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同思想?

作者&投稿:伯败 2025-05-19
什么是大同社会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大同社会本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自然社会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统一关系的学说,曾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我们的社会与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一致,它没有反映出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协调的相互关系,按此认识则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殊途同归,都要求一个依法自然系统性及系统关系的协调统一的社会,而要达到这种关系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采纳东方态度的能力,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和谐化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必需,部落社会时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能意义,大同社会人类将以人的生命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因此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它并非单一或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滋生矛盾、弊病,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系统和谐的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发展的社会,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一个内涵。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礼制社会一般从伦理上讲的社会观,而伦理便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至大同社会它是社会基础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文明进步之据,虽然礼运而大同,但作为历史观,大同社会的一般社会关系可称为公营制,但公营制与礼实无矛盾并且一致的,公营制具有礼制的意义。礼制本是人伦,而人伦推广又何尝不是人事,历史社会的人事内涵意义可以不同,而礼制的社会功能一直存在的,自然社会——礼制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本,礼运大同的社会制度称为公营制,这是历史社会观。从社会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自然社会看,社会体制终究是礼制,不同的历史社会表现不同,但发端是一样的,事实也始终存在着,无论何种社会,这一人伦关系总要有的吧,部落社会显然如此,国家社会还是如此,国家社会迈向大同社会更要靠礼运大同。由于历史社会都是具体的,表现不一样,从其特征上讲,因而有国家社会——所有制,大同社会——公营制,事实也如此,而自然社会——礼制只是从人类社会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上而言,历史的发展可以不同,历史的认识可以不同,礼制社会始终存在的。同时从事实考察,礼法一贯交融,互为其根、互为其用,相互缺一不可。礼制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之据,它也是一般的社会体制,由此形成的社会化体制或大同社会的公营制是包含具有的,什么是社会体制?即社会化体制,社会关系实是社会道德关系,因此社会化体制也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礼与社会化体制是一致的,礼本身具有社会化意义如道德的社会性意义,没有社会道德关系,没有文明素质高尚的人类,是不可能建立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体制。
参考资料:http://www.cnedu999.com:8899/viewstaticres/SysContent1/d1/dd3/ddd48/140736245848/140736245848.htm

大同思想顾名思义即大家相同,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财富均等,无阶级区分,大家互助友爱,物质和精神极大丰富

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出自《礼记·礼运》。

概述: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硕鼠》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特点:

