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筝是怎样被运用在军事上的? 风筝在古代有什么用

作者&投稿:保肥 2024-07-02
风筝在古代有怎样的作用?

风筝问世以后,很快它被人们用于传递信息,后来,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张糊成了,它很快便传入了民间,成为了古代人们娱乐的一种玩具。不过,风筝在军事上的用途也屡屡被人使用。
后来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中,就记载了西汉初期三杰之一的韩信在作战中使用过风筝。其中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
这也说明在楚汉相争时期,汉将韩信在攻打项羽所率领的西楚军时,他就曾经利用风筝去侦察了西楚军的兵力虚实情况。
而在有名的垓下之战时,项羽的西楚军被刘邦和韩信的汉军围困,韩信也派人用牛皮做成风筝,上面加上竹笛。这些风筝迎风作响,就好像很多人在一起吹笛子一样。汉军配合笛声,纷纷唱起了楚地的民歌,这也直接涣散了西楚军士气。
后来《事物纪原》和史书《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南朝时期的549年,敌军将梁武帝萧衍围困在梁国都城建邺城中。此时,城墙被敌军四面包围住,城内外断绝了联系。
于是,有人便给萧衍献计,让他制作“纸鸦”将求援信系在其中。萧衍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他便令士兵制作了“纸鸦”,然后他在太极殿外,趁着西北风时施放出去,用来向外求援。
但很不幸的是,这“纸鸦”被敌军发觉了,还以为是“妖术”,便纷纷用弓箭将它射落下来了。这便是风筝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开始。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禁在地牢里。元韶的堂弟为元韶制作了风筝,他们两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人关于风筝飞行的奇思妙想。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其中写道: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还有,唐代诗人高骄在他所写的《风筝》诗中这样描述: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这些诗句都说明了,在隋唐时期,放风筝已经普及了。那时候风筝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形式多样,上面所附带的竹笛也更加悠扬悦耳了。
其实,关于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大多数人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已故的亲友,所以人们通常都会在清明节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希望借助风筝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古代风筝传信: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
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的传信方式:
1、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
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3、飞鸽传书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
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
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
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
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通信

风筝,由人牵引,靠风吹产生升力在空中飞翔的玩具。风筝在性质上是一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英国约翰W.R泰勒和肯尼思,芒森认为“风筝的起源现在还不太清楚,看来它产生在远东,大概产生在中国。”并说,“绝大多数中国古代记载中都讲到,风筝是作战工具。大约公元前200年,韩信将军曾用一个风筝测量离敌寨的距离,而公元6世纪和9世纪,风筝曾用作联络信号。”

古今中外的许多史料都证明:风筝这种飞行器诞生在中国。中国人发明了风筝,并最早将风筝用于军事。可以说,中国古代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发明了风筝。

1.垓下之战汉军借助风筝瓦解楚军

公元前皿年,楚汉战争,汉王刘邦率军追击楚王项羽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以南停止。遂派人与韩:信、彭越约定日期会师击楚。韩信从齐国出兵,刘贾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与韩信并行南下攻破城父(今安徽省毫州市东南的城父村),进兵至垓下(今安徽省壁县东南)。这时,楚国的大司马周殷叛楚,利用舒(今安徽省舒城县)地灭亡六(今安徽省六安县)地,出动习江郡的部队跟随刘贾、彭越会师于垓下。四路军队会师围攻项羽。

项羽退驻垓下,兵少粮尽,刘邦的军队和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为了尽快攻人垓下城,捉拿项羽,淮阳侯韩信制作了一只奇巧的大风筝,启奏汉王刘邦,让张良(子房)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同时,让围城的汉军也唱起楚歌。歌声传人垓下城中,楚军将士听到楚歌触歌生情,纷纷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无心作战。项羽在帐中“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非常吃惊地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只好率领部下八百余人突围南逃,汉军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逃至乌江边,仅剩骑兵十余人,自知兵败,不能再与刘邦抗争,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2.韩信攻未央宫运用风筝测量距离

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继皇位,史称汉高祖。刘邦称帝年事已高,其子尚幼,异姓诸王中,韩信、彭英布等,皆能征善战,对刘邦的帝位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北方匈奴日渐强大,常常引兵入侵汉边关。对此,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对外和亲,对内削平诸王”之策。

当时齐王韩信势力最为强大,功高望重,成为刘邦首先剪除的目标。当垓下战役刚一结束,天下大局已定,刘邦返回定陶,即急到韩信军营,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12月;夺回了韩信的军权。随即将韩信改封为楚王,命其建都于下邳,管辖淮北一带地区,把齐地七十余城、二千多里的地方,改封给自己的儿子齐王刘肥。一年后,刘邦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为口实,采用陈平的计谋,设下“南游云梦”圈套,逮捕了韩信。韩信被押解回京师洛阳,但刘邦并未杀死他,而是将他贬封为淮阴侯,留在京师便于监视和控制他。

陈稀本是刘邦的宠臣,但属异姓侯王,刘邦并不完全放心,陈稀被任命为钜鹿守,上任之前向韩信辞别。韩信拉着陈稀的手,令左右人等回避,然后对他说:“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公元前197年陈稀反叛刘邦。第二年冬,刘邦亲率人讨伐陈稀。但韩信称病未与刘邦同去。韩信派人给陈稀送信说:“弟举兵,于从此助公。”同时,韩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与袭吕后、太子。”吕后和太子居于未央宫,周围有重兵把守,警卫森严。“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之远近,欲以穿地隧人宫中也。”韩信利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地道战法攻入未央宫去。

宋朝高承在《事物纪源》中说:“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制作风筝的材料:丝绸、麻布和竹子。韩信制作的风筝带着张良飞上天空,未必可信。目前国内外有关的航空书籍一般都认为风筝产生于中国,由汉朝将军韩信发明。

