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文言文常识题目

作者&投稿:况相 2024-06-30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求十篇文言文题目 并带上答案

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2)子固非鱼也( )2、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l、(1)固然(2)本来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 (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

是他内心愉悦的外化。二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1.给加括号字的解释选择正确的一个,填入括号中(因)夺而食之(因为,于是)( ) 可(食)之(吃,食物)(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同"悦",劝说)( )臣(故)食之(原因,所以)( )2.翻译句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_____;而谒者的理解是_______.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于是 吃 劝说 所以 2.翻译句子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 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7.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 中射之仕能吃么;而谒者的理解是这个东西可以吃吗?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可以给大王吃,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中射之士我可以吃。8.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 杀了中射之士 就说明不死药是假的 会被人说成是糊涂的大王容易被人骗 影响自己的威严三《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四《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五《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1、解释:①为 ②应声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答案: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六《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1、解释:①孤 ②明 ③庐 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答案: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 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七《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元卿吧。

4. 【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文学常识吗

文学常识:虽然高考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但除少数省市考查外,多数试卷不考文学常识.全国卷已经连续多年都不考文学常识了,其他省市试卷也大多不考.2009年的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的总要求是:“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具体要求为“识记(A)”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②识记文学体载常识;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一考点,从近3年课标地区的考试实践来看,除福建卷在2008年单独考查了“名著赏析”外,其余省市除浙江单独考查外,多数与名篇名句.古诗文阅读甚至现代文阅读结合考查.“作家作品”考查“重要”的,“文学常识”突出“常”.这一考点有渐热的趋势.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省市的赋分不等,在4--11分之间.多数为5--8分.试题的材料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课外名句的考查有减少的趋势,以减轻考生备考的负担.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景中传情的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有所增加.这种题型有渐冷的趋势.(09年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2)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羽扇纶巾,谈笑间,.,,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6.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问题

一、之 二、而 三、其 四、以 五、于 六、乃 七、焉 八、则 九、何 十、且 十一、若 十二、所 十三、为 十四、因 十五、与 十六、矣 十七、者 十八、乎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

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

7.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文化常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 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 *** 借贷和私人借贷。

*** 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 *** 专卖货物。

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 *** 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 *** 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 *** 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

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

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 *** 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 人借贷相比, *** 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 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D、于文无据,原文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 *** 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 从 *** 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 *** 发行的”与原文不符,原文是“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其发行目的为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 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




你是否需要了解?

2014文言文试题
答: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 3. 2014高考语文共有几套题 全国共有18套题。 1、新课标全国卷Ⅱ(适用...

这道2018年全国三卷的文言文的题要怎样想到答案的翻译。
答:第三个词辜,这个就比较容易了,看到辜,我们会想到 辜负,结合上下文,“辜负好生之德”,语句通顺,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其实你可以积累一些文言文的词语,把全国卷一二三的文言文都做一遍,你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把这些词语记下来,在以后做题时就会简单一些了。望采纳,谢谢 ...

2018全国一卷语文文言文
答:4.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语文都涉及到那些古文了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友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

语文古文题目
答:(全国卷2)三.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

高中文言文默写题目
答:默写指导:古诗文默写都在考卷的第一卷,考查等级为D级,从去年全国各地高考默写考查分析,考查形式一般都是二选一,考查内容之一为高中课本上要求背诵篇目,之二为课外常见名言名句,评分标准对书写规范要求都比较严格,都为错一字即扣该句的所有分数,但值得注意的是06年高考默写的考法出自一段话,要求默写连贯的几句,而...

2017全国3卷文言文
答: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山东 广东 四川 安徽 山西 黑龙江 辽宁 福建 河南 河北 江苏 陕西 湖南 北京 吉林 贵州 广西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甘肃 浙江 重庆 江西 天津 上海 宁夏 青海 海南 西藏 湖北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考试于6月7日举行。 据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今年全...

2010年全国一卷语文试卷文言文全解
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2010年全国Ⅱ)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

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答: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

求历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答: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

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理解
答:全国卷高考语文一共有四道大题,第一道大题是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第二道大题是古文阅读,满分同样是35分;第三道大题是基础知识部分,满分20分;第四道大题是作文,满分是60分。 高考文言文除了考纲确定的64篇,还要考其他的课外文言文,而且文言文阅读一项中的文言文都是来自课外的,涉及人物传记的尤其多。 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