1、天下为公(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802871.htm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唐人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多收集前人的观点,而主要又是汉人郑康成的观点。如果说汉人还有敢于说不私传子孙为公的勇气,那么到了唐代就只有歌颂私传子孙为公的本领了。最负盛名的柳宗元《封建论》歌颂秦始皇的废封建行郡县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始皇以天下为一人一家之天下,自称始皇,要千世万世而为君,私之至极,何公之有?连能秦始皇也能称公,这世上还存在私么?所谓“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难道不是对秦始皇的公开吹捧和对公天下的有意亵渎吗?当然,柳宗元赞许秦始皇的也只是行郡县,而且肯定他的出发点是私,用后来王船山的话说是“天假其私以行大公”。其实所谓“废封建,行郡县”仅仅是将“天下”由众多子孙共同统治,还是由其中某个子孙一人统治分歧问题,最多也是在一人统治的前提下分点余羹给统治阶级的其他人员问题,比起大同世界的公,相去已经不只十万八千里了。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汉儒解释说:“选贤与能者,向明不私传天位,此明不世诸侯也。国不传世,唯选贤与能也,黜四凶,举十六相之类是也。”汉儒虽然也以“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分别指中央和地方政权,但用的仍是尧、舜的典故。尧、舜一方面禅让帝位,一方面选贤与能,好事作尽,而民众却未与闻,因而其并不是大同世界本来意义上的选举。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的性质一再改变,迨至隋唐,竟成了专指朝廷对士人的选拔,自《唐书》直至《明史》,均辟有《选举志》,记载历代的科举情况,选举与民众便彻底绝缘了。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这个以“天下为公”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同样遭到了后儒的窜改。《礼记正义》解释说:“讲信修睦者,讲,谈说也;信,不欺也;修,习;睦,亲也。此淳无欺,谈说辄有信也。故哀公问周丰云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也。”通过《正义》的解释,“讲信修睦”仅是一种言说交往的表面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又是王化影响的结果,大同世界的本质被阉割了。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对这段最具实际意义的社会保障,后儒也是多有窜改的,如将社会保障制度解释为一种在君王影响下的社会风气。所谓“君既无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独亲己亲,子己子。”将人人有劳动权力的“壮有所用”解释为“不爱其力以奉幼”,将男有分解释为“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而将“女有归”解释为“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特别又从反面论证,有意无意地丑化妇女说:“若失时者,则《诗》卫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是也。”“男有分,女有归”,实际是指男女都有自己婚嫁的权力与机会,不至因战乱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成为旷夫怨女,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弃于地是可耻的,货藏于己同样是可耻的。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正是人们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谐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的自觉劳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又互相进。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然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礼运》作者的天才?是文化现象的偶然跳跃?还是传统说法的圣心所起呢?实际都不是,它是有本有源的,这个源本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远古文化,以及灿烂的《易》学思想,这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何谓大同?大同不等于大一统,当然也不拒绝大一统。就孔子本义来说:“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指人的道德素质高,出门不用关窗户,家家都相同,这叫大同。孔子的深层意思是说:人人无心作恶,这叫(善的)的大同。之所以人侵犯人,国攻打国,是因为不公。公正之下无有伤害。公正从何而来?来自法律。法律从何而来?来自良心。这就申明了信仰的作用是拯救人,道德的作用是塑造人,文化的作用是成就人。人在文化里大同,在道德里大同,在信仰里大同。大同就是殊途同归,就是道并行而不悖。大同是公正的产物。
孔子说“人性本善”,并非不知人性有恶,而是说需要肯定并假设“人性本善”,从而进行“无罪推定”。人人无罪,人人有权幸福,人类的生存权相同、幸福权相同,叫大同。“大同”的字面意思是“大家同”,把话说全了意思就是:“大家共同来做人,大家共同安个家。”有家是福,人岂有罪?我们本此设定,表述大同思想为:“天下大同就是天下大赦”,在《中国人的信仰》书中有汇报。爱是赦免。如果说“人性本恶”,就会衍申出“有罪推定”。孔子指出:操作上要有罪推定,原则上要无罪推定,原则指导操作。孔子始终认为人民无罪,国家也无罪,中国无原罪,中国人不是罪人,这就为我们争取到了最大的生存空间。坦白说,生命怕清算,事业怕蒸发。做事难,难做事。做人难,做“鬼”更难。有为君子当自爱。暗中一点头,胜过敲锣打鼓搞斗争。真诚内省的中国人,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开展积极的自我批评。批评是为了进步,不是为了扼杀。中国行直道。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国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愿与世界真诚交往。
孔子提倡大同,设立了大同的前提就是不需要前提,人人都可以走向大同。暗含“大家无罪”、“大家没事”的意思,扔下思想包袱,放手去干。我本无罪,何必赎罪?我本是人,何必问神?达成历史的和解,才有民族的复兴。要说一个“罪”字,就了动乱的口实,国家的祸根。孔子勇敢承担骂名,维护伦理纲常,提倡“克己”,晓谕我们抑制欲望才有欲望的幸福,放纵欲望就是欲望的坟墓。孔子为中国人的幸福生活着想,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领导人感谢孔子,因为孔子安定了人心。老百姓感谢孔子,因为孔子让人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就在上上下下的沟通中,打通了里里外外的障碍。孔子的最大贡献是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明,这体现在稳定上。稳定才有文化,安定才有文明。孔子以无保留的智慧,奉献有保留的人生,人能做到的于此尽矣!孔子不曾负于我,我亦何忍负孔子!故请当世君子,明诚修身,恪守圣训,以大同为人生目标,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念兹在兹,必能成就今生之伟业,必能成就今世之伟人!
大同者大丈夫之所为也,以纯粹公心服务公众,善莫大焉,乐莫大焉。人生以何为乐?无念为乐。大同是奉献。一切杂念全放下,一切事情全放下,一切成就全放下,大家同是婴儿,这叫大同,这叫幸福。丹心跃动,是因为红日已出。葵花向阳,是因为背阴不长。让我们运用自然的力量,获取人生的成功。一粒种子,开出万代福报。万代福报,只因一粒种子。中国是自然国家,回归自然,就是大同。
