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关心父母 孝敬父母的故事 你知道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中国古代关于孝顺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卧冰求鲤
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大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刚一到家,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
刚过片刻,继母走进房内。“王祥,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
“我……”
还没有等王祥把话说完,继母就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
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继母说得去做。
这时,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父亲王祥父亲面前谗言道:“夫君,祥今不知怎么回事,异常懒惰。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真是岂有此理!”
父亲一听,立刻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训斥道:“祥儿,今日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到底为何?”
“父亲,今日我……”王祥有口难言。平时,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不顶父亲。
“以后不可这样,下不为例!”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继母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郎中,给继母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可是,到哪去买鲤鱼呢?这个寒冷的季节,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买鲤鱼的。怎么办?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亲问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大冬天那里封冰,你去那里干什么?”
“父亲,你别管了!”
“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里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继母说。
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时,王祥脱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一块冰。王祥敲开冰,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
他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
“爸爸,有了,有鱼了,有鱼了!”
“哪来的?”父亲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就详细地介绍了得到鱼的过程。王祥的父母颇受感动,尤其是那继母,她羞愧不已,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母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令人钦佩!这下,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一时间,三人欢乐地相拥在一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1、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孝感动天 二、孝传五世 三、兄弟争孝 四、劝姑孝祖 五、孝感继母
六、跪父留母 七、挨杖伤老 八、负米养亲 九、闻雷泣墓 十、卧冰求鲤
十一、亲尝汤药 十二、卖身葬父 十三、笼负母归 十四、弃官奉亲
十五、单衣顺母 十六、鹿乳奉亲 十七、扼虎救亲 十八、怀桔遗亲
十九、哭竹生笋 二十、贼窟救亲 二十一、行乞养亲 二十二、上书救父
二十三、望云思亲 二十四、忠孝双全
2、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2)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3)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4)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你是否需要了解?
你知道有哪些关心父母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
孝敬父母的事情有哪些?
自古以来,孝敬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水平提升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孝敬父母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但核心精神依旧。以下是几件孝敬父母的事情:1. 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十个孝敬父母的行为
1、确保父母有足够的经济支持,避免他们在经济上向你求助时感到尴尬。2、与父母交流时,要语速放缓、用词得当,避免提高音量,不要大声喊叫。3、时常关心父母的需求。简单的话语就能让父母感到温暖。比如,可以说:“妈妈,您渴了吗?我给您泡杯茶吧。”4、与父母分享生活中的乐事,让他们经常保持微笑...
孝敬父母可以做哪些事?
绝对不要说伤害父母的话,保护他们的感情。帮父母完成一件心愿,让他们感到满足。天凉了,告诉父母添件衣服,关心他们的冷暖。轻轻的揽住母亲的肩头,握握母亲的手,给予她力量。和父母一起看小时候的相册,回忆美好的时光。对父母说:“我爱你”!表达你的感情。羊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孝,...
十个孝敬父母的行为
1、给父母留足够的钱,以免他们对你张口犯难。2、与老人说话时,注意“一慢二巧三温柔”,切忌抬高嗓门,大声嚷嚷。3、经常关心父母需求。一些简单的话语可让父母感到心里非常温暖。比如,“妈,您渴了吗?我给你沏杯茶吧”等。4、和父母分享有趣和开心的事,让他们时常微笑。5、密切关注父母身体...
孝敬父母的事情有哪些
3、给父母洗洗脚,帮妈妈梳梳头捶捶肩。4、陪父母过节日,或者送上一份礼物。5、定期为父母检查身体。6、给父母零花钱,也许他们不缺钱,但是你也要给,让他们买有需要的东西。7、带父母去旅游一下,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8、帮助父母实现他们未实现的梦想。9、如果不能时常相伴,就常常给他们打...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5、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6、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又馋得很。常常在傍晚,偷偷去捡别人吃剩的西瓜皮,拿到河水里冲一下,便贪婪地啃起来。母亲知道了,用了3个晚上编织草绳,又用编草绳挣的钱给他买西瓜,然后看着他小猪一样吃着...
你知道的名人孝敬父母的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有:1、戏彩娱亲: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不小心摔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装作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学小...
孝敬父母的例子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
孝敬父母的故事
4、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5、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