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雕版印刷有什么特点 雕版印刷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代佩 2025-05-14
雕版印刷的特点


雕版印刷的缺点:麻烦、费时、效率低、数量少、易抄错漏抄、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这些缺点促成了印刷术的改进。
活字印刷的优点: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省力、省料、省钱、灵活、方便、效率高,尤为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我们的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为世界最早。

明代刻书多,刻书机构比唐五代、宋金元更多,刻书地点可说是遍地开花,难以详举,是中国出版事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极盛时代。明刻本依然分官刻、家刻、坊刻几种。官刻本中有内府本(包括经厂本)、国子监本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官刻的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藩府本。在版刻特点上,既有对元朝继承的一面,又有所创新。

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雕版印刷技艺都超过前代。政府的司礼监经厂,有刻、印、装订等工匠近千人。汉族民间印刷的新品种是插图的戏曲、话本,各级地方政府广泛编印地方志。新崛起的徽派刻工群体,代表了版画雕刻技艺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

明代各时期刻书略有不同,前期黑口白绵纸,中期白口仿宋字,后期白口长字避讳。明代刻书字体,前后期变化较大。大致可划为三个时期,即明初、明中期和明晚期。

  • 明初

  • 明初是指正德以前的一段时期。洪武至正德年间刻印的书,多是手写上版的软体字,个别人刻书虽有颜、柳、欧三家的余味,但仍以赵体字为主。其中宣德、正统刻本,形似宋体,如正统间所刻的《汉书》,好利者常将其书口割裂,重加装饰,冒充宋本。但若仔细观察,就会感到形似而神不似。景泰间有些刻本,大多承袭元末字体和刀法,颇似元本。成化、弘治以及正德,仍是写刻软体,横竖撇捺皆不呆板。

    明刻本



  • 明晚期

  • 晚期时期,神宗当政为时最久,在位48年,刻书多,传本也多。从万历时起,字形变长,则完全脱离了宋浙本的风貌,称为长宋体,显得更加呆板。这种横轻直重的长宋体可以《沈氏弋说》作为典型。现在印刷用的宋体字基本上在万历时已定型。另外万历时还出现了另一种新的刻书风格,即所为的写刻本。本来,雕刻印刷没有哪一本不是写了再刻的,但从嘉靖、万历时起,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化,形成了一种与普通书写不同的专用刻书字体,这时重新出现用普通书写的字体来刻书,又成为一种新鲜事物,因此后人称之为“写刻”。凡写刻的书称为写刻本。这种写刻本的字体,仍然是赵体,不过不象明初的赵体那么肥健,而是瘦削流利。有部分家刻本和坊刻本,特别是安徽、金陵、建阳所刻的民间通俗读物,字多行书上版,婉转秀丽,生动活泼,杰出的代表有陈仁锡刻的《陈白杨集》、《石田先生集》,赵均所刻《玉台新咏》,金陵世德堂刻本《西游记》,董其昌刻的《王文恪集》,继志斋刻本《雷轰荐福碑》,杭州书坊胡文焕刻的《格致丛书》等。天启以后,字形一般益觉拙笨,没有什么体式,俗称匠体。可在杭州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象万历时的方体字那样肥,而变为更长更瘦,使人一看有清朗显目之感。可以堂策监本《先秦诸子》、沈鼎新花木斋《九子》、吴在南京刻的《孙樵集》、《刘蜕集》为代表。这种新的方体字一直流行到清代前期。

纸张

明刻木用纸情况,胡应鳞在《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中说:“凡印书,永丰绵纸上,常山柬纸次之,福建竹纸为下。绵贵其白且坚,柬贵其润且厚。顺昌坚不如绵,厚不如柬,直以价廉取称。闽中纸短窄(同黧,音lí,意色黑而黄)脆,刻又舛讹,品最下而直(值)最廉。”“余他省各有产纸,余不能备知。大率闽、越、燕、吴所用刷书,不出此数者。燕中自有一种,理粗庞质臃肿而最弱,久则鱼烂,尤在顺昌下,惟燕中刷书则用之。”“惟滇中纸最坚……其坚乃与绢素敌,而色理疏慢苍杂,远不如越中。”

版式

《中国版刻图录》所载明本100种,从洪武三年内府刻本《元史》至成化二十年张习刻本《雁门集》均为黑口。下逮弘治,间出白口,始弘治十四年江阴涂祯刻本《盐铁论》。此后,白口黑口已无规律可寻,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第一,同一地区所刻之书,有黑口白口相间之例。第二,同一时期所刻之书,也有黑口、白口相间之例。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从洪武起,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等十一朝,图书版本一般都是四周双栏、粗黑口,少数为细黑口。经厂本行宽字大,开本也大,官刻本、私刻本皆仿效,所以经厂本也是粗黑口的楷模。

