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的注释译文 有关梅花的诗(围绕着苏轼)
诗句原文: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白话译文:
往年我到过春风岭上淮南村,残梅凄凉令人伤心断魂。岂料我流落天涯,在这松风亭下又重睹它的芳容;在这愁人的黄昏里,在这蛮荒的凄风苦雨中。荔枝浦里果叶已半落,唯留长条默默沉思更寂寞。那繁茂的桄榔园中,依然树色秀丽,枝斜木卧。
她的绿叶闪烁着点点幽光,难道是想挽留这夜色诱人的微明?我只恐她花容冷艳,会慑退这南国冬天的温馨。在这松风亭下,在荒杂的荆棘丛里,两株寒梅俏然开放,花蕊洁白如玉似冰。朝辉映耀它的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
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轻轻敲门。我酣梦已觉酒也醒,起身徘徊梅树边;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长叹,终无一言。花儿说,先生还自饮美酒,不要再为我连连叹息;幸好在你清清的酒杯里还有探看你的天边落月。
出处: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写的诗。这年六月,苏轼在南迁途中再次接到谪令,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仍惠州安置。十月三日,终于到达惠州贬所。
最初寓居合江楼,十八日迁居嘉祐寺(见《后集》卷五《迁居》诗序)。
松风亭在嘉祐寺侧近,苏轼《松风亭记》说:“仰望亭宇,尚在木末。”又《题嘉祐寺》说:“始寓嘉祐寺松风亭,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是亭与寺都在半山坡上。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人兴会浓厚,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形容素雅美好。1、唐 丘为 《左掖梨花》诗:“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2、宋 苏轼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多温。”3、元 戴良 《咏雪三十二韵赠友》:“冷艳凌回骑,寒光媚饮觥。” 4、清 朱锡绶 《幽梦续影》:“ 唐 人之诗多类名花, 少陵 似春兰幽芳独秀, 摩诘 似秋菊冷艳独高。”5、清 钮琇 《觚賸·槲叶集》:“ 雪木 所著,《槲叶集》,冷艳峭刻,如其为人。”
⑴松风亭:在惠州嘉祐寺附近,这时作者已从合江楼迁居嘉祐寺。
⑵春风岭:在湖北麻城县东,岭上方多种梅花。
⑶蛮风:吹上蛮地的海风。蛮,旧时惠州少数民族盼鄙称。蜑(dàn)雨:泛指南方海上的暴雨。蜑,惠州有蜑户,以船为家,捕鱼为生。这里的蛮蜑指惠州少数民族地区。
⑷荔支:即荔枝。
⑸玉蕊:指“梅花”。朝暾(tūn):朝阳。
⑹仙云:同缟(gǎo)衣皆比喻梅花。堕:凋落。砌(qì):台阶。
⑺樽:酒杯。 “春风岭上”四句,从“昔年梅花”说起,引到后来的流放生活。苏轼自注说:“余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作两绝。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他所称两绝句,指元丰三年(1080)正月赴黄州贬所,路过麻城县春风岭时所作《梅花二首》。诗中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又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说落梅随水远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细雨”之句。这些在黄州谪迁生活中的往事,此时因面对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而涌上心来。“岂知”句极沉痛,诗人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却再次流落,再次见到这个贬谪生活中的旧侣——梅花,而且是在“蛮风蜑雨”的边荒之地,比起黄州,每况愈下,令他生愁。“蛮风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岭南风土之异。
以下转入流落中再次相见的梅花。“长条”四句,在写松风亭下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园中所见作为陪衬。那些半落的长条,独秀的卧树,虽非盛开,但已深深地触拨着诗人的心灵,他为它们的“幽光”、“冷艳”而心醉。“留夜色”极写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温”极写花的冰雪姿质。“冬温”是岭南季节的特点,着“直恐”二字,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关注,这几句是说:在这温暖的南国,你该不会过于冰冷,不合时宜吧!诗人选择了“荔支浦”、“桄榔园”,给全诗的描写笼上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
“松风亭下”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长条,桄榔园中独秀的卧树,已经唤起诗人的深情,松风亭下“玉雪为骨冰为魂”的盛开的两株梅花,又引起诗人的兴致。清晨,他来到松风亭下,发现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诗中描写了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他眼前已经看不见梅花,他仿佛觉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诗人书窗外的阶前,轻移莲步,来叩诗人寂寞深闭的房门。这里的实际内容只不过是说盛开的花枝在召唤诗人,使他不能不破门而出,但他却用“缟衣叩门”这一优美联想进一步加以比拟,在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艺术氛围中,不言情而情韵无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诗歌咏物的角度看,诗人在这里没有致力于梅花形貌的具体描绘,而是采取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手法,抓住审美对象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和渲染,达到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可以与黄庭坚咏水仙花的名作来作一比较。黄庭坚诗的头四句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诗人由“水仙”二字引起联想,用凌波微步的洛神来比拟花的风韵。这种比拟,不是外貌上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者之间在神采、性格上的相通,诗人描写的焦点是客观对象的神理。山谷的“凌波仙子”和苏轼的“海南仙云”在艺术构思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苏轼这里表现了更丰富的内容,更深邃的层次。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说:“秀色孤姿,涉笔如融风彩霭。集中梅花诗,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传神者,此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是也。”汪师韩所谓“使事”,是由于旧注解释苏轼这两句诗,认为他使用了《龙城录》中赵师雄的故事。据题为柳宗元著的《龙城录》中说:一个叫赵师雄的人游罗浮山,天寒日暮,他在似醒似醉间遇见一个淡妆素服、芳香袭人的美女,相与笑乐。醉寝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东方已白。赵师雄起视,原来是在大梅花树下。这时“月落参横”,为之惆怅不已。经前人考订,《龙城录》的作者不是柳宗元而是王铚(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有的又说是刘无言(《洪斋随笔》卷十),反正苏轼不可能使用这本书中的故事。于是又有人认为,不是苏轼用《龙城录》,而是《龙城录》的作者袭取苏轼此诗推衍为小说故事。其实以苏轼丰富的想象力,不依靠前人书本,也能写出这两句好诗来。
