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帮忙概述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 答案不...
【答案】C
【解析】礼乐指西周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制度的制定与战争的发动都由周王决定。而春秋时这一制度遭到破坏。
主要原因还是周室衰微。
周平王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没有办法控制诸侯,只好开始借力打力,也就是拉一派群众(诸侯),打另一派群众(诸侯)。他偷着召见虢国国君,让虢公取替郑庄公作卿,以压制郑庄公。但虢公优柔寡断,不敢接这个热山芋,并且消息很快走漏。怒气冲冲的郑庄公听说自己要被挤出内阁,坐车顺着诸侯国道冲进洛阳,跟天子讨说法:“我是朝廷卿士,我哪点干得不好!难道你要换掉我吗?你当初来中原,还不是我爸爸保着你的!”周平王大窘,结结巴巴发誓绝无二心,然后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把自己的太子送到郑国,郑庄公也送儿子到朝廷。交换儿子当人质,以示双方的爸爸互相友好,一百年不动摇。
在重视等级礼仪的大周朝,天子用什么尺寸什么颜色的弓,堂上演什么舞,诸侯家里跳什么秧歌,住什么标准的房,房里铺几层席子,卿大夫门前种几棵树,出殡多大规模,棺材几层,号啕哭几嗓,祭祀用多肥多瘦的牛,宰牛前要养三个月还是一个月,不同等级的人都有严格的不同限定,不能僭越。然而现在居然出现了天子与臣子交换人质的怪现象,大周王室的尊严和君臣之间的名分,开始松动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了。
所谓礼崩乐坏,就是周天子的礼乐被诸侯谮用了。要说当天子也实在不容易。周平王平时必须“正衣冠而立”,跟联军姿有一拼。他的宫殿左厢悬挂五只乐钟,右厢也悬挂五只乐钟。他将要出宫的时候,就撞击持殿堂南面的黄钟,并敲击右厢殿堂的五只乐钟来与黄钟相应和。马的鸣叫声也合于钟声的节律,把马拴在车上的人、赶车的人,也都有相应的规矩:站立时要如同悬挂的磬石那样略微弯腰,拱手时要象胸前抱着鼓一样,使车马转弯、回头时动作也要符合要求。在这之后,乐师奏起登车的乐曲,报告天子出宫了。周天子行走的步距大小一致、符合规定,佩玉叮呤作响,玉鸣与乐钟相唱和。这都是要平时练习的,周平王是全国走台步最好的人。然后他坐上马车,上车下车的动作都有要求,必须捉着马车尾巴上的一只绳子攀登上去。等周平王要回宫时,乐师就撞击悬挂在殿堂北面的蕤宾乐钟,并敲击左厢殿堂的乐钟来与它相应和。总之,是麻烦的很,这就是礼仪。就凭着这股庄重威严,各地诸侯都顺服于天子,缴纳好东西养他,战时听他调遣。
虽然在拼命地走台步,但周平王慢慢镇不住大家了,诸侯甚至越级使用他的礼乐。这就是后来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2、对外战争失误。周前期军事能力强,后来对北方少数民族用兵,失利了。军事弱了,而地方军事强了;
3、国土面积增加,分封当初没预料。分封开始国土很小,结果到了后期,秦国这样的竟然拓土开疆到西面那么多,南北各国也没闲着,这样周天子和老牌分封国在中间没发展空间,就杯具了;
4、孔老二儒家的偏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章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什么呢,因为这三家不是天子封的,是你们奴才分了主子的国家,这下不完了,礼崩乐坏了。他们忘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治国思想。周分封早期,姜尚和周公,在去各自封地的路上,周公问姜尚如何治理封地,说要任人唯贤,有德有才者不管出生如何一律重用。周公说要用人唯亲,把自己信赖的人放到重要的职位,这样才能江山稳固。后来齐国被田氏篡位,比周公的子孙统治少一百多年,但齐国一直很强大,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鲁国就一直很弱被欺负,孔子都没能改变它,直到最后被楚国灭国。而周,更像是鲁国,亲戚国家一个姓氏吗。
参考相关:
作者:逍遥色魔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123392/answer/26747929
来源:知乎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是人们有追求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东西的欲望(其实主要指西周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遭受诸侯征战日渐崩坏,诸侯追求更高的周天子的待遇和权力),所以他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而要解决当时混乱的现状需要回归到分邦建国时代,每个人都要克己复礼,严格按照社会等级行符合社会身份之事,这样人人安分守己,就不会生乱了。
当时的生产力逐渐发展,原本不允许私有买卖土地的现实改变,诸侯国日渐强大,周天子的权威被削弱,诸侯国通过战争、买卖等手段兼并土地扩大人口,意图取周而代之。
任何时期生产力大发展,就是“礼乐崩坏”之始,一战二战都类似。最近的可能是机器人革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犁地的生产力,人们发现集体重大田比分开种效率高,故封建土地主开始土地兼并,以前传统家族贵族自然抵不过新兴有更强能力的地主贵族,但新兴贵族往往要一起竞争,在土地兼并郁烈的情况下,由下到上开始竞争动摇,宏观上看是诸侯国的兼并与争霸,森严的奴隶制无法应付地主阶级的兴起,周天子这个规定的首领自然无用了,而掌握农业的地主阶级成了名义上的主人,由于竞争是残酷有革命性的,由周天子与原始道义为准的礼乐制度便瓦解。
交通工具与道路建设落后,导致了需要分封制度才可以使健全的国家技能。
封侯是无奈之举,正因为交通不便利,信息传递至中央缓慢随着时间变质。所以事宜交付给当事人是最合适,最高效的做法。
