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前五识和意根,意识,意尘(即法),阿赖耶识,真如本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1.意根就是末那识。
2.意根即第七识,意识即第六识。
3.意根即意:为思量义。即思维、分别的意思。似乎不能了别。
4.意识可以了别。
5.意识依止意根。
1、是第八识。佛教真常唯心学派兴起后,一般认为人有八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2、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即如来藏( 《入楞伽经》说:“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通常的认识中,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人的根本本质,人的各种种子都含藏其中等待时机成熟。其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扩展资料:
第八识叫作阿梨耶识(阿赖耶识),他的体性是恒,但他是无覆无记性的──恒而不审,他本身就是离见闻觉知啊!而且前七识都是从第八识出生。
以大乘佛法来说,佛性(如来藏、真如)本自清净,本自无相。但是由于无明的“妄觉”(不觉),起一念妄动,欲有所见,于是转第八识(这是个中性的名词,其清净的状态就是无相的佛性)为阿赖耶识,而成立“相分”(相分及所见相),这是三细中的第一细“业相”,或称谓“无明业相”,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由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阿赖耶识
现在来谈谈「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与阿赖耶识原本是同一体的,只因一念迷执不悟,使真如本性受了染污,才转而成为阿赖耶识。如来藏好比是平静无波的止水,一但风动、浪起,即转清净的如来藏海为染污的、浪涛汹涌的阿赖耶识。接着又因迷的缘故,更产生其它变动;阿赖耶中一有变动,「七转识」便随而生起。「七转识」指的是第七末那识加上前六识― 前六识生起之后,末那识也从中生起,互相熏染、影响,最后再把前六识所收集的业,全部储存到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是业力的储藏室,其中的结构也随着新存入的「业」而有所改变,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都是一直不停地在造业,所以阿赖耶识的构造也是不断地在改变着。它可以变得比较好,变得比较清净一点;也可以变得比较坏,比较污浊一点,端视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定。当我们所造的业比较清净一点时,睡眠便会安稳一些,睡眠的时间也会减少一些,而不会像以前一样那么昏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不会像以前一样那么胡涂,当有这些现象出现时,就表示由于修行净法的关系,己经使八识田中的业力产生变化或重新组合了。虽然说阿赖耶识是个储藏室,但它也可说是「总供应站」,支持前七识:它先把前七识所收集的讯息数据往下储存,加以吸收消化,而令整个业力结构改变之后,再回馊出去。譬如:修行佛法之后,「我执」减少,这种好的「业」存进第八识之后,每当前五识再吸收外尘进来,第六意识要作分析之前,便再求于第七识,第七识即往储存室(数据库)― 第八识去「找数据」,这时由于第八识中的「我执」之业减少,因而第六识据以分析出来的结果,就会和往常有所不同,或许是比较客观一点、 或比较不那么贪爱,或瞋心也变小了等等。这就是第八识及其它各识之问的染净彼此互动、互相影响的情形。人若不修行,便不断地造恶业或不美口业,八识也就越来越污染,年纪越大,其所积聚的染污情况就越严重,到后来成为积重难改,便有儒家所说的「老而不死谓之贼」之虞,这是八识之问「本息相资」恶性循环的结果;不过如果开始修行,那就不样了,人的年事虽越长,但由于久修的关系,通常道力也跟着增长,这也是八识之间「木利相资」,茎一闷性循环的结果。存进去的业是善的,领出来的自然也是善的,善上加善;本金加利息,所获越来越多,如同善于理财、投资一样,资产日增。
欲学唯识法门者,强烈推荐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讲座和书籍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讲座和书籍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书籍等相宗系列
详情请百度——大毘卢寺遍照寺
末学对唯识也是一知半解,推荐朋友去百度一下,呵呵。
就末学所知(不敢说肯定正确),前五识是眼耳鼻舍身的“认识功能”,意识则是脑的认识功能,意尘是意识的对象。举个例子说,你通过前五识收集到了关于面前电脑的信息,与大脑根一起形成了意识,你脑中的电脑的有关信息既是意尘。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它是根本无始就有的,它的特点是傻乎乎的、无我无你无他,但是它其实是便知便觉的。因为它忽然一念妄动发觉了自己傻乎乎的、硬要按个“我知道”的概念,于是产生了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我识;之后才有前六识。前五识收集外界信息(注意:这些外界信息第八识本来是知道的;但是此时第八识是被遮盖起来的)、形成第六识,第六识反应给第七识生种种的情绪和取舍,第八识则负责把这些情况都记录下来。
真如本性,个人理解是,第八识中清净不受染的那个“自性”,你能听能说能见能闻就是这个性。
末学浅见,只希望与朋友交流。
不少朋友都是用HI的,如果您有、不妨加入这些HI群:1015375,1001389.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若在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去中华佛教网问宇空不寻.
