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是...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文学课代表
字面意思: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原文:
作者:惠能
年代:初唐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词语出处
1、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2、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菩提本无树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
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五祖的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就是和尚的心中静若止水,波澜不惊。全心佛学,全无杂念,清心寡欲,一心向佛的意思。
这只是文字的解答不是真解,真正的答案在于“意”这不是文字能解决的了,要靠“悟”
此乃玄学。世俗中人不能得真谛。
如果你心中没有牵绊那来的烦恼呢?
你是否需要了解?
谁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对应诗...
然而,弘忍大师看到畿子后,并未给予评价,因为他认为神秀大师尚未真正领悟佛法真谛。此时,厨房中的火头僧慧能禅师听闻了畿子,认为神秀大师尚未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慧能创作了另一首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畿子展现了慧能大师的智慧和禅宗顿悟的理念,强调了...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男人对女人解释说:“菩提本无树”,意思是真正追求智慧的人不在物质上寻找,而是内心深处。“明镜亦非台”指的是清澈的心灵,而非外在的物质基础。“本来无一物”表明他本来就不拥有任何能引起烦恼的东西,包括对女人的爱慕。“何处惹尘埃”则表达了他不因外界诱惑而心动,保持内心的清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出处: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文白话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
如何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_百...
意思是:世上本来没有菩提树,因佛在此树下觉悟而得名菩提。心中明镜也不是什么灵台,并不需要做什么。世上一切皆是幻象,本来什么也没有。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尘埃。表达的主旨是看开一些,不必庸人自扰。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的意思?
这个说来话长了。这个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含义是:从字面上理解,菩提树原本不存在,明镜也并非是人工搭建的台子。从禅修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寓意佛性的存在并非固定形式,无明尘污染的内心就如明镜一般明亮清晰。下面进行 一、从字面意义解读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意味着菩提并非实体存在的...
世上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庸人自扰之啥意思
“世上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庸人自扰之”意思如下:这句话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意思是:世上本来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本来是空无一物的,不需要做什么。世上一切都是幻象,本来什么也没有。庸人常常自己困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