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VS依阿华 哪个能赢?? 如果大和号战列舰与衣阿华号相遇 理论上谁能胜利?

作者&投稿:松屠 2025-05-14
大和号同依阿华单挑谁有胜算?

速度,射速,和雷达神教的。。。纵观历史上所有的海战,你见过战列舰对轰的时候跑全速?那纯是浪费弹药!比射速的也是小白。。战舰对轰前几轮齐射必须观察弹道落点,然后调整射击诸元,大和的94式和依阿华的mk7都是能打出30km左右的,炮弹飞行就得有一段时间,比射速毫无意义!什么?你说接近后射速有意义?也对,拿406口径4万多排水量的小船在至近距离和460口径7万多排水量的大船对轰?你自己想想谁先变成零件!说雷达火控的就是更无知,二战时的雷达火控根本不能像现在的一样,只能确定大致方位,提供相关数据,但是误差很大。多半还需要观测辅助!火控雷达直接锁定目标,计算射击诛元,引导火炮开火那是现代化之后的,二战时依阿华的雷达确实不敢恭维。大和的15米测距仪是人类手工学的结晶。有兴趣可以查看一下。另外,再说一点,在海况多变的海战里,战列舰对轰最基本的就是射击平台稳定,这点宽度长度排水量都占优的大和优势不言而喻。另外别拿钢板说事,美国测试那块是信浓号豆腐渣的,比起前期精装的大和,没啥说服力!所以,别迷信射速,航速,雷达。航速高,高速运动中同样难以命中敌舰,你说有选择交战的权利,那好吧,你说夜间雷达有优势,那好吧。上级叫你在a海域歼灭b。你仗着速度快,要等天黑。。你觉得b还能老实的在a海域让你打?就说这么多吧。最后一句,大和号满载排水量7万3千多顿。依阿华满载排水量4万3千吨。

