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亦非台出自哪里?整首诗的内容,以及相关诗的内容?

作者&投稿:茅康 2025-05-1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哪首诗里?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引自禅宗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六三八年,是广东岭南人。他的身世,正像孔孟两位夫子一样,从小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把他一手带大。后来因为家境清苦,他们便迁居南海县,卖柴为生,所以他在幼年时,根本没有机会读书写字。
某次,有位顾客向他买柴,当他卖完柴,走出店门时,突然听到门外有人念经,那经句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于是他便问那人念的是什么经,是从那里得到的?那人告诉他念的是金刚经,是从河北黄梅山的五祖弘忍那里学到的。这时正好有位陌生人,送给他十两银子作为他母亲的生活费用,并劝他专心的去黄梅,参拜五祖。
慧能辞别了母亲,走了三十多天,才到了黄梅,便立刻去参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那里人,到这里来做什么”?
他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此来拜你为师,是为了要成佛,别无其他目的。”
弘忍为他的质朴无邪所感动,但他毕竟是位非常机警的老师,故意用讽刺的话考验慧能说:“你从新州来,是南蛮之人,如何能成佛”?
这话引起了慧能尖锐的反击说:“人虽有南北之分,而佛性岂有南北之别,我的形体虽与你不同,但我们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弘忍已发现慧能是可造之材,本想和他多谈一会,可是看到许多徒弟们围在慧能旁边,脸露不屑之色,因此便不多说,只吩咐慧能去做粗工。但慧能却没有敏感到弘忍的别有用心,又问:“报告师父,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要离开自心,便是福田,请问你要我做什么呢?”
弘忍只得打断他的话说:“这个南蛮,根性倒也敏利,不必说了。”接着便派他到后院去做碓米的工作。
慧能在黄梅一晃就过了八个月。有一天,弘忍去看慧能便问他说:“我知道你颇有见地,但深怕别人妒嫉,加害于你,所以没有明言,你知道吗?”
慧能回答说:“弟子知道师父的意思,因此始终不敢到堂前参见吾师,深怕别人怀疑。”
后来又有一次,弘忍觉得传法的时机已到,便召集学生们训话说:“我要告诉你们,生死是件大事,你们整天只求幸福,而不去想想如何脱离生死的苦海。这样你们的自性早已迷失,即使得到幸福,又有何用?你们应从自己的心中去发智慧。再把所证悟的写成偈子,给我看看,如果谁真的已经悟道,我便把衣钵传给他,做禅宗的六祖。你们快去写偈子,不要拖延,犹疑和思考便是心无所悟,如果真能见性的人,当下便能见性,即使置身车轮刀斧之下,也能见性。”
大家听了弘忍的吩咐,回去后,便互相讨论说:“我们无需绞尽脑汁去作偈,神秀上座现在已是我们的讲师,一定是他得到衣钵。我们即使作了偈子,也只是浪费心血而已。”
于是大家便不作偈,只是准备以后跟随神秀。
至于神秀呢?他毕竟是一位深思的,而且非常虔诚和谦虚的人。他心里想:“学生们都不会作偈,因此我必须作偈,否则师父便不知我的见解如何。但我作偈的话,如果为了求法,当然用意很好;如果是为了想做祖师,那便与俗人争夺虚名没有什么差别,唉!真是为难极了。”
这番话的确说得合情合理。当我们想到这是在坛经中由慧能转述时,便会确信日后禅宗有南北之间的冲突,决不是慧能和神秀两人的责任。
现在我们看看神秀写在墙上的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劝拂拭,莫使惹尘埃。”
当弘忍看到了这首偈子,知道是神秀写的,不禁大为失望。但在神秀学生的面前,为了顾全神秀的尊严,便说这首偈子值得大家诵持,如能照着修行,便不致于堕入邪道。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弘忍便单独把神秀叫进房说:“你那首偈子并没有见性,还只是到了门槛,未能登堂入室。一般人依照这首偈子去修行,虽不致于堕入邪道,但决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要想得到最高的智慧,必须当下认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知道它是不生不死的。如果你的每个念头都能明心见性,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任何东西会阻碍你。你的存在是真实的,万物的存在也是真实的。你将会发现万象的变幻无常,都是法尔如此,都是真性实相。能够有这种见地,就是最高的菩提自性了。”
于是弘忍便叫神秀再写一首,可是神秀的心情一直不宁,想了好几天,总是写不出。
正在神秀苦思不出的当时,有一个小和尚口中念着神秀的偈子,经过慧能碓米的地方,慧能一听到这首偈子,知道作者尚未悟道,便问那个小和尚是谁写的,小和尚大叫道:“你真是个南蛮,连这个都不知道”!
然后便把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慧能。慧能要求说:“老兄,我在这里碓米已有八个月,未曾到过堂前,请你带我去看看那首偈子好吗”?
于是他们便到了写偈的地方,慧能又请求说:“我这个粗人不识字,请你念给我听听”。
这时正好江州的一位通判官,名叫张日用的,也在场,他便高声的念给慧能听,慧能听了就对张日用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你替我写在墙上,好吗”?
张日用奇怪的说:“什么,你也会作偈子,真是怪事”!
慧能便正色的说:“要学最高的菩提之道,可虽轻视那些初学的人,有时,极下等的人,有最高的智慧;而极上等的人,却毫无见识可言”。
这几句话把张日用说得服服贴贴,便替慧能在墙上写出了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围观的和尚们看到了这首偈子,都大为惊讶,交头接耳的说:“不能以貌取人啊,这样一个活菩萨,我们居然要他做粗工呢”!弘忍看到大家的惊异之色,深怕有人妒害慧能,便用鞋把偈子擦掉说:“这首偈子也没有悟道”。
于是围观的和尚们便一哄而散。
第二天,弘忍悄悄的溜到碓米的地方,看到慧能腰上缚了一块大石头,正在碓米,便自言自语的说:“求道的人,该这样忘形的工作吧”!接着便问慧能:“米熟了吗”?
慧能回答说:“早已熟了,只是等着人来筛呢”!
弘忍不说话,用杖敲碓三下便走。这是暗示慧能于当晚三更去见他。慧能果然应约。于是师徒两人对面而坐,弘忍便为他讲解金刚经,当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突然大悟,才了解宇宙万物都不离自性,便对弘忍说:“我何必去思考,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我何必去攀援,自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我何必去追求,自性本来是一切具足的?我何必去犹疑,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我何必去贪恋,自性本来就能产生万法。”
弘忍听了这话,知道慧能真已悟道,便说:“如果不能认清自心,向外求法是毫无益处的,相反的,如果能明自心,见自性,那便是大丈夫,便可为天人之师,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佛。”
也就在这个深夜,弘忍把衣钵及顿教的法门传给了慧能,并叮嘱他说:“现在你已是禅宗的六祖了,希望你好自为之,要承先启后,传法救人。请听我的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次传法是在公元六六一年,当时慧能只有二十三岁,还是个俗人。弘忍居然把衣钵传给这样一位未曾受过禅学,甚至也未接受过最基本佛理训练的南蛮,的确是具有超人的勇气。事实上,他不仅具有超人的勇气,而且具有超人的机警。他深知慧能已经彻底悟道,不是其他的弟子所能企及。因此他极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并嘱慧能暂时隐蔽起来,不要急于公开说法。同时他又鉴于衣钵传法常起争执,所以告诉慧能禅宗应以心传心,衣钵只是信物,为了避免争端,以后不要再传衣钵。
接着他们便渡过长江,在渡河的时候,弘忍和慧能争着操桨,弘忍说:“应该是我来渡你过河”!
慧能却回答说:“迷的时候,是师父渡我,悟了以后,是我渡自己”。
弘忍听了,大为赞赏,便说:“今后的佛法,将因你而大盛了”。
渡过了江,他们挥手告别,此后不再见面。

