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时候,什么人才被称为格格?皇上的女儿又被叫做什么? 还有,宫廷的排位是怎么样的? 在唐朝,皇帝的女儿称什么,皇帝的女儿又称皇帝和自己的姐姐叫什...

作者&投稿:底伟 2025-05-15
唐代时,皇上和宰相的女儿和儿子分别叫什么?

  唐朝时,皇上的女儿称为公主,如文成公主
  皇上的儿子称为皇子,储君称太子,下人称王子殿下,官称王子。李恪皇子(李世民第三子)
  宰相的儿子称(相公)郎,女儿称娘子,两者均是正常称谓。
  具体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

应该是公主,格格好像只有清朝时期才用,满足人的称呼。

1、“格格”原本是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贵族女子的尊称。梁羽生小说《萍踪侠影录》中的蒙古公主也是叫格格的。到清朝的时候,格格作为尊称被制度化,“公”以上至“亲王”的五级贵族的女儿为格格;但是,依据习惯,也有很多不够级别的女子被称为格格。
2、唐朝时期皇帝的女儿都叫公主的。
3、唐朝的宫廷制度。
唐朝后宫女性的地位:
皇后.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彩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正一品相当于宰相高位.这些有地位的嫔妃,当然还有许多随侍的女官,宫女,针黹妇,杂役等,加上负责后宫炊事用度的宫女,数目非常庞大.另外还有一些女人做不来的繁难工作,则由担任下述职务的宦官负责.
掖庭局:掌握后宫簿籍.
宫闱局:相当于宫廷秘书,有掌扇,给使等属僚.
奚宫局:掌疾病死亡.
内仆局:掌灯烛调度.
内宫局:掌会计,仓库及出纳.
各局都置有令,丞主其事.除这五局之外,另有掌管宫内太监的机构,它的名称及人数随时代而异,唐朝称为内侍省,设有内侍(长官)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及寺人二人.以上也均为宦官.

1、“格格”原本是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贵族女子的尊称。。到清朝的时候,格格作为尊称被制度化,“公”以上至“亲王”的五级贵族的女儿为格格;但是,依据习惯,也有很多不够级别的女子被称为格格。
2、唐朝时期皇帝的女儿都叫公主的。
唐朝后宫女性的地位:
皇后.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彩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正一品相当于宰相高位.这些有地位的嫔妃,当然还有许多随侍的女官,宫女,针黹妇,杂役等,加上负责后宫炊事用度的宫女,数目非常庞大.另外还有一些女人做不来的繁难工作,则由担任下述职务的宦官负责.

格格,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汉人王朝叫公主,“公主”,是帝王之女的称号,始用于战国时代。最早的史籍记载是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帝王之女何以称为“公主”呢?原来,当时民间出嫁女儿照例由其父亲主持婚礼,但是天子的女儿下嫁时,“九五之尊”的天子怎能去主持婚礼呢?于是就找与国君同姓的人去替代天子主婚。一般的“侯”还不够资格,只有仅次于帝王的“公”才可以代天子主持婚礼。秦汉以后,政府明文规定由朝臣“三公”代天子主婚。所谓“三公”,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政最高长官:西汉为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称。因由“三公”代天子主婚,所以就把天子的女儿叫公主。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姊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沿用此称谓。

格格是清朝的,皇上的女儿是公主,宫廷排位是唐朝后宫:

皇太后,

皇后,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玄宗时增四妃:贤妃,惠妃,丽妃,华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嫒,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嫒),

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才女各二十七人)。

“格格”原本是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贵族女子的尊称。梁羽生小说《萍踪侠影录》中的蒙古公主也是叫格格的。到清朝的时候,格格作为尊称被制度化,“公”以上至“亲王”的五级贵族的女儿为格格;但是,依据习惯,也有很多不够级别的女子被称为格格。唐朝时期皇帝的女儿都叫公主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在唐朝的时候,什么人才被称为格格?皇上的女儿又被叫做什么? 还有,宫...
1、“格格”原本是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贵族女子的尊称。梁羽生小说《萍踪侠影录》中的蒙古公主也是叫格格的。到清朝的时候,格格作为尊称被制度化,“公”以上至“亲王”的五级贵族的女儿为格格;但是,依据习惯,也有很多不够级别的女子被称为格格。2、唐朝时期皇帝的女儿都叫公主的。3、唐朝的宫廷...