看到前期有一篇谈及二战最强的战列舰的文章,在这里就系统的表述下我眼中二战最强战列舰(大和和衣阿华)之间的对决谁能胜出(这两艏战列舰不管是火力还是防护在2战期间都无出其右,代表了人类2战造舰的最水准)。
先说说结论,大和衣阿华两舰各有所长,输赢仅仅就是看谁运气最好。下面就是具体的原因:
二战战列舰的性能主要看4个指标;3个传统指标 1:火力,2:防护,3:机动。在二战中后期由于雷达的出现,多了一个新的指标;就是火控系统。
这4个指标的综合表现才能反映出一艏战列舰真实的实力。下面就做一个平行比较;
一:火力
在纸面数据上看,大和的94式 45倍径的460mm主炮在整个2战中具有最远的射程和最强的威力。其主要穿甲弹91式穿甲弹重达1460公斤,射程42000米,在20000米距离上具有击穿566mm垂直装甲的能力。而美国的MK7型406mm发射的MK8型超重弹穿甲弹重1224.7kg,最大射程38700米,183000米可以击穿509mm的垂直装甲。
单纯的纸面数据显示,大和的主炮对于衣阿华具有压倒性的威力优势,但仔细分析一些其他因素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水分。首先说说美国海军的MK8型超重弹,此炮弹具有远大于一般406mm口径穿甲弹的重量(1224.7>1000),因此导致其初速大副降低(降低15%),因此导致其弹道更为弯曲,拥有了远超正常406mm炮弹的水平穿甲能力,27000米的水平穿甲能力达到了200mm,而传统的MK7型406mm炮弹只有169mm穿深。当然他的代价是垂直穿甲能力的大幅跌落,在20000米的垂直穿甲能力只达到长门级410mm3年式舰炮的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据是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分别进行试射和弹道公式计算得出的结论。而事实上美国海军并不认可日本的计算公式,因为如果按照美国海军的数学模型的计算标准(工业标准,包含炮径比,推药量,以及弹头性能,飞行状态,以及美国日本装甲性能的不同),日本1式弹在20000米的垂直破甲率是仅仅略高于MK8型重型弹穿甲能力。关于这一点,美国内外很多人都有争议性,目前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和说服力的说法。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在1946年美国用MK8型重型弹轰击缴获日本的大和级的垂直装甲(信浓号),发现美国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比预期的要高出15%,这从侧面证明了美国海军关于火炮威力争议性的一定的可能性!在考虑到美日在工艺上的差距来看,至少两门炮的穿甲威力差距不会有纸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多。
而在历次战列舰轰击对决实例中,绝大多数的击沉,击伤的战例都来之水平破甲(65%的战果)!---特别是在中远距离轰击时效果更明显,垂直击穿不管是在实际战例上,还是在对舰体所能造成的潜在的重大的结构性破坏上来说都是逊色于水平击穿的,(这里要补充的是,在中远距离时,美国可能会取得更多高效的水平击穿战果,虽然在进入中近程后这种能力会削弱,但是在20000米的距离内,不管是大和还是衣阿华的穿甲能力,都足矣保证击穿对方的主装甲带。所以大和号的垂直击穿能力在这里是要打折扣的!)
再加上日本一式弹自服务第一天起,就存在弹体强度不足的缺陷,当命中装甲厚度大于弹体直径的90%,而且落角大于25度的时候,就可能破碎,美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模拟试射发现,其1式穿甲弹在25度以上的落角命中414mm垂直装甲时就可能无法击穿(大于55%)。这是日本工业基础的短肋表现之一。
而美国的MK8型超重弹采用的弹体材料,由美国一流的金属加工工艺打造,性能优良,加上特别厚重的头壳,使得其穿甲性能出类拔萃,不易出现日本那样的意外。
另外日本为了追求水下弹道性能,而采取了特殊的平头弹头的处理。且为了在入水后的运行时间流出空余量,其引信触发时间为0.4秒的延后,这就导致了可能出现的"无害击穿“。而这一点,同样是美国所不会出现的问题。但同样指出,如果一式弹在水下命中对方水线,其造成的破坏也是惊人的!