草长莺飞,天恩难报。百折千回,又见斯人。大同思想诞生,不是夫子一人所为,而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全民智慧,寄托了全民希望,国家命运在其中。今天在这里,我们对示下这一宝贵思想的神明祖先、历代圣贤、历代领导人表示尊敬,表示感谢,表示感恩。大同思想诞生,使中国从此有方向。它的价值不在于百分百的正确,世上不存在百分百的正确,而在于凝聚了人心,确立了人类共同信仰:仁爱、和谐、真诚。在爱和真中享受真和爱。什么是大同?就是人人享有应有之幸福,人人享有真实之人生。就在伟大母亲的怀抱中,无知是宝,无能是福。原来恢复母子关系就是幸福,恢复父子关系就是成功。复兴之中国,以大同为理念。大同之世界,是生命的家园。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唐人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多收集前人的观点,而主要又是汉人郑康成的观点。如果说汉人还有敢于说不私传子孙为公的勇气,那么到了唐代就只有歌颂私传子孙为公的本领了。最负盛名的柳宗元《封建论》歌颂秦始皇的废封建行郡县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始皇以天下为一人一家之天下,自称始皇,要千世万世而为君,私之至极,何公之有?连能秦始皇也能称公,这世上还存在私么?所谓“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难道不是对秦始皇的公开吹捧和对公天下的有意亵渎吗?当然,柳宗元赞许秦始皇的也只是行郡县,而且肯定他的出发点是私,用后来王船山的话说是“天假其私以行大公”。其实所谓“废封建,行郡县”仅仅是将“天下”由众多子孙共同统治,还是由其中某个子孙一人统治分歧问题,最多也是在一人统治的前提下分点余羹给统治阶级的其他人员问题,比起大同世界的公,相去已经不只十万八千里了。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汉儒解释说:“选贤与能者,向明不私传天位,此明不世诸侯也。国不传世,唯选贤与能也,黜四凶,举十六相之类是也。”汉儒虽然也以“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分别指中央和地方政权,但用的仍是尧、舜的典故。尧、舜一方面禅让帝位,一方面选贤与能,好事作尽,而民众却未与闻,因而其并不是大同世界本来意义上的选举。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的性质一再改变,迨至隋唐,竟成了专指朝廷对士人的选拔,自《唐书》直至《明史》,均辟有《选举志》,记载历代的科举情况,选举与民众便彻底绝缘了。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这个以“天下为公”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同样遭到了后儒的窜改。《礼记正义》解释说:“讲信修睦者,讲,谈说也;信,不欺也;修,习;睦,亲也。此淳无欺,谈说辄有信也。故哀公问周丰云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也。”通过《正义》的解释,“讲信修睦”仅是一种言说交往的表面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又是王化影响的结果,大同世界的本质被阉割了。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对这段最具实际意义的社会保障,后儒也是多有窜改的,如将社会保障制度解释为一种在君王影响下的社会风气。所谓“君既无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独亲己亲,子己子。”将人人有劳动权力的“壮有所用”解释为“不爱其力以奉幼”,将男有分解释为“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而将“女有归”解释为“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特别又从反面论证,有意无意地丑化妇女说:“若失时者,则《诗》卫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是也。”“男有分,女有归”,实际是指男女都有自己婚嫁的权力与机会,不至因战乱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成为旷夫怨女,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弃于地是可耻的,货藏于己同样是可耻的。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正是人们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谐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的自觉劳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又互相进。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然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礼运》作者的天才?是文化现象的偶然跳跃?还是传统说法的圣心所起呢?实际都不是,它是有本有源的,这个源本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远古文化,以及灿烂的《易》学思想,这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何谓大同?大同不等于大一统,当然也不拒绝大一统。就孔子本义来说:“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指人的道德素质高,出门不用关窗户,家家都相同,这叫大同。孔子的深层意思是说:人人无心作恶,这叫(善的)的大同。之所以人侵犯人,国攻打国,是因为不公。公正之下无有伤害。公正从何而来?来自法律。法律从何而来?来自良心。这就申明了信仰的作用是拯救人,道德的作用是塑造人,文化的作用是成就人。人在文化里大同,在道德里大同,在信仰里大同。大同就是殊途同归,就是道并行而不悖。大同是公正的产物。
孔子说“人性本善”,并非不知人性有恶,而是说需要肯定并假设“人性本善”,从而进行“无罪推定”。人人无罪,人人有权幸福,人类的生存权相同、幸福权相同,叫大同。“大同”的字面意思是“大家同”,把话说全了意思就是:“大家共同来做人,大家共同安个家。”有家是福,人岂有罪?我们本此设定,表述大同思想为:“天下大同就是天下大赦”,在《中国人的信仰》书中有汇报。爱是赦免。如果说“人性本恶”,就会衍申出“有罪推定”。孔子指出:操作上要有罪推定,原则上要无罪推定,原则指导操作。孔子始终认为人民无罪,国家也无罪,中国无原罪,中国人不是罪人,这就为我们争取到了最大的生存空间。坦白说,生命怕清算,事业怕蒸发。做事难,难做事。做人难,做“鬼”更难。有为君子当自爱。暗中一点头,胜过敲锣打鼓搞斗争。真诚内省的中国人,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开展积极的自我批评。批评是为了进步,不是为了扼杀。中国行直道。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国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愿与世界真诚交往。
孔子提倡大同,设立了大同的前提就是不需要前提,人人都可以走向大同。暗含“大家无罪”、“大家没事”的意思,扔下思想包袱,放手去干。我本无罪,何必赎罪?我本是人,何必问神?达成历史的和解,才有民族的复兴。要说一个“罪”字,就了动乱的口实,国家的祸根。孔子勇敢承担骂名,维护伦理纲常,提倡“克己”,晓谕我们抑制欲望才有欲望的幸福,放纵欲望就是欲望的坟墓。孔子为中国人的幸福生活着想,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领导人感谢孔子,因为孔子安定了人心。老百姓感谢孔子,因为孔子让人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就在上上下下的沟通中,打通了里里外外的障碍。孔子的最大贡献是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明,这体现在稳定上。稳定才有文化,安定才有文明。孔子以无保留的智慧,奉献有保留的人生,人能做到的于此尽矣!孔子不曾负于我,我亦何忍负孔子!故请当世君子,明诚修身,恪守圣训,以大同为人生目标,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念兹在兹,必能成就今生之伟业,必能成就今世之伟人!
大同者大丈夫之所为也,以纯粹公心服务公众,善莫大焉,乐莫大焉。人生以何为乐?无念为乐。大同是奉献。一切杂念全放下,一切事情全放下,一切成就全放下,大家同是婴儿,这叫大同,这叫幸福。丹心跃动,是因为红日已出。葵花向阳,是因为背阴不长。让我们运用自然的力量,获取人生的成功。一粒种子,开出万代福报。万代福报,只因一粒种子。中国是自然国家,回归自然,就是大同。
草长莺飞,天恩难报。百折千回,又见斯人。大同思想诞生,不是夫子一人所为,而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全民智慧,寄托了全民希望,国家命运在其中。今天在这里,我们对示下这一宝贵思想的神明祖先、历代圣贤、历代领导人表示尊敬,表示感谢,表示感恩。大同思想诞生,使中国从此有方向。它的价值不在于百分百的正确,世上不存在百分百的正确,而在于凝聚了人心,确立了人类共同信仰:仁爱、和谐、真诚。在爱和真中享受真和爱。什么是大同?就是人人享有应有之幸福,人人享有真实之人生。就在伟大母亲的怀抱中,无知是宝,无能是福。原来恢复母子关系就是幸福,恢复父子关系就是成功。复兴之中国,以大同为理念。大同之世界,是生命的家园。


