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那些表现, 请简述
一般而言,“礼崩乐坏”大多指春秋时期对礼的“僭越”。 “礼崩乐坏”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如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一僭越之至的行为,倘若放在西周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但此时诸侯大夫们不仅我行我素,而且对僭越礼乐心向往之。《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使用三面悬挂的乐器,用繁缨装饰的马匹朝见,这是周朝诸侯才能享用的礼乐待遇,于奚提出这一要求,卫侯竟也答应了,为此使得孔子感慨“惜也,不如多予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
你是否需要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那些表现, 请简述
礼崩乐坏是对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3、各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表现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是指建立在礼乐之上的周朝封建统治制度逐渐衰败。分别反应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方面。但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制度没有完全崩坏,周朝的基本制度尚存。2.政治方面。由于周王朝实行封建制,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贵族。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各诸侯国通过战争、开辟荒地...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那些表现, 请简述
春秋后期诸侯国也步了周天子的后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在卿大夫内部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家臣专政”的现象,如鲁国三桓,晋国三家,田氏代姜等。宗法分封制严重动摇使西周时的整套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般而言,“礼崩乐坏”大多指春...
关于礼崩乐坏
礼乐崩坏是特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割据势力普遍地无视、践踏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例如周天子食九鼎、诸侯食七鼎。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周王室的衰落,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领袖地位。因此势力稍强大的诸侯就称王、食九鼎(如楚)。礼乐崩坏实质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礼乐崩坏的表现形式
整个社会重新洗牌了。原来政出天子,学在官府,不论祭祀、征战、日常生活,一切都井然有序。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崩坏”,主要表现就是中央政权衰落,诸侯力量强大,政令不由天子出而出于诸侯,这在礼法上叫“僭越”,周以后的所有犯上的、作乱的,都可以用“僭越”一词概括定性。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在夏商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礼乐确实反映了奴隶制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故令处于春秋乱世的孔子极度倾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也是礼崩礼坏的开始,周宣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具体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周朝高阶层的礼仪极为讲究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始于西周末年,深化于春秋时期,完全崩溃则是在战国时代。礼乐制度重人文与教化,崇尚精神追求,兴盛于西周长达四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在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奉行强盗政治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春秋的百家争鸣 公元前771年,诸侯故意让西戎去打周王城,当时的周天子和太子均被杀死。新上任的周平王东迁国都,东周开始,这也正式的标志周王统治权力的衰落。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鲁国史书《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1.孔子认为,社会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如果是自己的制度,就会被摧毁。 “礼”是等级社会的行为规范,“音乐”是等级社会的具体体现。 孔子认为,周礼中的祭祀最为庄严。 如果用稻草人代替杀人祭祀,用陶俑代替人埋葬,那就违反了社会行为准则。 当等级社会的行为准则被破坏时,就是等级社会...
23#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这只能说明,随着政治结构的变迁和无政府状态的加剧,“礼崩乐坏”现象更为严重了,中国拥有追求天下统一的传统。周朝时期的中国是一种礼法社会,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而春秋战国代表着战争和混乱,因此人们认为“礼崩乐坏”是一种可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