最后还有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由于炮控以及装弹机和炮弹本身重量体积的限制,美国衣阿华级的射速比大和号要快20%.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的投弹量要高出20%,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进了双方投弹量的差距。
所以综合起来看,大和的460mm主炮仍然对于衣阿华具有优势(射程和总体威力),但是这个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
二:机动性
大和级的理论航速是27节,在海试时最高达到过28.3至28.5节的高速(短时,轻载),而衣阿华的理论航速是31节,海试时(轻载)达到过32.7节的高速。
在这个层面上看,不管是抢占射击阵位,还是机动摆脱,追击,衣阿华对于大和级都是有极大优势的。
但是由于大和舰体比起衣阿华更短宽,使得其26节的回旋直径达到了624米,90度转舵时达到589米,回旋系数(回旋直径与水线长度比)为2.44,衣阿华由于舰体细长,导致其虽然航速极速快,但是其回旋速度却比大和高不了多少。这使得在炮战中的战术机动性能,衣阿华和大和级相差无几。再考虑到由于大和级舰体的宽短,是个非常稳定的射击平台,其战术机动中的射击稳定性,是高于细长舰体的衣阿华的。
因此和综合而论,大和级的机动和衣阿华级的机动打成平手,各有千秋,把握住自己的优势都能在海战中创造机会。
三:装甲防护
大和级的垂直装甲和水平装甲的防护能力均超过了衣阿华级,但是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垂直装甲,大和相对衣阿华多出5%的平均厚度,水平装甲则要高很多,差距达到了10%(但是考虑到美国优秀的水平穿甲能力,这点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只要在可靠距离内,双方都能确保击穿),水下防护能力大和则要高的多,可以抵御400公斤TNT的打击,而美国的同比标准只有300公斤。
但是如同在火力中所叙述的那样,美国海军对双方的装甲质量抱有争议,认为美国的A级渗炭纲的硬度要超过VH纲,(同样测试缴获的信浓)也就是说日本钢的硬度只有美国纲的83.9%.虽然后来又认为测试条件过为理想,但普遍认为美国钢在硬度上更大,拉伸能力上弱于日本,导致装甲厚度无法达到日本那样的厚度(在后期的蒙大拿号上也表现出来)。
关于装甲厚度和硬度哪个具有优势的争论一直很多,但是可以认为,就算日本装甲板在质量上比美国海军有一定的工艺上的落后,但是大和号仍然在装甲上全面优于衣阿华级。
这里仍然需要补充的是,虽然日本装甲的优势,使得美国要在更近的距离上击穿(日本是30000米,美国是27000米),但是考虑到超过2万米的射击在2战很大程度靠运气成分,整个2战最远的击中记录也才24000米左右,再考虑到大和的极速远低于衣阿华,所以大和想利用这个优势也没那么容易。
四:雷达射控。
这个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地方。一方面,日本2战时号称拥有世界上最佳的火炮射术,且事实上保持着世界炮术训练的世界记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建立在理想环境的演习条件下所达到的。(海况良好,没有人对你进行还击,无需战术机动,目标近乎静止等等)。在1938年和1939年日本海军在30400米和30900米的距离上达到了17.2%和9%的让人震惊的记录,同期美国海军在20000米以内的命中率还不到15%.这得益于日本海军传统的优良严格的训练。但也同样得益于训练状态平稳。
然而这种近乎神奇的打靶记录在复杂的战场条件下却从来没有实现过。例如在萨玛海战中,大和号再32000米的首轮齐射就形成了对美国护航航母的跨射,体现了极高的训练水平,但是在美舰释放烟幕和用火炮还击制造水花干挠,并用鱼雷迫使大和进行战术机动,以及天空下起小雨后,大和的火炮全部失准,104发406mm火炮的命中率是0.在林加锚地苦练的雷达辅助射击也毫无效果(这个后面深论)。
