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如何做孩子的表率 平日里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者&投稿:雪咏 2024-06-30
你认为家长应该如何为孩子做表率?

作为一家之长在孩子面前 要处处做出表率,第一,在说话做事上要讲究信用,说话要算数,说到就要做到,第二,在学习上要和孩子同步,这样才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要做到的,而不是当做一种负担,要和孩子一起探讨他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不要做一些干扰孩子学习的事情,尽量也要在旁边去看书,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第三,在与人交往和为人处事方面,要热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助人为乐,诚恳待人,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礼貌,可是却不断跟孩子发生冲突,又导致自己生气,最后也导致孩子在这事上更拧巴了。像这样一种教育,就有点南辕北辙了。培养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有没有关注,你在培养孩子有礼貌的过程当中,你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礼貌吗?你去强迫孩子跟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或者说强迫孩子说一句他不想说的话,你是不是已经不礼貌了?一个不礼貌的家长怎么能教会孩子礼貌呢?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表现出害羞,可能在某一天,因为某个原因,不想跟其他人打招,我们做家长的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同时我们自己做出一个很好的表率,见到什么人热情跟别人打招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表现怎么了。我们自己做出表率,热情跟他人打招呼,把孩子郑重介绍给其他人。孩子看到了一个好的榜样,慢慢会学会这些事情的。不要着急,要允许孩子做得不好、做错事,允许他有一个改善过程。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儿童的道德,有时候会设计一些小细节。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妈妈和一个孩子两个人登山去了,走得又累又渴,带的水都喝光了,包里就剩两个苹果了,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休息下来的时候,妈妈考验孩子说,就剩两个苹果了,谁吃大的,谁吃小的,想看看孩子懂不懂得孝敬妈妈。孩子说,我每一个上咬一口。妈妈立刻就有些生气,没想到孩子说,我尝尝哪个甜,把甜的给妈妈吃。这样,妈妈就觉得很欣慰。我看到的资料是把这个例子作为好例子呈现出来的,但是我非常不认可这个家长的做法,它作为一个道德教育的细节是非常不可取。因为这个母亲是恶意试探孩子,孩子如果说我要吃大的,妈妈肯定会批评孩子,或对孩子表现出失望。那么这个大苹果该谁吃?妈妈吃了就正确吗。这样的教育太复杂了,而且不自然。出于一个母亲天性,当我知道孩子也是又渴又累时,我会本能地把大苹果给孩子吃,孩子可能会推让,也可能不会推让,就直接吃了。但这并不会教坏孩子,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地从和妈妈相处的各种细节中体会到那种深刻的爱,他长大了也会把这种爱回报给妈妈的。所以,在跟孩子相处中,不要动用太多的聪明和技巧,不要跟孩子耍心眼,以朴实为好。我们把纯洁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还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文章,是一位家长写了他跟孩子相处的一个小故事,他肯定认为是正确才写出来,报纸也发出来了。说的是有一天6岁的孩子想吃橘子,而家里面只剩两个橘子了,当时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都在。孩子拿着这两个橘子时有些为难,说就剩两个了,给谁吃。父母两个人为了培养孩子孝心,就让孩子自己选择给谁吃,孩子犹豫了半天,他其实已经知道父母的用心,最后含关眼泪说妈妈一个爸爸一个,父母虽然有些不忍心,但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就狠狠心,两个人一人一个就把橘子吃了。 我非常不认可这种教育方法,家长这样的行为不会教给孩子孝顺,教给孩子的是自私,家长希望孩子懂得爱父母爱他人,自己却表现得那么自私,怎么教给孩子爱呢?你为什么不能把橘子掰开好几瓣,或者干脆说今天妈妈不想吃,你吃吧,让孩子心无愧疚地吃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你的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 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别人听你所讲的话,就要设身处地为听话的人想一想,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如果家长自己的行为不合乎人情,怎么可能教给你孩子有人情味呢,怎么可能打动孩子的心呢。所以我觉得跟孩子相处,首先要有一份真诚的爱心,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场合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我听到一个人谈到这样一件事,他是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正面例子讲给大家的。他说他妈妈非常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他小的时候,他妈妈要求孩子们跟家长讲话不许说“你”,必须说“您”。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先吃完一碗饭,站起来给自己盛完饭之后,问他妈:“妈,你还要饭吗?”