墨色

明代刻本同宋元本相比,用墨稍差,早期和中期刻本还好,万历以后,多用煤烟和面粉代替墨汁,成本倒低,但煤烟易于脱落,有时一个字、一行字或一段文字,要么是一团黑,要么是把字印得模糊难辨。故毛春翔先生在《古书版本常谈·明刻本》中针对用墨的弊端大发感慨,这种代用墨水,烟煤易于脱落,书叶成为大花脸。明季刊本,往往见之恶异常,令人一见生厌。惟万历年徽版书,墨色有极精者,如所见《淮南鸿烈解》、程幼博《墨苑》、方于鲁《墨谱》之类,真所谓墨色青纯,可爱之至。”

装潢

明初的刻本还有蝴蝶装的,如洪武三年刻的《元史》即是。一般通行包背装,内用纸捻钉之,封面好的用青绿绫面,普通则用青绿纸面。现在宁波天一阁藏书中多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几乎都是包背装。若以时代而论,嘉靖以前多包背装,至万历时才逐步变为线装。线装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眼针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眼针装”。明和清前期无论“四眼”或“六眼”,中间的三段总是长短平的,清中期起,最中间的一段缩得比上下两段短一些。近代则缩得更短。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雕版印刷技艺都超过前代。政府的司礼监经厂,有刻、印、装订等工匠近千人。汉族民间印刷的新品种是插图的戏曲、话本,各级地方政府广泛编印地方志。新崛起的徽派刻工群体,代表了版画雕刻技艺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



特点如下: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

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都超过前代。政府的司礼监经厂,有刻、印、装订等工匠近千人。汉族民间印刷的新品种是有插图的戏曲、话本,各级地方政府广泛编印地方志。新崛起的徽派刻工群体,代表了版画雕刻技艺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

雕版印刷技艺是江苏扬州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在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

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2006年,该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扬州市的陈义时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9月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技术源头.

元代印刷业持续发展,突出特点是几所儒学联合分工印书,使《十七史》、《玉海》等大部头书得以快速出版。在杭州、建阳等地书坊,首次刻印了各种戏曲本,有的还配有精美插图。

明代雕版印刷

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雕版印刷技艺都超过前代。政府的司礼监经厂,有刻、印、装订等工匠近千人。汉族民间印刷的新品种是插图的戏曲、话本,各级地方政府广泛编印地方志。新崛起的徽派刻工群体,代表了版画雕刻技艺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


你是否需要了解?

雕版印刷术是怎么发展的?详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史
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各自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雕版印刷术 优点:相对更省力、费时比其他印刷术要短。缺点:刻版时费时费工费料 活字印刷术 优点:可重复使用,减少刻板次数;方便排版,不需每本书都刻板,节约资源;方便修改。缺点:易出错;较繁琐。

雕版印刷起源于哪个朝代?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

雕版印刷的简介
制作过程雕刻反文—上墨—印刷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印刷。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大约...

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与发展
宋代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雕版印刷并未被替代,仍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元代印刷业持续发展,突出特点是几所儒学联合分工印书,使《十七史》、《玉海》等大部头书得以快速出版。杭州、建阳等地书坊首次刻印了各种戏曲本,有的还配有精美插图。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都...

雕版印刷术是怎么发展的?详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史
明清时期的雕版中心: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成为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负责刻板印刷佛经、道藏等。清代也有大量官刻书在北京刻板。明初,南京是南藏和许多官刻书的刻板地。嘉靖以后,南京成为彩色套印中心。综上所述,雕版印刷术从唐朝发明到明清时期的广泛应用和技术革新,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陷吗?后人是怎么改进它的?
雕版印刷在古代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印刷技术,但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刻板过程较为缓慢,这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印刷中的应用。其次,单次刻板的成本较高,这对于需要频繁印刷的书籍或文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然而,大规模多次印刷时,雕版印刷的成本却比活字印刷更为经济。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的...

印刷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发明的印刷术具有诸多特点,例如方便灵活、省时省力,这些都是其重大的历史突破。这项技术由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对文化传承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雕版印刷术始于唐代,并在唐朝后期广泛流行,为文字的快速复制提供了可能。而活字印刷术则在宋仁宗时期由毕升发明,这标志着印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

雕版印刷起源于哪个朝代?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雕版印刷起源于唐朝,其优缺点如下:优点:- 效率相对较高:一旦雕版完成,可以大量复制书籍,比手写快得多。- 保存时间长:雕版一旦制成,可以长期保存,方便后续印刷。缺点:- 制作成本高:每种书籍都需要单独雕刻木板,费时费力,成本高昂。- 资源浪费:如果书籍不再重印,已雕刻好的木板将失去作用,...

雕版印刷术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唐代对书籍的需求大幅增加。受到前人印章和拓碑技术的启发,唐代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种技术涉及在尺寸相等的木板上雕刻出凸起的反向文字或图案,然后涂上墨水,铺上纸张,通过轻刷,就可以印出正向的文字或图案。雕版印刷术有三个主要特点:1. 雕版印刷所使用的材料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