结尾“酒醒梦觉”四句,又从梦幻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绕树无言”,其思绪是深沉的。从诗的内在感情脉络看,这和前面“岂知流落复相见”句所隐含着的情思一脉相连。他如有所悟,但终于无言。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至,想象飞越。每四句自成一个片段,一个层次,由春风岭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长条、桄榔园的独秀卧树,逐步引出松风亭下玉雪般的两株梅花,而以“岂知流落复相见”句为全篇眼目。声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苏轼晚年得意之作。他采用同一韵脚,一口气写了《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称之为“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遯斋闲览》)。 宋·陈正敏《遁斋闲览》:凡诗之咏物,虽平淡,巧丽不同,要能以随意造语为工。东坡在岭南有暾字韵咏梅诗,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也。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秀色孤姿,涉笔如融风彩露。集中梅花诗,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观梅花诗》云:“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传神者,此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是也。轼尝称秦观诗有云:“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观诗岂能过之,毋亦自道其所得耳。此题尚有和韵两篇,第二篇有“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二句,最为洪迈所称。胡仔亦云三首皆摆落练字,古今人未尝经道者,第二首尤奇,然细玩前篇,究是不逮原唱也。
你是否需要了解?
春风岺下淮南村 下一句是什么 出自哪里
应该是“春风岭上淮南村”吧。出自苏轼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泠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
苏轼赞美惠州的诗句
绍圣元年十一月,苏东坡住在惠州水东的嘉佑寺,当他看到 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禁不住写下了他的第一首梅花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 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ؤ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延虫雨 愁黄昏。ؤ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ؤ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苏轼在惠州留下的最著名的诗词
1、《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2、《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4、《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
描写惠州的诗句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绍圣元年十一月,苏东坡住在惠州水东的嘉佑寺,当他看到 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禁不住写下了他的第一首梅花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 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
欣然得句荔支浦,妙绝不似人间言,诗成莫叹形对影,尚可邀月成三樽,什么意...
那年苏轼见梅花开,而留《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远在异乡、多年不见忘年好友兼恩师的晁补之见苏轼诗里的落寞孤寂,也用诗相和,用同一朵梅花来遥想他们彼此水阔山长的友谊——...
关于描写惠州的诗句
阮郎归 奉使由平泺之惠州山行 刘敏中 青山不尽一重重。重重如画中。石根流水玉玲珑。高低处处通。山向北,路回东。马前三两峰。峰头更觉翠烟浓。烟中无数松。卜
关于描写惠州的诗句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绍圣元年十一月,苏东坡住在惠州水东的嘉佑寺,当他看到 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禁不住写下了他的第一首梅花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 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
求写罗浮山的诗词,越多越好,高分悬赏
惠州一绝 食荔枝二首·之二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予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有两绝句。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中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岂知...
左掖梨花的注释译文
⑴左掖:指门下省。唐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在宫禁(帝后所居之处)左右两侧。掖(yè),旁边。⑵冷艳:形容梨花洁白如雪,冰冷艳丽。宋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多温。”欺:胜过。⑶乍:突然。入衣:指香气浸透衣服。⑷莫定:不要静止。...
杜牧写关于惠州的诗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绍圣元年十一月,苏东坡住在惠州水东的嘉佑寺,当他看到 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禁不住写下了他的第一首梅花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 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