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结构已经呈现为无政府状态,具有了国际系统的特征。国际系统是政治系统的种,它的主要特征是:系统单元相互独立,整个系统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威。自古以来,国际系统的单元曾经先后由帝国、城邦、诸侯国、现代民族国家构成。相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暂时的国际系统,但正是这种国际系统的结构,导致了争霸战争和“礼崩乐坏”。
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系统是国际系统必须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性质,第二是诸侯国之间关系的性质。虽然当时周王室名义上保留最高权力地位,但实际上无法控制诸侯国的行为,使整个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从春秋到战国,周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无政府状态不断强化。首先,周王室的权力不断减弱,“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西周的核心制度是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分给王室血亲或者异姓贵族,建立多个诸侯国。据说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达到数百个,到春秋时期还有140多个。周王和诸侯之间是等级关系,诸侯的权力来自周王,但到了东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周王室不但丧失了大量土地的管辖权,丧失了人事任免权以召开盟会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军事垄断权,不能再继续垄断武力讨伐诸侯的权力。按照周礼,诸侯之间不能相互侵犯,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相互侵略十分频繁,“王室毫无制止能力”。这样等于周王室丧失了管理、协调诸侯国之间关系的能力,无法控制诸侯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于是出现了诸侯兼地并国、争相称王称霸的局面,它们与周天子“分庭抗礼”,不再唯周王之命是从,此时中国实质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伴随着周王权力的衰落的,是诸侯国独立性的增强分封制本身包含着分裂倾向,因为诸侯从受封开始就拥有独立的领土和军队、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具备了独立的国家形态。诸侯国不但拥有管辖范围内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力,甚至剥夺了周王使用武力来管理和协调诸侯国之间关系的权力。诸侯与周天子最强有力的联系,除了政治等级关系之外就是血缘宗法关系。但有的诸候兴起,并非是分封的,也并非所有诸侯都和天子有宗法血缘关系。所以周王朝的分封制从长期看,不利于周王的集权管理,而是有利于诸侯国对本国的管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内部事务完全不受周王控制,外部事务相互承认各自权力。独立的军队、固定的领土和人口、对外交往的合法权力,独立制定内外政策,形成了一些相互承认的盟约。楚、秦、吴、越兴起为大国,它们有的不是分封诸侯,与周王室没有血缘关系和隶属关系,例如楚国。楚不承认周的宗主地位。除了周王室和诸侯国之外,中原地区的外围存在大量部落氏族,它们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不具备国家形态,被称为“蛮夷戎狄”。与诸侯国一样,它们也可以看作国际系统的成员,但是在类型上不同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国际系统,主要的系统单元是诸侯国,周王室只具有象征性的地位,并不能发挥实际的作业和影响,诸侯国享有了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诸侯之间处于一种不断强化的无政府状态之中,诸侯国相互独立,互不隶属。诸侯国之向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观念,但是它们相互承认独立自主的地位。本来,夏、商、周三代君主称王是专利,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也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初期,齐国和魏国国君相互承认对方为“王”,所谓齐魏“徐州相王”。为了联合抗秦,魏、韩、赵燕、中山等五个国家同时称“王”即所谓“五国相王”。共同称王的事件表明,到了战国时期,王已经不是周天子独有的称号,诸侯国已经不再尊周王为“天下共主”,“天下”已经变成了无政府国际系统,“礼崩乐坏”难以避免。
政治结构的变迁,决定了“礼崩乐坏”的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具有以下特点,即周王室的中央权力地位不断下降,直到名存实亡,无政府状态不断强化,主导国际秩序的是霸权国:霸权国不断更替,霸权国和挑战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不断,诸侯国数量不断下降。在这种政治结构及其过程中,诸候国过去遵守的普遍行为规范一周礼,其地位和影响不断下降,直到基本消失。以上特点充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国际系统,与近现代欧洲的国际系统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本质相同,即无政府状态下多国竞争与合作,出现了国际政治中的特有现象,如争夺霸权、结盟对抗、追求均势,等等。孔子崇尚周礼,鼓吹大一统理想,一生都没有实现,仕途十分落魄,除了与孔子的个性有关之外,也说明当时各国君主不愿意接受这套价值观。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们的理想,是确保本国生存,并以此为基础追求霸权地位。顾炎武指出,春秋时代诸侯还尊重周王,讲究周礼,注重祭祀和宗族姓氏,各国朝经常朗诵《诗经》。到了战国,这些贵族礼仪就被放弃了,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这只能说明,随着政治结构的变迁和无政府状态的加剧,“礼崩乐坏”现象更为严重了,中国拥有追求天下统一的传统。周朝时期的中国是一种礼法社会,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而春秋战国代表着战争和混乱,因此人们认为“礼崩乐坏”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恢复等级的宗法社会才是美好的。这就是“天下”理想。统一“天下”,等于就是要消灭无政府状态,把国际系统转化为国内系统,为恢复统一的意识形态奠定基础。
你是否需要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乃致西周最终灭亡。西周灭亡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春秋後期,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断遭到了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所以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指的是什么?
”春秋後期,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断遭到了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所以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孔子前期周游列国,极力主张恢复周礼,就是要恢复到西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状态,只是历史不可逆,月盈必亏,盛极必衰,况且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历史会...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礼崩乐坏”?
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大时代。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那些表现, 请简述
礼崩乐坏是对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3、各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1.孔子认为,社会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如果是自己的制度,就会被摧毁。 “礼”是等级社会的行为规范,“音乐”是等级社会的具体体现。 孔子认为,周礼中的祭祀最为庄严。 如果用稻草人代替杀人祭祀,用陶俑代替人埋葬,那就违反了社会行为准则。 当等级社会的行为准则被破坏时,就是等级社会...
请问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
4、孔老二儒家的偏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章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什么呢,因为这三家不是天子封的,是你们奴才分了主子的国家,这下不完了,礼崩乐坏了。他们忘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治国思想。周分封早期,姜尚和周公,在去各自封地的路上,周公问姜尚如何治理封地,说要任人唯贤,有德...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制度下的改变,奴隶向封建过度
关于礼崩乐坏
礼乐崩坏是特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割据势力普遍地无视、践踏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例如周天子食九鼎、诸侯食七鼎。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周王室的衰落,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领袖地位。因此势力稍强大的诸侯就称王、食九鼎(如楚)。礼乐崩坏实质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具体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周朝高阶层的礼仪极为讲究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始于西周末年,深化于春秋时期,完全崩溃则是在战国时代。礼乐制度重人文与教化,崇尚精神追求,兴盛于西周长达四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在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奉行强盗政治的...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是描述什么的?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正走向解体。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