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丑何如一见真”的出处是哪里

作者&投稿:巩详 2025-05-20
“妍丑何如一见真”出自宋代徐钧的《王昭君》。
“妍丑何如一见真”全诗
《王昭君》

宋代 徐钧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
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王昭君》徐钧 翻译、赏析和诗意
《王昭君》是宋代徐钧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描绘王昭君的美貌为主题,通过对王昭君的形象进行比较和反思,表达了君王因为被他人的美貌所迷惑而犯下错误的悔恨之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画工虽巧岂堪凭,
妍丑何如一见真。

自是君王先错计,
爱将耳目寄他人。
诗词以画工技艺巧妙的描绘为起点,表达了画工的绘画虽然精湛,却无法真实地表现出王昭君的美貌。这与下一句"妍丑何如一见真"形成对比,强调了真实的面貌远胜于任何艺术再现。接着,诗人揭示了君王因为被王昭君的美貌所迷惑而犯下错误的事情,指出君王自己先前错误地判断了局势,将耳目寄托给了他人,而这些他人并非忠实可靠的人。
这首诗词通过对美貌与真实的对比,反思了君王因为被美貌所迷惑而犯下错误的悔恨之情。它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美貌所蒙蔽,而应该注重真实的内在品质和忠诚。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诗意,通过对美与真实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错误的后果,使人们深思。


你是否需要了解?

“妍丑何如一见真”的出处是哪里
“妍丑何如一见真”出自宋代徐钧的《王昭君》。“妍丑何如一见真”全诗《王昭君》宋代 徐钧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王昭君》徐钧 翻译、赏析和诗意《王昭君》是宋代徐钧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描绘王昭君的美貌为主题,通过对王昭君的形象进行比较和...

带“妍丑”的诗句大全
5、更无妍丑成痕垢,妍丑俱从个里来。——出自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6、灵台一似大圆镜,妍丑自分吾不知。——出自王阮《送晦翁十首》7、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出自徐钧《王昭君》8、春阳一以敷,妍丑各自矜。——出自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9、龙蛇满四壁,...

论宋代的咏昭君诗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王昭君 宋。文同 绝艳生殊域,芳年入内庭。谁知金屋宠,只是信丹青。王昭君 宋。文同 几岁后宫尘,今朝绝国春。君王重恩信,不欲遣他人。王昭君 宋。文同 极目胡沙满,伤心汉月圆。一生埋没恨,长入四条弦。王昭君 宋。文同...

形容昭君出塞的诗词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王昭君 宋。文同 绝艳生殊域,芳年入内庭。谁知金屋宠,只是信丹青。王昭君 宋。赵蕃 绝代方能入汉宫,画图何必要求工。纵令得幸因图画,已落君王疑信中。王昭君 唐。李中【乐府】蛾眉翻自累,万里陷穷边。滴泪胡风起,宽心...

“当下分妍丑”的出处是哪里
“当下分妍丑”出自宋代释重显的《颂一百则》。“当下分妍丑”全诗《颂一百则》宋代 释重显机轮曾未转,转必两头走。明镜忽临台,当下分妍丑。妍丑分兮迷云开,慈门何处生尘埃。因思良马窥鞭影,千里追风唤得回。唤得回,鸣指三下。《颂一百则》释重显 翻译、赏析和诗意《颂一百则》是...

“妍丑孰分别”的出处是哪里
“妍丑孰分别”出自宋代方回的《拟古五首》。“妍丑孰分别”全诗 《拟古五首》宋代 方回 知十与知二,回赐同补哲。所以孟坚表,九品较优劣。人貌无明镜,妍丑孰分别。物无权与衡,轻重亦不决。《拟古五首》方回 翻译、赏析和诗意 《拟古五首》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

“物到皆知丑与妍”的出处是哪里
“物到皆知丑与妍”出自宋代姚勉的《镜斋相士求诗二首》。“物到皆知丑与妍”全诗 《镜斋相士求诗二首》宋代 姚勉 人间镜是无心物,物到皆知丑与妍。欲得一双如镜眼,中书堂里坐搜贤。《镜斋相士求诗二首》姚勉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镜斋相士求诗二首》朝代:宋代 作者:姚勉 译文:...

“妍丑各自矜”的出处是哪里
“妍丑各自矜”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妍丑各自矜”全诗《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宋代 苏轼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春阳一以敷,妍丑各自矜。蒲萄虽满架,囷倒不能任。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葵花虽粲粲,蒂浅不胜簪。丛蓼晚可喜,轻红随秋深。物生感时节,此...

“妍者丑之端”的出处是哪里
“妍者丑之端”出自宋代胡仲弓的《丑妇谣》。“妍者丑之端”全诗《丑妇谣》宋代 胡仲弓人知丑妇丑,不知丑妇妍。丑妇安乎丑,妇德或可全。荆钗与布裙。,常坐纺织边。妍妇巧於人,玉貌长娟娟。妩媚及依阿,万态随方圆。丑者妍之实,妍者丑之端。丑者妍之德,妍者丑之贼。人皆恶其丑,我...

“镜中妍丑谁分别”的出处是哪里
第三句"镜中妍丑谁分别"表达了对外在美丑的怀疑,认为真正的美与丑是内心的素质决定的,而不是外貌的评价所能决定的。最后一句"水月融光争法身"则表达了对心灵的追求,希望心灵能够与高尚的法身相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通过自然景物的比喻,探讨了人性的纯净与浊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