没想到他妈一下子生气了,把筷子摔了,问道:怎么跟我说话,第一,怎么能跟我说“你”呢?第二,你问我要饭吗?我是要饭的吗?他举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他妈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是要求非常高的人,对他们有很好的教育。讲这个故事的人,他自身成长得不错,妈妈可能在很多方面做得确实不错,但是就这一个例子来说,我非常不认可,我不认为它是个教育的正面例子,恰觉得它是个反面例子。一个母亲那么苛刻,对孩子态度那么粗暴,并且故意曲解孩子的用意,对孩子的善意进行恶意歪曲,这怎么可能教给孩子善良和孝顺呢。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行为是否和谐,是否统一,这是非常重要的。跟孩子的相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我们与其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告诉孩子说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品德,不如关注一下我们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表现的是怎样一种面貌,家长面对孩子,你的行为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的语言是无声胜有声的。 “爱”和“溺爱”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现在一说孩子出现问题,就说孩子被溺爱坏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导。有很多人以为,溺爱就是爱得太多了,所以认为我要少爱孩子一些,对孩子狠一点。因为爱和溺爱本质的完全不同,所以成全的东西,或者说最后的教育走向是完全不一样的。溺爱下的管制和批评,会阻碍一个儿童潜能的发展,会让他的恶习生长出来。人的天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点的东西,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恶和坏的东西一定是不良刺激下才能产生。就像人的肌体一样,正常的情况下是健康的,肿瘤、癌症等疾病在不良的刺激下才会产生,道理是一样的。而一个孩子在真爱的环境中,也就是在自由、宽容和欣赏的环境中,正常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千万不要把溺爱理解为爱得太多了。我有一次看见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孙子在操场上玩,操场铺的是塑胶跑道,有小颗粒的东西,那个孩子有一岁半左右,刚刚学会走路,走得很不稳当,摇摇晃晃的,操场很平,也没有人,也没有学生在那块上课,正是孩子学走路和玩耍的好地方。孩子摇摇晃晃走的时候,老人就在后边喊着,慢点慢点,别摔倒了!大家想想,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不是应该摔跤的,不摔跤能学会走路吗?老人是出于爱孩子,一个劲的喊别摔倒,这首先会吓着孩子,从本质上说,其实就剥夺了孩子的尝试权和犯错误权。孩子被吓得不敢走了,站住,突然对地上的塑胶小颗粒很好奇,就蹲下身来用小手摸。奶奶马上就说,别弄那个,那个脏,不好!孩子就不敢摸了。孩子站走来,不知所措,突然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树棍,好奇地拿起那个小棍,奶奶又说这个脏,给扔掉了。我看了一会,老人跟孩子相处跟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不论做什么,奶奶都要唠叨,这种唠叨的后果就是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不敢去尝试,干什么都胆战心惊,会阻碍他潜能的发展。孩子多摔几跤才能学会走路。到他长大了,自然就摔不着了。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小细节中的教育破坏性。 还有一天我坐北京到天津的动车,一个姥姥和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坐在我旁边。小男孩大概有8、9岁,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坐动车,一上来感觉非常的新鲜,觉得这火车跟飞机似的。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弄弄这个,弄弄那个。这个孩子行为很简单,并没有破坏性的行为。结果这个姥姥和妈妈一直训着孩子,不断地嚷到:不要弄那个,干吗弄那个。可能是她们平时在生活种习惯了这样不断地唠叨和教训孩子,皱着眉头说,你能不能乖乖坐一会?!一个8、9岁的孩子,怎么可能那么乖的坐在那儿。探索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一个男孩子,好动正是他的天性啊。过一会儿,男孩嫌姥姥和妈妈唠叨多了,说他想去上厕所。他可能是想看看火车上的卫生间是什么样的。妈妈说我跟你一起去,孩子特别不愿意,就说我自己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知道关门。孩子说我自己找呗,妈妈就不同意,非要跟孩子一起去,弄得孩子很沮丧。这样的小细节,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是不是很多? 教育方面,大的理念大家都差不多,都知道要尊重孩子要爱孩子。分水岭在哪儿?就在这些细节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小细节都处理好了,你的教育也就做好了。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现在不少家长们对孩子的爱真的是堕落的,已经接近统治和占有了。我们包办了孩子太多的东西,给了孩子太多不自由,扭曲了某种天性,又去指责孩子,你看你,连衣服自己也不会穿,书包自己也不背,上大学也不会洗袜子等等,却没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前期对儿童的自由剥夺得太多。 毫无节制向孩子表达爱是很容易的,有节制地、体面地表达你的爱是很难的。