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遍一切处而不执着一切处。??? 请问有没有佛教禅师顿悟的例子???拜托...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六祖坛经》是目前唯一非佛说而称为经的汉文经典,也是世界佛经史上第一部非佛说的异国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禅宗中的这个无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真的是一念不起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禅者独自在花园中静坐,突然闻到一阵芳香随着晚风徐徐飘来,他兴奋不已,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平时有风吹送花香时,心绪不静,不一定能闻到。心静的时候花不一定开放,花开放也不一定有风吹,此时此刻在黄昏下闻到这么美妙的花香是多少因缘际会的巧合啊。
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愉悦兴奋之中的时候,师父突然走过来跟他说了一段话:“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有禅定的心,没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受时节限制。一个内心拥有戒、定、慧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无念的芬芳呀!”
禅宗的诸多境界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但是又不得不通过文字指导后学,正所谓在心为禅,出口为教,禅教结合才能使人有所受用。
禅宗的这个无念是于念而不念,见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遍一切处而不执着一切处。怎么理解呢?就是眼睛看到的一切色,耳朵听闻的一切声,鼻子闻到的一切香,舌头尝到的一切味,身体感受的一切触,意识思维的一切法,都不染于心。色、声、香、味、触、法是六个贼,之所以称其为贼,是因为它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介,劫掠一切诸善法财。
无念就是常净自性,看着六贼从六门走出,在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哪怕自性起了念,虽然眼能见色,耳能闻声,身有觉知,但是于心不染,于境不粘,这也是万般自在的,所以这就是无念。《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与第一义而不动。
慧能大师的这个无念,不是让人们离群索居,闭目塞听,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照样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照常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要求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弃舍的念头,不执著好恶、美丑的观念。很多对修行一知半解的人打坐的时候就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努力使得自己空掉一切,其实这是坐枯禅,根本不是真正的打坐。
《坛经》云:“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这个“坐”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坐,而是指的念不起或者说无念。无念的“无”是取消对事物所持有的有无、善恶等两边对立性的观念;“念”是使得心与真如相应。这才是禅宗主张的打坐、坐禅。
“无念”不仅是用来指导修行打坐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是通万法、见诸佛境界和至佛地的途径。《坛经》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位地。”
春天,万物复苏,小溪娟娟始流;夏天,草木缤纷,莺鸣燕舞终日;秋天,金黄一片,丰收伴随着凋零;冬天,冰封万里,山河落寞无声。这些外界的变异影响着常人的情绪思维,可是何曾影响过一个无念禅者的心呢?
朋友,请仔细体会以下两本般若经典的说法,平日多多修习才行。
住色——就是执著,住声、香...——等同
染着——也是执著、粘滞的意思
————————————————————————
大正藏 第 08 册 No. 023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大正藏 第 48 册 No. 200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坛经》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位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六祖坛经》是目前唯一非佛说而称为经的汉文经典,也是世界佛经史上第一部非佛说的异国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禅宗中的这个无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真的是一念不起吗?
禅宗的诸多境界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但是又不得不通过文字指导后学,正所谓在心为禅,出口为教,禅教结合才能使人有所受用。
禅宗的这个无念是于念而不念,见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遍一切处而不执着一切处。怎么理解呢?就是眼睛看到的一切色,耳朵听闻的一切声,鼻子闻到的一切香,舌头尝到的一切味,身体感受的一切触,意识思维的一切法,都不染于心。色、声、香、味、触、法是六个贼,之所以称其为贼,是因为它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介,劫掠一切诸善法财。
无念就是常净自性,看着六贼从六门走出,在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哪怕自性起了念,虽然眼能见色,耳能闻声,身有觉知,但是于心不染,于境不粘,这也是万般自在的,所以这就是无念。《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与第一义而不动。
你是否需要了解?
佛教(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是如何区分?)
肉眼 指的是人眼,人眼只能看见宇宙里非常狭窄的一段,我们称它为‘可见光带’。人眼看不到红内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长的一切,也不能看到紫外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短的一切。由于肉眼只能看到稍纵即逝的‘光’,把‘光’所成现的东西当作事物的实相,而一切事物的存在是不需要‘光’来证明的,所以佛教...
佛教所言一切有为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其中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这句话的出处?_百...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又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
开悟的人状态是什么?
开悟的人往往就是能够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烦恼菩提,而他们则是闲云野鹤,更有一种世事洞明皆学问,不会执着事物的表象,而是一种天人合一。所以他们有点类似孩子,把世间的一切都当做体验,深知人世间就是如梦如影如幻真实,这才是世界的真实。对于功名利禄也好,万贯家财,爱恨情仇,他们都看得清楚明白,...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拓展资料: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
般若三昧经是净土经吗
修持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有《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往生净土论》,俗称五经一论。所以般若三昧经不是净土经。有“般若”的多半普传的大乘空宗修学经典。
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挺留。
请问哪里没有佛,清净本然遍法界,佛性遍满,你能走到哪里去?无佛处莫停留,哪里会没有佛呢,佛法身遍满,一尘中有尘数佛,若是离一切相,见缘起即见一切法,见法即见如来,哪里没有佛呢?随所住处恒安乐,哪里不可停呢?执正见但生法相处,急走过,心无正见处莫停留。始得。作圣解处急走过...
关于意根
此外,它只在五尘所生的法尘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尘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处,那就不可以说它遍一切处。第七识的遍缘一切法,是说它普遍的去执着一切法,而不是说它遍在一切处;只有第八识才是遍在一切处的。此外,第八识从无量劫以来就是遍一切处的,而且也遍一切时都不会暂断,乃至入无余涅盘时也是不...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
1、不执著和放下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也正因为放不下所以很执著,舍不得。2、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都放下了,不仅仅是外面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物质上容易,而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难以放下,时刻都在里面转悠,所以也就喜怒无常,放...
解脱歌 ——大愚祖师
生死轮回,亘古如是<\/,不论神鬼变幻,返璞归真,无丝毫束缚。显教密宗,方便门归一,涅槃之路遍踏,生死之空,了然于心。行坐皆空,白刃亦如春风,顿悟妙心,烦恼与菩提,罪福无处寻觅。随缘自在,无攀无执着<\/,随分随分,自在无碍,大安乐自在其中。但知本源,妙用无穷,于寻常日用中,见般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