3.羊侃利用风筝送诏书搬救兵

公元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诱说临贺王萧正德,愿助其夺取政权。8月,侯景以诛朱异、徐鳞等为名,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起兵叛梁。梁以萧范、萧正表、柳仲礼、裴之高为南、北、西、东四道都督,命萧纶统一指挥讨侯景。侯景留王显贵守寿阳,诈称游猎,10月3日,袭击占领谯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兵临长江。萧正德驻军丹阳(南京西南),阴以大船数十,济景渡江。侯景由采石(安徽省当涂西北)渡江后,分兵袭击姑孰(安徽省当涂西),进至慈湖(安徽省当涂北)。梁上下骇惧,乃以亘城王萧大器总督城内各军。侯景军队进至朱雀桁(南京南),萧正德守宜阳门,迎侯景军队人城,遂围台城(梁宫城)。侯景久攻台城不下,乃筑长围以断其内外联络。梁武帝被侯景军队围困在南京的台城。羊侃在城里放风筝,想用风筝送出武帝诏书,搬请救兵解台城之围,可是风筝被侯景部下射下来了,搬请救兵未成。

4.张伍利用风筝送出求援信临浼城解围

公兀781年,田悦率兵围攻临焰,守将张任利用风筝送出求援信,结果得到马燧的及时救援,打退田悦,临箔城解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利用风筝传送信息成功的一例。

5.汴京之战金军风筝传送书信

公兀191年(金正大九年)蒙军在禹山(河南邓县西南)击败金军后,蒙将拖雷留一支部队牵制金军,主力分道继续北进,于第二年1月自唐州(河南唐河)直奔金都城汴京(河南开封)。金元帅完颜与蒙军在襄城(河南襄城)战败,退回汴京。蒙军围城攻打,金军坚守城池,两军相持不下。金军用风筝传递书信给被俘将士,要他们作内应使蒙军退兵,但此计未成。蒙军猛烈攻城十六昼夜未克。两军共战死百万人,仍然相持不下,双方只好议和。这是古代战争中运用风筝的又一例。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代风筝是怎样被运用在军事上的?
答:”并说,“绝大多数中国古代记载中都讲到,风筝是作战工具。大约公元前200年,韩信将军曾用一个风筝测量离敌寨的距离,而公元6世纪和9世纪,风筝曾用作联络信号。”古今中外的许多史料都证明:风筝这种飞行器诞生在中国。中国人发明了风筝,并最早将风筝用于军事。可以说,中国古代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发明了...

风筝在古代曾被用于
答:风筝在古代的时候曾经在军事上面使用的比较多,主要是当侦察、测距、传递消息等作用。风筝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项目,在唐朝以前,风筝经常会在战争的时候使用,用来传递战况。到唐代后,风筝逐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到了明朝时期,人们会使用风筝装载炸药,通过“风筝碰”原理来点燃风筝上的引火线,来达到杀伤敌人...

古代军事为什么需要风筝 爱说篇
答:古时人们把放风筝称为“放晦气”,亦即放风筝的人总是先把自己的病痛、不幸、烦恼和灾难等等写在风筝上,进而视之为灾难病痛的化身或象征物,然后努力将风筝放得又高又远,此时再将风筝线有意扯断或剪断,让升空的风筝飘落得越远越好。这就寓意着困扰和不幸远离了自己,故曰“放晦气”。《红楼梦》...

...曾用过风筝来传达军事情报,不知是不是有这样的事?
答:公元前202年,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等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这时项羽兵力不过10万,粮草也快吃完了。韩信为瓦解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只风筝,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又命围攻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的军心,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公元前2...

...曾用过风筝来传达军事情报,不知是不是有这样的事?
答: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的军心,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公元前200年,韩信欲与陈豨合谋反汉。想挖地道至未央宫,为了测量未央宫的距离,韩信着人做了一只风筝,这只丝绸作面的板子式风筝,其型像一只蝴蝶,顺风起时,一边放线一边计量线长,将风筝飞到未央宫上空,从而测量其间的距离。

古代风筝如何传递信息
答:古代风筝传信: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

风筝在古代有怎样的作用?
答:风筝问世以后,很快它被人们用于传递信息,后来,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张糊成了,它很快便传入了民间,成为了古代人们娱乐的一种玩具。不过,风筝在军事上的用途也屡屡被人使用。后来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中,就记载了西汉初期三杰之一的韩信在作战中使用过风筝。其中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

风筝竟然是用在军事上的 揭秘历史上风筝的来历
答:风筝竟然是用在军事上的 揭秘历史上风筝的来历 世界各国都有春夏之际放风筝的习俗,但是你知道吗,放风筝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我国,而且是用在军事用途上的哦。风筝,古称纸鸢、纸鹞、鹞子。据古书记载,风筝的出现,最初是由于生产和军事的需要,相传春秋时代的公输般就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以...

风筝最初的军事用途是什么?
答: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东周春秋时期,据传是墨子以木头创制的木鸟,历经三年研发而成。最初的风筝并非只为娱乐,而是承担了军事职责,被用作三角测量的信号工具,帮助观察者判断风向,并且还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鲁班引入了竹子,使得风筝的制作更为轻便,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风筝原本是一种军事武器,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风筝还可以用作武器。宋朝时候,人们在风筝上装上火药,用一段点燃的香作引线,放飞到敌营上空,引线燃尽就会产生爆炸,杀伤敌人。明代时,人们还利用可以沿着风筝线上下移动的“风筝碰”来引爆风筝上的炸药,爆炸威力强大。总结:风筝转化为娱乐工具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宫廷把放风筝当成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