你是否需要了解?

什么是大同思想?什么是儒家的大同思想?有哪些方面?
总的来说,大同思想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社会理想,它涵盖了社会制度、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社会保障、社会道德和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虽然大同世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努力消除不公和不平,为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什么是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出自《礼记·礼运》。概述: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

儒家大同思想具体指什么
儒家大同思想是指一种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强调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人平等、社会和谐的理念。具体来说:天下为公:大同社会是一个公有制的社会,所有的资源和财富都属于全体人民共有,而非私人所有。这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选贤与能:在社会的管理和决策中,应该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而不是依...

大同思想是什么意思
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大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大同思想与西方的“乌托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乌托邦一词源自古希腊语...

儒家大同思想具体指什么
儒家大同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构想和设计。具体来说:称谓与来源:“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这种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礼记·礼运》。理想社会的特征:儒家的大同思想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虽然具体细节可能因不同儒家学者的阐述...

天下大同是什么思想
天下大同指的是一个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差异和战争,人们共同追求和谐与繁荣。理想目标:天下大同是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底框,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天下大同思想...

天下大同是什么思想
天下大同,是古代儒家倡导的理想社会,主张“人人为公”。孔子作为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强调中华民族应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寄托,更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的象征。“大同”作为“仁”的最终归途,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大同思想在中国古代被...

什么是大同
大同指的是全球或某一区域内,所有人种、民族、文化等和谐共处,实现平等、公平、共享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追求。这个概念源自中国古代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二、大同的详细解释 1. 和谐共处:在大同的理念下,不同的人群,无论其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都能...

大同思想历史背景
大同思想,即中国的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硕鼠》篇,这篇作品产生于公元前611年之前,以老鼠比喻贵族剥削者,并表达了逃离这些剥削者寻求理想生活的愿望。《硕鼠》被认为是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文献之一。春秋末期至秦汉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是什么大同
大同是指一种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整个社会能够平等和谐,资源分配公平合理,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权利和机会,实现共同富裕。具体来说,大同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平等互助。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不存在阶层、贫富、民族等差异,人人都能享受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追求美好生活。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