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有关《大道之行也》的相关难点请详细解答,谢谢!(209:21:1) 有关《大道之行也》的相关难点 (20 9:21:1)“大同”...
选举有才能的人,尊老爱幼,等等都是现在值得借鉴的。比如尊老爱幼,现在的社会就是提倡美德。但又有多少人是做到了呢?中国是礼仪之邦,可现在公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的人大有人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现在远远不如古人!古人尚且知道礼仪,时代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可是人的道德素养却退步了,这样长久下去,中国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就要毁在我们手中了。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比较《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的异同
《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两篇课文一同构想了理想社会,它们相同之中又有不同。
1、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大道之行也》原文之前有一段文字记述课文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 zhà),事毕,出游于观(观,读ɡuà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起的社会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士族地主把持政权,对农村人民的受压迫受剥削的黑暗现实有深入的了解,对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希望回到原始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希望有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因而有了千古传诵的“世外桃源”,这个词语现在已经成了美好境界的代名词。
2、构想的社会制度、人们应有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
孔子曾经说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证明孔子思想取法于先人,将夏以前的社会形态提到理论高度,加工提炼出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个社会的纲领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桃花源记》更多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用“渔人”进入桃源所见来展示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把“大道”里构想的社会特征具体化了,给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丽风俗画。《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图景,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设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艺术再现。
3、都折射出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子。
《大道之行也》在结尾用“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作为全文总括语,这暗含着一种对比,现实社会里有许多黑暗的现象如搞阴谋、盗窃、作乱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桃花源记》是通过渔人与村中人的对话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是直接点明,桃源人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躲避战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里作者并未详细写出村人“叹惋”的内容,但根据背景资料和上下文意,可以推知:村中人叹息外面的人依旧受压迫受剥削,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叹息这种战乱和动荡的生活何时结束。还有“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可以看出,村中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些话语都折射出当时社会黑暗的影子。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在相同之中,课文又有不同之处,这表现在:
1、 本质不同。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会模式构想。阐明了社会纲领、社会特征以及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则,具有积极意义。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世外桃源”只是作者为了躲避现实,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情境。从文章结尾,“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和“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来看,它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消极避世的思想。这与“大同社会”的理想,本质上是不同的。
2、写法不同。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中的《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是以“言论”的形式,表明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偶句式,表明作者观点,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讲述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虚实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是一个完整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你是否需要了解?
初二语文 《大道之行也》第二题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23.故:所以,因此。24.外户:泛指大门 25.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26.闭:关门。27.是:这 28.谓:所说的。29.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自己找找吧。。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大道之行也》中的修辞手法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排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用 对偶: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一个简单的语文问题在《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
在《大道之行也》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几个显著特征。这样一个社会中,天下是公共的,人们选举有贤德和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彼此之间讲究诚信和睦。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仅仅关爱自己的亲人,也关心其他的人,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顾。货物和资源...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下面是 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课件,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
急…… 2008年杭州义务教育初二语文书有那几篇古文是议论文的类型,唐宋...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马说》世有伯乐,...
礼记大学几年级课文
《礼记二则》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其中包括《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论著,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道之行也》则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
唐太宗论止盗相关练习
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的《顶尖课课练》课外拓展中,24课《大道之行》有一段关于唐太宗论止盗的讨论。首先,对于加点词的解释,"论止盗"中的"论"意指讨论,"止"为禁止;"民之所以为盗者"的"为"表示成为;"或请重法以禁之"中的"或"指有的人;"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故"意为所以;"轻徭...
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字词都有什么?
12.养:供养 13.分:职分,这里指职业,职守 14.归:这里指女子出嫁 15.恶:憎恶 16.谋:奸邪之谋 17.而:表并列,不译 18.乱:指造反 19.贱:指害人 20.作:兴起 21.外户:泛指大门 22.谓:叫做 23.大同:指理想社会 24.同:有和、平的意思 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书 大道...
《大道之行也》中“是故谋闭而不行,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中...
初二上册的语文第24课的内容!是故谋闭而不行,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意思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都不用关大门了! 故外户而不闭。后面都还有“是谓大同”。意思为:这就是理想社会。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我初二的学生 ...
《大道之行也》根据译文内容说说“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语文高手...
其次,人人能够实现安居乐业。“有分”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位置,能够安心从事自己的工作;“有归”则是指年轻人能够适时成家立业,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这种稳定和谐的生活状态,是建立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大同”社会注重物资的充分利用和人的全面发展。“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