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说是什么时代的文化下移事件 礼崩乐坏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礼崩乐坏 ( lǐ bēng yuè huài )
解 释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出 处 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古代把礼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乐作为教化的规范。礼崩乐坏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例:春秋末期子产在郑国为相,正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
夫三代之末,武王克商,立周镐京。周公东征,宗法分封。侯封空桑之域,地据少昊之墟,其号曰鲁。鲁者,海内之膏腴,天下之冲要。负泰岱,面凫、峄,傍龟、蒙,临河、济。发居商奄,府治陬邑,岁计八百,世传卅四。世初,伯禽赴鲁就政,变其俗,革其礼,平徐抑淮。继之,炀公筑茅阙门,孝公问训固实。兵拥千乘之盛,住列班首之尊。周礼在鲁,众藩来朝。时为列国之盛邦也。
尔其中周之时,王纲解纽,国柄失持。幽、厉伤政,王令不行。春秋迭代,兵钤无常。群雄并起,“尊王”意在专国;诸侯争霸,“攘夷”实为分疆。礼崩乐坏,周室衰微。天下不宁,鲁患亦兴,隐、桓之弑,庆父之难,三桓操柄,阳虎政变。鲁君如寄,公室不张矣。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霸道代替了王道,继而诸侯争雄,王室衰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乃为王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甚至自卿大夫出,则礼乐崩也,王道坏矣。
何为礼乐制度?简而言之,礼就是行为规范及其仪式,乐就是配合典礼仪式所具备的与之相应的舞乐。广义的礼就是指一整套社会制度。周礼就是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用以严格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其内容极其广泛。礼体现在经济上,主要是“井田制”,也就是土地国有制,天下土地属周天子所有,其它人只有使用和继承权,没有买卖处分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礼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奴隶制下的宗法制,包括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礼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上,主要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分别指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方面的各种规范及其典礼仪式。五礼也就是狭义的礼。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也是礼崩礼坏的开始,周宣王即位後稍有作为,号称“中兴”,实际不但没有缓和各种矛盾,反而实力更削弱了。周宣王还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干涉鲁国内政,引起鲁国内乱,诸侯因而不满,“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接下来的周幽王更无君样,乃致西周最终灭亡。西周灭亡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春秋後期,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断遭到了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所以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孔子前期周游列国,极力主张恢复周礼,就是要恢复到西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状态,只是历史不可逆,月盈必亏,盛极必衰,况且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历史会在动乱中走向进步。这是孔子晚年在深研《周易》後才明白的道理。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
扩展资料: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周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
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得罪了当时强国郑国,不得不与郑庄公互换人质,将儿子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史称”周郑互质“。
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两个事件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争霸
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
文化下移指的是,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读书受教育,春秋开始民间有了兴办私学,比如孔子弟子3000,平民阶层开始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士人阶层形成。
东周的时候
你是否需要了解?
礼崩乐坏说是什么时代的文化下移事件
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
礼崩乐坏说的是( )时代的文化下移事件。
【答案】A。
礼崩乐坏说是什么时代的文化下移事件
东周末,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礼崩乐坏是西周时期。礼崩乐坏,原为孔夫子感叹西周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遭受诸侯征战日渐崩坏而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现在可引申为伦理道德文化的日渐散失导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现象。礼崩乐坏是对西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
礼崩乐坏产生于什么时代
礼崩乐坏始于西周末期,那时礼乐制度受到了局部的破坏。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程度开始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战国后期,整个礼乐制度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礼崩乐坏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在周朝,统治阶级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每个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仪仗队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礼崩乐坏是什么意思?再山海经中有一个"绝地通天"的故事:颛顼皇帝
将王田和私田进行转变,从分封制逐渐转向郡宪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变革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传统的礼教制度逐渐崩溃,社会风气变得混乱无序。因此,“礼崩乐坏”这一成语成为了对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至今仍被用来形容社会规范、道德伦理遭受破坏的混乱局面。
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在什么时期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它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时期典章制度的逐渐废弃。在春秋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将王田变为私田,分封制也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政权不断下移,他们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崩乐坏这一成语逐渐扩展其意义,不仅指代周代封建制度的崩溃,还用来描述伦理道德文化的衰退。在现代社会,我们常用来形容伦理道德规范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气的恶化。《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这...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礼崩乐坏的意思
1、礼崩乐坏是周王朝时期,始于西周,盛于东周。2、礼崩乐坏,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典出《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释义: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寓意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一词汇描绘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现象,即东周时期原有的典章制度逐渐失效。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与周礼要求不相适应的转变。其核心表现为诸侯势力崛起,私田制取代了井田制,原有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替代,国家权力逐渐下移,诸侯们开始制定自己的法律,标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