参考资料:本页楼上.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此句是慧能大师在未选六祖之前的经典之作。

原文是一个修道者写的: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

后慧能大师依照此诗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菩提和明镜是修道的境界,原文是说,修道到了一定的境界,身若菩提树,不为凡事所困,心如明镜不受俗尘所扰,要不断的审视自身,以免又为尘世所束缚。是一句教人修道的话。(个人理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这是彗能大师根据上面的原文而写,前一句是指菩提和明净都指的是一种境界,而非真正的事物,若用菩提树和明净台来形容修道的境界,那说明还是没有达到空无一物,因为菩提不只是树,明镜也不一定就是台,后一句则是说,菩提和明镜本就什么都不是,也不会被任何东西牵绊,这比起原文意境来,又何止高了一层?!(个人理解)

这句话应对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也可以理解为,还事物本身的样子以后,其实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全是有意义的,也并非就是真正存在的,因此不必太过执着,太在意,看清你正在追求的东西,别让空物烦心。

悟道悟道,个人修行不同,能悟出的感受也不同。若要求解,所解也是他人领会。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此句是慧能大师在未选六祖之前的经典之作。

原文是一个修道者写的: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

后慧能大师依照此诗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菩提和明镜是修道的境界,原文是说,修道到了一定的境界,身若菩提树,不为凡事所困,心如明镜不受俗尘所扰,要不断的审视自身,以免又为尘世所束缚。是一句教人修道的话。(个人理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这是彗能大师根据上面的原文而写,前一句是指菩提和明净都指的是一种境界,而非真正的事物,若用菩提树和明净台来形容修道的境界,那说明还是没有达到空无一物,因为菩提不只是树,明镜也不一定就是台,后一句则是说,菩提和明镜本就什么都不是,也不会被任何东西牵绊,这比起原文意境来,又何止高了一层?!(个人理解)

这句话应对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也可以理解为,还事物本身的样子以后,其实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全是有意义的,也并非就是真正存在的,因此不必太过执着,太在意,看清你正在追求的东西,别让空物烦心。

悟道悟道,个人修行不同,能悟出的感受也不同。若要求解,所解也是他人领会。


你是否需要了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是哪首佛歌里面的...
这是唐代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菩提偈·其三》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
出自《六祖坛经》。这个说来话长了。这个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菩提本不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哪里?
这首畿子描述了通过修行不断拂拭心灵尘埃的入世态度。然而,弘忍大师认为神秀尚未达到顿悟的境界,因此没有给予评价。当时慧能禅师在厨房工作,他听到了神秀的畿子,立即要求人带他去看。尽管慧能是文盲,他还是创作了一首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畿子契合禅宗顿悟...

明镜亦非台,台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禅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的“台”,意思比较虚,得对照着同时期禅宗五祖弘忍的首座大弟子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来看,“明镜亦非台”有些“互文”的意思,意思是“明镜不是明镜,台也...

菩提菩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我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什么意思
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该句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其三。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释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说得详细些...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意思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到哪里染上尘埃?该句出自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其三。1、原文内容为: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白话释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几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菩提偈:【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

男友发表心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自唐代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中第三首。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