在1942年11月12日夜间瓜岛以北的第二次夜战中,雾岛号在几乎未收到对方还击的威胁下,对南达科他打死靶,117发356mm炮弹,只命中2发,命中率不到1.7%。而美国躲在后方的华盛顿号再辨明敌我后,借助MK3型雷达,在短短5分钟内,对7500米外的雾岛倾泻了75发406mm火炮,命中率高达12%,(还有至少3发命中未判明)。---------------------------这里体现出美国战列舰一惯的2大优势:1个是射速,前文已诉,406mm的射速不亚于356mm的雾岛,2:就是雷达的高效性,这还不是后期更精良的MK8型雷达,在1942年美军的雷达效能就远高于3年后的日本电探。
关于这个最直接的战例就是1944年10月24日的苏高里夜战,日本扶桑,山城,均装备了日本最先进的22电探,但面对海峡复杂地形,和美国骚佬的驱逐舰,鱼雷艇,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而相对应的是装备MK8型雷达的弗吉尼亚在35000米就从海峡背景中锁定山城,21000米开火就取得首发命中的惊人战绩!(有网友在我前面的跟帖中说,美国苏高里的命中率也不高,就10%不到,但是考虑到日本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舰炮射击范例)
衣阿华装备的MK8型雷达在主扫描状态对战列舰等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50公里,测距能力高达40公里,采用精确扫描时,可以探测到18500米外406mm炮弹落水的水柱,而后期型MK8 MOD3(1945年初装备),甚至可以探测到32000米外356mm炮弹落水的水柱,MK8在20公里和30公里的测距精度是+-33.7米和+-43.7米,横向精度是+-37.5米和+-56.5米,不仅远优于当时的测距仪的精度,而且甚至还小于美国军舰本身在相同距离上的弹着点的分布。这意味着美国军舰甚至可以跳过炮战开始后传统的试射,直接进行效力射击,而事实上不少装备有MK8雷达的美国战例舰都确实取得了首发命中的战果。
反之日本,22型电探,号称能探测到25公里外的战列舰,但是其输出功率小,精度低下,测距误差高达+-700米,方位误差更是美国同类产评的2.5倍,且性能不稳定(糟糕的电子管)。在苏高里海战中,日本尝试使用22电探进行火炮引导,但发现其在岛屿杂波中几乎无法工作,还不如使用传统的光学夜战。双方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美国雷达的另一个延伸优势就是普遍安装了当时最高水平的MK38型火控系统,主要由MK38射击指挥仪,射击绘图室,的计算机及信号传输、通讯设备构成。
MK8 型弹道计算机接受火控雷达传送的目标距离和航行状态,综合本舰的航行状态,航速,风力风向,大气密度,气温,发射药温,炮管磨损,所得的射击信息传递给各炮的伺服系统,可以直接控制炮塔的仰俯,和旋转,枪炮官只要看到各主炮备便灯亮后,就可以击发,同时美国先进的MK41垂稳不断向计算机发出数据,补偿船体的摇摆,大大抵消了日本舰体稳定的优势,这就是经典的由中央控制室(射击绘图室)直接控制主炮的遥控动力操作模式,2战中最成功,技术最完善的就是美国。
相反,日本大和的射击方式还是旧式的方式,由射击指挥所内的98式方位盘(射击指挥仪)测量目标。把射击资料传输到各主炮,再由炮手通过仪表读取后,人工控制火炮旋转和仰俯,炮术长则紧盯崔稳仪,在达到水平状态后击发,日本的火控相对于美国的半自动指挥系统,程序复杂繁琐,对人工素质要求非常高,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在高强度海战时更是如此。
可以设想,在双方交战时,都对对方形成跨射,同时采取战术机动,这个时候双方都要重新计算射击褚元,自身也要重新定位和瞄准,而美国凭借高效的雷达和先进的射击指挥议,有雷达所获得的数据精确的输入弹道计算机,然后由火控自动控制火炮,整个过程比日本,光学测距,人工观测,手工操作,过程更少,效率更高,容错率更高,人工失误要求越少,主以取得先敌开火命中的先机。
所以在火控系统的较量上,美国全面胜出日本,特别是复杂气象海况和作战态势下更是如此(例如夜战)
总论:
日本大和作为传统的战列舰,在传统的战列线决战中相对衣阿华有其船坚,炮利的优势,但是这优势不是压倒性的和决定性的,美国同样可以凭借日本的失误和自身高超的指挥射击艺术,取得重大战果,就和啤斯曼击沉胡德一样,其实双方的性能差距并没有战果看起来差的那么大,运气成分和某些技术细节,恰恰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大和,最大的战列舰,与武藏一起成为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炮大,装甲厚。

