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志与道,据与德,依与仁,游与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学”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辉邱 2025-05-22
文学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
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按表达方式有: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


拓展资料:
文学简介-百度百科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出自《论语述而7.5》.做人要行大道,立志要高远;而要做到立志高远。必先做个有道德的人;怎样达到有道德呢?这首先要有仁爱之心;但实现远大的目标,仅有理想决心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力,这就要刻苦的学本领了,学什么?“六艺”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这是仁的发挥。“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


你是否需要了解?

《论语》:"志与道,据与德,依与仁,游与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

志道据德依仁游于艺什么意思?
【意思】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出处】《论语·述而》【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篇。志向在于道,这句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做事和做人、做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根据在于德,行为是依据德行即为人处世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凭籍在于仁,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

"志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么理解
故孔子成德的逻辑进路就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按此顺序渐进、推演的发展历程。2. 钱穆的看法其对“志于道”一章的理解与朱子截然相反: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认为:“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出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一条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是道、德、仁?我觉得朱熹解释得非常到位。朱熹说:“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者,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志就是心之所向,容易理解。道,《中庸》第一句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是万事万物的内在属性、...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他说:“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德”在这里,应是“仁”及“礼”的另一种表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是“志”与“据”。“志”与“据”明显地是以理性为指导的,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艺”是“乐”的另种表述,或者说是乐之一,人们对它的态度是“游...

善读「论语」7.6: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志于道”意味着心向仁道,追寻道德与天理的至高境界。孔子强调的“据于德”则指将道德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准则与根基,是人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依于仁”代表了遵循仁义行事,强调仁与义的结合。而“游于艺”则意味着在技艺的探索与运用中...

论语大学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啥意思??
释义:立志要高远,要以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来确立自己的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出处:出自《论语·述而》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也揭示了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道...

善读「论语」7.6: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子的一种修身理念,具体解释如下:志于道:意味着心向仁道,追寻道德与天理的至高境界。这是个人修身的起点,也是最终的目标。它要求人们有远大的志向,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据于德:指将道德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准则与根基。这是人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