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和者 谓之人乐出自哪里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外篇·天道》。
释义: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人,顺应民心办事,自然会得老百姓的拥护,就会得到“人乐”。
原文节选: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白话译文:凭借这个道理退居闲游于江海,山林的隐士就推心折服;凭借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世间百姓,就能功业卓著名扬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静而成为玄圣,行动而成为帝王,无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明白天地以无为为本的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原,而成为跟自然谐和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情,便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人谐和的,称作人乐;跟自然谐和的,就称作天乐。
扩展资料:
赏析: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与人和者 谓之人乐出自哪里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外篇·天道》。释义: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人,顺应民心办事,自然会得老百姓的拥护,就会得到“人乐”。原文节选: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什么意思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所著《庄子-天道》节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
谓之人乐上一句
“谓之人乐”上一句是:与人和者。出自《庄子·外篇·天道》。《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原文节选: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
人乐的意思是什么
《庄子·天道》中有这样一段话:“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的人,称为人乐;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则被称为天乐。成玄英在其注释中进一步解释说:“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这表明,人乐是与世俗相适应...
《庄子》外篇·天道原文及译文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 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 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是出自哪里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是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其中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出自于《孟子》中的《梁惠王下》,原文节选,庄暴见孟子,曰“暴...
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是什么意思?
他指出:“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相反,那些不能生养人、治人、显设人和藩饰人的,就会受到排斥。从情感关系的角度出发,荀子强调了与人为善的必要性。这种观点不仅丰富了孔子和孟子所构想的交往理论,还进一步提升了友好交往的价值。
梁启超的《唯心论》原文是什么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忧者见之谓之忧,乐者见之谓之乐,吾之所见者,即吾所受之境之真实相也。故曰: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然则欲讲养心之学者,可以知所从事矣。三家村学究,得一第,则惊喜失度,自世胄子弟视之何有焉?乞儿获百金于路,则挟持以骄人,自富豪家视之何有焉?
《孟子 粱惠王上》的原文及译文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白话译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