见到一切万物存在,而心不生分别,念头不停住于物,就是无念。出自:《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之般若三昧无念行(经文)。原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作者...
“心无所念,亦无所持”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中没有念想 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支持自己的了。一 、何名无念?《六祖坛经·般若品》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这句话的出处?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又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
见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遍一切处而不执着一切处。???
《坛经》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位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六祖坛经》是目前唯一非佛说而称为经的汉文经典,也是世界佛经史上第一部非佛说的异国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所说的话,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 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悟此法门”: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法门,不是离开心而有佛,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
佛教,无念在任何地方都要做到吗?在极乐世界与涅槃境界呢?
一 、何名无念?《六祖坛经·般若品》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
禅宗无念为宗是什么,跟小乘区别
禅宗的无念是指无为实相,即大乘佛法的开悟明心。大乘和小乘是有区别的。小乘是断我执,未断法执,是自了汉,不究竟还得回小向大走菩萨道。也就是小乘断见惑,未断思惑,断一念无明未破无始无明,证悟到断常空。大乘佛法,断我执,破无始无明证悟八识如来藏,趣向佛道。仅供参考 《...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迷惑的人只用嘴说,智慧的人用心体会。出自《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节选原文: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念,智者心行。译文:万种佛法就在每个人的...
心经是一乘还是三乘经
心经是一乘还是三乘经 1. 佛法是不二之法,曰二曰三都世锋是权宜之说。《六祖坛经》慧能大师为印宗法师说: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2.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荡除一切情执法执。心即是佛,一切万法莫不由心而立,万法既是佛法橡返衡。3. 一切法无非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