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为隐瞒其真实口径命名为“九四式四十厘米炮”,炮身重165吨,主炮配用穿甲弹重1460千克,三联装主炮炮塔的旋回部分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大和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6.5万吨,满载7.2万吨。航速27节,装甲最厚处650毫米。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其要害部位的装甲防护可谓是面面俱到.大和级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是历史上最大的,主炮威力最强、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衣阿华”级战列舰是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该级舰首舰从1943年始建,到翌年共建造了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l1.6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舰体最厚装甲达430毫米。对比以上数据,大和级战列舰在火炮口径,装甲厚度,以及其他主要设计均优于衣阿华级,单挑的话衣阿华会落下风!!!

游戏冒险王47期,路过的朋友关注下哟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世界最大火力最强的是哪一艘战列舰
1. 在历史上,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和“武藏”号因其庞大的尺寸和强大的火力而著称,成为了火力最强战列舰的有力竞争者。2. 然而,若以综合战斗力来衡量,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或许更胜一筹。该级战列舰在设计时吸取了前级舰的经验教训,并对弱点进行了改进,同时采用了当时尖端的技术。3. 在...

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和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谁更厉害?
考虑到两舰如果遭遇,必然进行高速机动,依阿华细长的舰体虽然速度很快,但如果火炮齐射会造成稳定性不足的缺点,不利于发扬火力,但美国舰艇有个法宝就是NK8火控雷达,探测目标调整火炮然后开火,雷达去捕捉水柱然后继续调节,完全跳过了繁琐的试射的过程,可以说已经半自动化了,虽然日本大和有15米的测距仪...

如果大和级(1945.菊水作战)与衣阿华级(1945.东京湾)战列舰
首先,考虑航速优势。尽管航速可能让一方选择更优的交战距离,但大和级在免疫区的优势已足够显著,除非能够迅速接近至极近距离,否则航速优势难以实现战略目标。即便如此,接近敌舰并不能确保优势,因为双方都有穿甲能力,优势不会因此单向转移。质量抵消论也存在争议。Garzke的言论认为衣阿华级主炮质量优异,...

二战 衣阿华级和大和级,哪一级更强
二战 衣阿华级和大和级,衣阿华级更强一些。因为衣阿华级建造了许多艘,技术上,材料上,作战性能上均更成熟。而大和级只建造了一艘,基本上未参战。第一次出海就被击沉了。

我还是想讨论下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到底谁才是第一战列舰
肯定是大和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从各种数据上大和绝对第一,满载排水量将近7w3吨,依阿华才5w7,钢板将近半米厚,火炮口径也是有史以来最大,单论这个大和是百分百第一,但是论实战的排行,依阿华的战绩要比大和强好多,毕竟大和两战就沉没了,从服役到沉没一共开了三炮,这个就太搞了。

衣阿华大和俾斯麦战列舰哪个好?
首先可以肯定俾斯麦肯定打不过另外两个,因为她本来在设计时就不是用来打正面战场的。 主要对比一下依阿华和大和:满载排水量依阿华55000t,大和72000t;火炮依阿华16英寸(406毫米)9门,大和460毫米9门。速度依阿华33节,大和27节。俾斯麦为51000t、15英寸炮8门,速度32节。乍看之下可能觉得大和比较强...

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和美国的爱荷华级战列舰哪个优秀
但我还是觉得大和号最优秀,因为他的主炮是460mm口径的,一颗炮能打出老远而且威力极大,一发就能击沉当时的一艘大型驱逐舰,衣阿华级根本不在话下,它跑得再快也没用。它航行速度达到了超过30节(尽管没有衣阿华级高),并且,像大和号这样的舰艇,无论是防护、攻击,大和都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

关于二战时期俾斯麦,依阿华,大和综合实力排名
我看到过关于这上面的纪实片,说人类最大的战列舰,是大和号,居然是日本人造的... 注意,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当时大和号有近2500名船员,而且装有3座3连装460毫米米舰炮,2座3连装155毫米舰炮,12座127毫米双连装高射炮,52座25毫米3连装机炮,2座3连装155毫米舰炮,12座127毫米双连...

当大和号遇上依阿华号时会怎么样?
所谓战列舰,排成战列舰队才有威力,一个战列舰队能否发挥实力,在于编队最慢战舰的航速,不在于个别的快速,跑那么快做什么?丢下大部队学日德兰的一群傻×英国战巡找死么。衣阿华区区307的主装甲带,别说长门大和,就算是是14英寸炮两万米击穿都是妥妥的,307毫米什么概念?比1918年的胡德号厚了2...

大和号战列舰的炮口火焰!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和级的舰体相对衣阿华而言,显得肥硕得多,二者舰体长宽比相差不小,衣阿华为7+:1,而大和级则为6+:1,所以通过此也能看出大和级的舰体稳定性要比衣阿华高,因此可以为主炮射击提供更为稳定的一个平台,能够承受主炮射击时相比衣阿华而言更大的后坐力,从而装备威力更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