最起码我们要理解自由的价值,如果不理解自由的价值,真的很难给孩子很好的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失掉自由不能成人。台湾著名的学者傅佩荣也说过,“真正的成长必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他的出处,就不存在认识,事实上也就不存在解决。如果我们认为,溺爱是孩子被爱得太多了,然后简单地推论说那就少给他一些爱,这就走到了教育的反面。如果我们真的知道,孩子的问题是我们管得太多了,要少管,给他一些自由,孩子就成长不错,我们就找到了很多问题解决的出口。现在不光是在家庭教育生活中,学校教育也是过多的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有一个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是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 他想要在他班级里面开展阅读活动。这个老师对阅读是有很好的理解的。他就说我用很少的时间讲完课就可以了,用很多的时间引导孩子们阅读。这个想法非常好,整个阅读设计的也非常好。但是他做了不到两个月,就没法往下做了,不能够坚持了。为什么?他说不光是来自学校以及家长的压力,就连班里面的孩子们也不干了。本来,四年级的孩子,那么小的孩子,第一次听说不上语文课了,不做无聊的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总结了,一开始是很高兴的,结果搞了两个月,中间很多孩子自己都开始到处找校长告状了,有的是几个学生联合起来找校长告状,孩子告状的内容是,我们老师每天不给我们讲课,每天给我们看小说。事实上孩子是很喜欢看小说的,孩子之所以找校长告状,一个是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再一个孩子们自己也是从内心认为,老师让我们阅读不是在学习,好像讲课才是学习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由精神在儿童身上已经流失的很多了。 如果说硬暴力很容易让人警惕,一些软暴力则很容易让人忽略,尤其一些隐型暴力。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礼貌,可是却不断跟孩子发生冲突,又导致自己生气,最后也导致孩子在这事上更拧巴了。像这样一种教育,就有点南辕北辙了。培养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有没有关注,你在培养孩子有礼貌的过程当中,你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礼貌吗?你去强迫孩子跟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或者说强迫孩子说一句他不想说的话,你是不是已经不礼貌了?一个不礼貌的家长怎么能教会孩子礼貌呢?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表现出害羞,可能在某一天,因为某个原因,不想跟其他人打招,我们做家长的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同时我们自己做出一个很好的表率,见到什么人热情跟别人打招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表现怎么了。我们自己做出表率,热情跟他人打招呼,把孩子郑重介绍给其他人。孩子看到了一个好的榜样,慢慢会学会这些事情的。不要着急,要允许孩子做得不好、做错事,允许他有一个改善过程。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儿童的道德,有时候会设计一些小细节。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妈妈和一个孩子两个人登山去了,走得又累又渴,带的水都喝光了,包里就剩两个苹果了,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休息下来的时候,妈妈考验孩子说,就剩两个苹果了,谁吃大的,谁吃小的,想看看孩子懂不懂得孝敬妈妈。孩子说,我每一个上咬一口。妈妈立刻就有些生气,没想到孩子说,我尝尝哪个甜,把甜的给妈妈吃。这样,妈妈就觉得很欣慰。我看到的资料是把这个例子作为好例子呈现出来的,但是我非常不认可这个家长的做法,它作为一个道德教育的细节是非常不可取。因为这个母亲是恶意试探孩子,孩子如果说我要吃大的,妈妈肯定会批评孩子,或对孩子表现出失望。那么这个大苹果该谁吃?妈妈吃了就正确吗。这样的教育太复杂了,而且不自然。出于一个母亲天性,当我知道孩子也是又渴又累时,我会本能地把大苹果给孩子吃,孩子可能会推让,也可能不会推让,就直接吃了。但这并不会教坏孩子,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地从和妈妈相处的各种细节中体会到那种深刻的爱,他长大了也会把这种爱回报给妈妈的。所以,在跟孩子相处中,不要动用太多的聪明和技巧,不要跟孩子耍心眼,以朴实为好。我们把纯洁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还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文章,是一位家长写了他跟孩子相处的一个小故事,他肯定认为是正确才写出来,报纸也发出来了。说的是有一天6岁的孩子想吃橘子,而家里面只剩两个橘子了,当时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都在。孩子拿着这两个橘子时有些为难,说就剩两个了,给谁吃。父母两个人为了培养孩子孝心,就让孩子自己选择给谁吃,孩子犹豫了半天,他其实已经知道父母的用心,最后含关眼泪说妈妈一个爸爸一个,父母虽然有些不忍心,但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就狠狠心,两个人一人一个就把橘子吃了。 我非常不认可这种教育方法,家长这样的行为不会教给孩子孝顺,教给孩子的是自私,家长希望孩子懂得爱父母爱他人,自己却表现得那么自私,怎么教给孩子爱呢?你为什么不能把橘子掰开好几瓣,或者干脆说今天妈妈不想吃,你吃吧,让孩子心无愧疚地吃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你的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 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别人听你所讲的话,就要设身处地为听话的人想一想,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如果家长自己的行为不合乎人情,怎么可能教给你孩子有人情味呢,怎么可能打动孩子的心呢。