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和倒装句式是什么? 狼这篇课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文言句式和通假字...
一、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鸣声上下
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8、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9、醉能同其乐
形容词作动词,欢乐
二、一词多义
1、乐
(1)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玩乐。
2、名
(1)名之者谁:命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3、得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
(3)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 。
4、意
(1)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2)每有会意:意旨 。
(3)此中有真意:心思。
5、高
(1)而年又最高:大 。
(2)风霜高洁:高爽 。
6、宴
(1)太守宴也:宴请 。
(2)宴酣之乐:宴会 。
7、出
(1)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8、归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2)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 。
9、谓
(1)太守自谓也:命名。
(2)太守谓谁:为,是。
10、也
(1)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
(2)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
(3)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补充之后应是“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2、倒装句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3、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者,…也”,表示判断。译:有个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译: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扩展资料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1.梁父即楚将项燕——判断句
2.天帝使我长百兽——被动句
3.天又雨,公将焉之——倒装句
4.太祖甚异之——倒装句
5.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判断句
6.桓公归,以语管仲——省略句
7.乐羊以有功见疑——被动句
1.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名作动
2.爱猴如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名作动
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名作动
4.(安)国家——使动
5.唯(命)是从——名作状
6.子之居(近)市——形作动
7.以(小)易(大)——形作名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些都分了很多类的,简洁的话就是定义了,但没有实际运用功能。
词类活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20.htm
判断句式 倒装句式 都是古文中一种句式。
例如:判断句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倒装句式——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都是初中的。(我才初中,高中就不知道了,具体的“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什么的都听老师讲一遍就过。)
在学习初中文言文时会初步涉及,高中就是判断具体的分类了。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文言文归类有哪些分类啊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等。这些活用现象增加了文言文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句子分类: 判断句:表示判断或陈述事实的句子。 被动句: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的句子。 倒装句:...
文言文词类活用如何判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上下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情况。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应当灵活运用各种词类活用的规则,以确保句子的意义准确无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言文作品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十分丰富多样,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细致分析。此外,还应关注...
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词性活用及句式类型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
...较好的朋友: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哪些,它与词类活用又有何区别与联系_百...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
如何辨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辨别方法如下:1、了解词性:一般最常见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2、名词多用做状语或动词:名词尤其方位名词多活用为状语。3、形容词多活用为名词:比如此其志不在小中,小本是形容词,现在却活用为名词。4、动词多为使动或意动:动词多为使动用法,翻译成使。5、名词动词形容词特点:名词就是...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名词活用 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这种现象通常是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的活用意。例如,“策马前途”中的“马”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骑乘。此外,名词还可以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等。如“日暮途远...
急求《劝学》、《师说》两篇古文的有关判断 被动 倒装 省略句的句子...
学习《劝学》,要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另外,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习《师说》,我们要了解“...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的句式有哪几种
⑴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⑵词汇特点: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2、文言文的句式有哪几种:⑴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⑵其特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
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文言现象:一、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释义: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1)、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2)、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私我也。释义: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释义:能够当面...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 《赤壁之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