怎样区分公主、郡主、翁主、县主、室主和格格
5、翁主:在西汉初年,诸王的女儿被称为翁主,但是在东汉之后,这个称呼就没有了。6、格格:满清特有的称呼,是王爷女儿的统称。

格格、公主、郡主三种有什么区别
含义:郡主又称郡公主,是历史上特定时期对皇室女性成员的称谓。对象:晋朝时设立,唐朝时太子的女儿称为郡主;宋朝沿袭唐朝制度,皇家宗室的女儿都可以称为郡主;明清时期,亲王的女儿也称为郡主。综上所述,格格、公主、郡主在含义、对象和历史背景上均有明显的区别。

古代嫔妃如何称呼宫女?古代如何称呼王爷的女儿??
至于古代如何称呼王爷的女儿,情况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汉室皇族的王爷的女儿被称为郡主。而少数民族执政时期,对于王爷女儿的称呼则可能因地区和时代而异。例如,在清代,王爷的女儿则可能被称为格格。具体到各个朝代,称呼的规范和习惯有所不同。例如,在唐朝,宫女可能被称为“宫娥”或“侍婢”。而...

公主与格格的区别
比如唐朝公主,多享受优厚待遇。而格格在清朝,起初范围更广,亲王、郡王等贵族之女都可称格格,地位低于公主。册封礼仪:公主册封往往有一套隆重且规范的礼仪流程,昭示天下其尊贵身份。格格册封相对没那么严格,礼仪规格也较低。婚姻对象:公主多与朝中重要大臣或贵族子弟联姻,以巩固政治关系。格格的婚姻...

公主,格格,郡主分别是谁的女儿
格格,满语,意为小姐。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郡主,是中国古代封建...

格格和公主是不同时期的称呼,这两个有何不同?
也就是说,格格在关外,公主在关内。公主和格格是不同民族的贵族给自己的女儿的称谓。二、在满清政府刚刚入主中原之时在满清政府刚刚进入中原之时,中原的明朝政府已经灭亡。这个时期已经不存在什么公主了,整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贵族的女儿,都称之为格格。也就是说,满清政府皇室的女儿和贝勒的女儿,还有...

什么是格格贝勒和郡主请问什么是格格、贝勒和郡主,他们和王子和公主...
其中,“和硕”指的是城或国(类似于汉朝的王国),而“多罗”则源于汉人的“乡郡公主”。这一称号始于晋朝,唐朝时规定太子之女为郡主。宋朝沿袭了唐朝的制度,而宗室女也可被封为郡主。到了明清时期,亲王之女则被称为郡主。“格格”作为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其历史沿革丰富而有趣。在周朝时称...

古代王爷的正妃侧妃庶妃和侍妾分别怎么称呼?
在汉朝,王爷的妻子被称为夫人。到了唐朝,这一称呼演变为王妃。而到了清朝,这一称呼则变为福晋。在秦朝之前,王爷的地位相当于秦朝后的皇帝,因此秦朝之前的王爷夫人被称为本宫。但到了秦朝之后,王爷在皇帝面前还是需要称呼自己为愚巨,在儿女面前则是父王或阿玛。同样地,王爷的夫人在王爷面前自然会...

公主、格格、郡主有何区别呢?
“格格”是有等级区分的,其中地位最尊贵的称为“和硕格格”,是亲王嫡福晋所生之女,也被称为“郡主”。但在清朝时,亲王的小妾有时也被称作“格格”。而在非正式场合,地位比较尊贵的女性,也会被称为“格格”。例如清朝的苏麻喇姑,因为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