所以我觉得跟孩子相处,首先要有一份真诚的爱心,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场合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我听到一个人谈到这样一件事,他是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正面例子讲给大家的。他说他妈妈非常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他小的时候,他妈妈要求孩子们跟家长讲话不许说“你”,必须说“您”。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先吃完一碗饭,站起来给自己盛完饭之后,问他妈:“妈,你还要饭吗?”没想到他妈一下子生气了,把筷子摔了,问道:怎么跟我说话,第一,怎么能跟我说“你”呢?第二,你问我要饭吗?我是要饭的吗?他举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他妈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是要求非常高的人,对他们有很好的教育。讲这个故事的人,他自身成长得不错,妈妈可能在很多方面做得确实不错,但是就这一个例子来说,我非常不认可,我不认为它是个教育的正面例子,恰觉得它是个反面例子。一个母亲那么苛刻,对孩子态度那么粗暴,并且故意曲解孩子的用意,对孩子的善意进行恶意歪曲,这怎么可能教给孩子善良和孝顺呢。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行为是否和谐,是否统一,这是非常重要的。跟孩子的相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我们与其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告诉孩子说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品德,不如关注一下我们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表现的是怎样一种面貌,家长面对孩子,你的行为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的语言是无声胜有声的。 “爱”和“溺爱”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现在一说孩子出现问题,就说孩子被溺爱坏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导。有很多人以为,溺爱就是爱得太多了,所以认为我要少爱孩子一些,对孩子狠一点。因为爱和溺爱本质的完全不同,所以成全的东西,或者说最后的教育走向是完全不一样的。溺爱下的管制和批评,会阻碍一个儿童潜能的发展,会让他的恶习生长出来。人的天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点的东西,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恶和坏的东西一定是不良刺激下才能产生。就像人的肌体一样,正常的情况下是健康的,肿瘤、癌症等疾病在不良的刺激下才会产生,道理是一样的。而一个孩子在真爱的环境中,也就是在自由、宽容和欣赏的环境中,正常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千万不要把溺爱理解为爱得太多了。我有一次看见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孙子在操场上玩,操场铺的是塑胶跑道,有小颗粒的东西,那个孩子有一岁半左右,刚刚学会走路,走得很不稳当,摇摇晃晃的,操场很平,也没有人,也没有学生在那块上课,正是孩子学走路和玩耍的好地方。孩子摇摇晃晃走的时候,老人就在后边喊着,慢点慢点,别摔倒了!大家想想,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不是应该摔跤的,不摔跤能学会走路吗?老人是出于爱孩子,一个劲的喊别摔倒,这首先会吓着孩子,从本质上说,其实就剥夺了孩子的尝试权和犯错误权。孩子被吓得不敢走了,站住,突然对地上的塑胶小颗粒很好奇,就蹲下身来用小手摸。奶奶马上就说,别弄那个,那个脏,不好!孩子就不敢摸了。孩子站走来,不知所措,突然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树棍,好奇地拿起那个小棍,奶奶又说这个脏,给扔掉了。我看了一会,老人跟孩子相处跟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不论做什么,奶奶都要唠叨,这种唠叨的后果就是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不敢去尝试,干什么都胆战心惊,会阻碍他潜能的发展。孩子多摔几跤才能学会走路。到他长大了,自然就摔不着了。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小细节中的教育破坏性。 还有一天我坐北京到天津的动车,一个姥姥和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坐在我旁边。小男孩大概有8、9岁,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坐动车,一上来感觉非常的新鲜,觉得这火车跟飞机似的。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弄弄这个,弄弄那个。这个孩子行为很简单,并没有破坏性的行为。结果这个姥姥和妈妈一直训着孩子,不断地嚷到:不要弄那个,干吗弄那个。可能是她们平时在生活种习惯了这样不断地唠叨和教训孩子,皱着眉头说,你能不能乖乖坐一会?!一个8、9岁的孩子,怎么可能那么乖的坐在那儿。探索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一个男孩子,好动正是他的天性啊。过一会儿,男孩嫌姥姥和妈妈唠叨多了,说他想去上厕所。他可能是想看看火车上的卫生间是什么样的。妈妈说我跟你一起去,孩子特别不愿意,就说我自己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知道关门。