这些都在心的范围内。其中,真如本性即是初始纯净的真心,真心由于受尘染变质了就被称为阿赖耶识,修行所要做的就是除掉上面的灰尘还原其本真纯一的心,除尘工作至少两步,先要把心还原到阿罗汉境界和菩萨那时的如来藏识,即是先去除红尘俗世的贪爱等五毒。
染尘变质的心乃至真心,都同时与六识在一起,差别是从不觉不观到有觉有观。末学尘心的本质仍是真心,尘埃虽厚难掩本来的光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辩别六识真伪,智慧积累多了识别率更高而已。总之,除尘只是比喻,多少尘仍然在,实际上不需要增一分也不减一分。
你是否需要了解?
请教前五识和意根,意识,意尘(即法),阿赖耶识,真如本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虽然说阿赖耶识是个储藏室,但它也可说是「总供应站」,支持前七识:它先把前七识所收集的讯息数据往下储存,加以吸收消化,而令整个业力结构改变之后,再回馊出去。譬如:修行佛法之后,「我执」减少,这种好的「业」存进第八识之后,每当前五识再吸收外尘进来,第六意识要作分析之前,便再求于...
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是谓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又名末那)、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前五识是帮助人认识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六识“意识”是认知了别知识,通过意识,才有根据前面五识来建立对事物的基本认识。然而意识不是总能做出正确的认知了别。末那时是第七识,也叫做思量之时,是阿赖耶识的...
佛教中的“六根”是指哪些?
六根,佛教用语。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的六个识根。 前五根属色法,意根属心法。 前五根曰浮尘根(粗色根):眼、耳、鼻、舌、身外现之形状。 意根曰胜义根(净色根):依浮尘根而能发生见闻觉知等功用。意根(第七识)是意识(第六识)所依的根。第七识(末那识)专执第八识...
佛教讲的意根是什么啊
意根,作为六根之一,指的是知觉器官所具备的知觉能力,它是掌管知觉作用的核心。在佛教的术语体系中,它被称为意界或意根界,是十八界中的一部分。根据《俱舍论》卷一所述,意根并非独立于六识之外存在,但它在十八界中被单独划分为意界,原因在于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根所依的识)各有...
佛教讲的意根是什么啊
【意根】 (梵mana-indriya,藏yid-kyi dban%-po) (一)六根之一︰指知觉器官所有的知觉能力,亦即掌管知觉作用的心。在十八界中名为意界或意根界。依《俱舍论》卷一所述,此意根虽非离六识而另有其体,但十八界中所以另立意界,是因前五识是以眼等五根为各自之所依,第六意识别无所依,为...
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意根)、阿赖耶识这八识。八识是佛教用语。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五位法中的心法。梵文Astanvijnana的意译。指把人内在的心识分为八类:一眼识(Caksur)、二耳识(Srotra)、三鼻识(Ghrana)、四舌识(Jihva)、五身识(Kaa),以上合称前五识。
五识六根是什么?是那五识?那六根?
1、五识,又称前五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这五种基本的心识。它们对应于眼、耳、鼻、舌和身这五根,分别对色、声、香、味和触这五境进行感知。2、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这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其中,眼根负责视觉感知,耳根负责听觉感知,鼻根负责嗅觉...
第9课:前五识的定义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不要把“眼耳鼻舌身意”与“眼识……意识”混为一谈。眼耳鼻舌身,这是五种色法,意根,是一种心法;而眼识到意识,是六种心法。6 心所有多少种?心所有很多种,有好几十种。比如:推理、快乐忧伤,这是两种心所法。快乐忧伤,其实是一...
人的意识分哪几个方面,例如,情感……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4舌识——舌根缘味尘│ 5身识——身根缘触尘│ 6意识——意根缘法尘┘ 7末那识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8...
问:佛教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意根是指大脑吗
不是。意,指意识,思维,对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的初步整理所形成的思维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