大权在握的侯爵经历了发展后,必定会逐渐拥兵自重。
于是中央就失去了地方的控制。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礼崩乐坏是必然发生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请问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
1、周公制度。周公很多制度都类似井田制,就像九宫格,外边8个各自耕种,中间公共的轮流耕种,完了,中间的最差,人性导致的,和某主义类似。这些太空想的制度,必然对经济形象影响的,就是诸侯做强做大;2、对外战争失误。周前期军事能力强,后来对北方少数民族用兵,失利了。军事弱了,而地方军事强了;...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被人说是一个礼乐诗书崩坏的时代?
之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乐诗书崩坏的时代,其中一部分因为是复杂的周礼与井田制之间矛盾冲突。周礼是很复杂的一种等级制度,一般认为,“周礼”是周公姬旦设立制定的。周朝初年,天下一统之后,周王室开始分封诸侯,实行分封制。周王分封诸侯,将诸侯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的事件
礼崩乐坏的原因 (一)王室的衰微 西周末期周王的统治不断受到外族的侵扰,而王室内部各阶级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周王朝面临着即将灭亡的危害。而面对这种灾难的时候,各阶级的统治者却无动于衷。由于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土地经常赏赐给诸侯,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了。(二)诸侯对特权的追...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C 【解析】礼乐指西周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制度的制定与战争的发动都由周王决定。而春秋时这一制度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的时间
1、崩坏时间为春秋后期。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彻底瓦解了,随即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战。曾经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不但丧失了...
礼乐崩坏和礼崩乐坏区别
失去了其原有的教化作用。这一现象通常被视为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的征兆。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这一时期,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恪守周礼,音乐也不再仅仅用于祭祀和教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娱乐功能。这就是典型的礼乐崩坏现象。
周朝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详解周秦之变的因素
正是因为周朝封建礼乐制度的崩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最终进入战国时期后出现了列国争相变法的情形。诸侯国之所以争先恐后的变法图强,是因为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血光四射的岁月里,军事竞争极为激烈,一旦出现一个国家变法图强,导致争霸战争效率大幅提升,其余各国必然纷纷追寻效法。否则,落后就要挨打,甚至动肆灭国。 至...
“谲而不正”是什么意思?“礼乐崩坏”是怎么开始的?
可见,孔子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的原因就在于他破坏了礼制,以一个诸侯的身份竟然召见天子,这正是“礼崩乐坏”的表现,这样一种情况下,晋文公在孔子眼里自然就是“不正”了。只要明白这里的“正”主要指的是“礼乐制度”和“君臣伦理”就能理解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了。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可以简单表述为:齐桓公...
关于礼崩乐坏
礼乐崩坏是特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割据势力普遍地无视、践踏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例如周天子食九鼎、诸侯食七鼎。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周王室的衰落,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领袖地位。因此势力稍强大的诸侯就称王、食九鼎(如楚)。礼乐崩坏实质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在夏商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礼乐确实反映了奴隶制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故令处于春秋乱世的孔子极度倾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也是礼崩礼坏的开始,周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