孩子说我自己找呗,妈妈就不同意,非要跟孩子一起去,弄得孩子很沮丧。这样的小细节,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是不是很多? 教育方面,大的理念大家都差不多,都知道要尊重孩子要爱孩子。分水岭在哪儿?就在这些细节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小细节都处理好了,你的教育也就做好了。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现在不少家长们对孩子的爱真的是堕落的,已经接近统治和占有了。我们包办了孩子太多的东西,给了孩子太多不自由,扭曲了某种天性,又去指责孩子,你看你,连衣服自己也不会穿,书包自己也不背,上大学也不会洗袜子等等,却没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前期对儿童的自由剥夺得太多。 毫无节制向孩子表达爱是很容易的,有节制地、体面地表达你的爱是很难的。最起码我们要理解自由的价值,如果不理解自由的价值,真的很难给孩子很好的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失掉自由不能成人。台湾著名的学者傅佩荣也说过,“真正的成长必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他的出处,就不存在认识,事实上也就不存在解决。如果我们认为,溺爱是孩子被爱得太多了,然后简单地推论说那就少给他一些爱,这就走到了教育的反面。如果我们真的知道,孩子的问题是我们管得太多了,要少管,给他一些自由,孩子就成长不错,我们就找到了很多问题解决的出口。现在不光是在家庭教育生活中,学校教育也是过多的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有一个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是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 他想要在他班级里面开展阅读活动。这个老师对阅读是有很好的理解的。他就说我用很少的时间讲完课就可以了,用很多的时间引导孩子们阅读。这个想法非常好,整个阅读设计的也非常好。但是他做了不到两个月,就没法往下做了,不能够坚持了。为什么?他说不光是来自学校以及家长的压力,就连班里面的孩子们也不干了。本来,四年级的孩子,那么小的孩子,第一次听说不上语文课了,不做无聊的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总结了,一开始是很高兴的,结果搞了两个月,中间很多孩子自己都开始到处找校长告状了,有的是几个学生联合起来找校长告状,孩子告状的内容是,我们老师每天不给我们讲课,每天给我们看小说。事实上孩子是很喜欢看小说的,孩子之所以找校长告状,一个是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再一个孩子们自己也是从内心认为,老师让我们阅读不是在学习,好像讲课才是学习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由精神在儿童身上已经流失的很多了。

这位知友,"大人如何做孩子的表率",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好好的为孩子做好表率这才是最重要。主要从“言”和“行”上狠下功夫。
首先家长在言语上做表率。孩子在成长期间,模仿能力特别强,且还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特别在言语方面一定要慎讲。给我的感觉是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别人的口腔或者用语。孩子五岁左右时,一次回来从嘴里蹦出“好牛B”,我问是向谁学的,他告诉我是向学校的一位孩子学来的。接连那些日子都会从他嘴里脱口而出这句话。所以大人在说话时,千万别说脏话,也别对着自己的孩子讲一些社会阴暗面或者消极的言语。同时父母在日常有矛盾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特吵,甚至说些很难听的话语,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好的言语对孩子如鱼得水,坏的言语对孩子成脏话连篇。
其次家长在行为上做表率。好的行为能给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比如,要求孩子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父母自己也强迫自己平时养成读书看报;要求孩子爱整洁讲卫生,自己要养成这方面的习惯;要求孩子不要与有恶习的孩子“混”在一起,自己也应该不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块;要求孩子不打牌抽烟,自己也不当着孩子的面抽烟喝酒;要求孩子不沉迷于游戏,自己也不要沉醉于网络游戏中;要求孩子运动,自己也应定期的运动并带孩子参加锻练;要求孩子喜欢大自然,自己周末也应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阳光雨露;要求孩子要好好写作,自己也应有写作的习惯,哪怕是记一句话也行;要求孩子讲守时讲诚信,自己也应做到守时守信;以及在日常待人接物方面也应自己身体立行。以上种种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做父母的在生活中一定尽最大努力去做到。当然有特殊场合需要喝酒必须给孩子讲清楚原由。我相信孩子会原谅我们。
当然要求农村的家长做到有些难度,毕竟他们的文化素质有限,而且常年在外务工。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家长的在日常的言语和行为上必须为孩子做好表率,肯定于自家的孩子成长大有裨益。
孩子其实也是有思想的人,很多东西时间长了,父母能做到的自然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也并不需父母费太多的口舌,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身为父母的我们,一切从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上为孩子做好表率。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你是否需要了解?

孩子被别人当面批评,高智商的父母这样做
答:1、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勇敢地面对批评 无论是不是孩子的错误,在这时不要着急去质疑他,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信任。把手轻轻地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把你的爱还有温暖传递给他,让他感受到在这时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和臂膀。 如果真的是他做错了,就要跟孩子一起面对错误,一起去接受批评。如果孩子的做法是...

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做榜样
答:父母想要孩子变得优秀,自己首先就要在各个方面都要给孩子以身作则,让他向你学习,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优良的品格 父母的优良品格也会传承给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言行中得到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效果,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比如诚实守信,为人宽容随和,宽以待人,严以待已,这对孩子形成...

大人如何做孩子的表率
答:所以大人在说话时,千万别说脏话,也别对着自己的孩子讲一些社会阴暗面或者消极的言语。同时父母在日常有矛盾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特吵,甚至说些很难听的话语,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好的言语对孩子如鱼得水,坏的言语对孩子成脏话连篇。其次家长在行为上做表率。好的行为能给孩子起到示范的作...

父母应怎样做好子女的表率作用呢?
答:父母首先得知道精打细算合理规划家庭开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而不是为了攀比炫耀而铺张浪费。父母自己首先要清楚这个东西的重要性,然后才能够让子女也懂得这个道理,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2.了解孩子真正的动机,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希望不被人看不起」,「希望融入高富帅的...

父母应该怎样为孩子做好表率呢?
答: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孩子可以模仿大人扫地的桌子时,也可以模仿大人的其他行为方法,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没有选择性,父母的坏习惯、不文明的语言、不良行为都有可能被孩子模仿。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家长应怎么做才能给宝宝做个好榜样?
答: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也要做好在生活中的原则。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表现,首先要询问他人的想法,这种客观的思考会让孩子最终做出决定,这样就懂得该怎样去尊重他人。如果特别的严格要求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也会形成叛逆。生活习惯每一次想让孩子专心学习的时候,或者是在做...

作为家长,你是怎样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
答:比如:去朋友家做客,1、进门换鞋;2、见到主人家的人要主动问好;3、不大声说话,不吵闹;4、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话;5、不随便动别人东西;6、得到别人允许玩的玩具,离开时要归位;7、离开时一一说再见;8、轻轻地随手关门。因为事先给孩子立了规矩,孩子都还遵守得不错。事后,会对孩子作客的...

如何让孩子尊重你
答:1/7分步阅读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只有受到尊重,才能学会尊重别人,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很快就学会用大人的语调回应父母,如果父母喜欢对孩子指手画脚,孩子也会很容易学会用指手画脚来对待别人,在没有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也很难学会尊重别人。2/7 要想让孩子...

家长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的10个方法
答:5、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对于孩子来说,远大目标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应有一些近期目标,实行“低标准,严要求”。近期目标要让孩子感觉能够做到,但家长要监督目标实施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习潜能的发挥,让孩子循序渐进,逐步实现长远的目标。6、做孩子的表率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