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僰军???

作者&投稿:蒸肩 2025-05-15
关于这个字 爨

爨 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 简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6,总笔画:30,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第一多的是‘齉’,为36画。 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5,总笔画:29 五笔86:WFMO 五笔98:EMGO 仓颉:HBDDF 郑码:NBGU 笔顺编号:32 11 25 12 51 51 14 51 23 41 23 41 34 43 34 四角号码:7780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28[1]
基本字义
● 爨 cuàn ㄘㄨㄢˋ ◎ 烧火做饭:分居各~。 ◎ 灶:“客传萧寒~不烟。” ◎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 姓。[1]
详细字义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1] 词性变化 爨 cuàn 〈名〉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1]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各家族集团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爨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人民而形成的民族集团。 爨氏是由以孟获等多个家族不同姓氏组成的利益集团。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2]。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3 ◎ 客家话:[宝安腔] con3 [沙头角腔] cion2
English
oven, cooking stove; cook
常见词语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 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1]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𤑖《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𠀤音𥨥。 《说文》齐谓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 《玉篇》灶也。 《诗·小雅》执爨踖踖。 《传》爨,饔爨,禀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 《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 《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 《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华阳国志》昌宁大姓有爨习。 《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 《集韵》或作熶。详熶字注。 又取绢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撺。义同。 《周礼·夏官·挈壷氏》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注》以火炊水。按周礼,诗传,释文,爨俱音七弦切,释经传爨字之义,大约动音为平声,静音为去声。然左传宣十五年传:析骸以爨。注:爨,炊也。及孟子,以𨥏甑爨。似皆宜读平声。乃孟子无释文。左传,释文,亦音七乱反。则平去又未尝拘也。
编辑本段爨字由来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以西的小北沟内,109国道路北6公里处,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现通常改写为“川”字,但国务院立的大碑上却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仍以“爨”字为准。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爨姓出过书法家,名叫爨道庆,为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姓爨的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其二,是源于军事。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 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爨、川谐音,后人去繁从简变为“川底下”。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因此就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辽代时期,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因此村位于爨里安口之下方,故名为 “爨底下”[3]
编辑本段爨龙颜碑
在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 《爨龙颜碑》
一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此碑是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称大爨碑,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字数亦多,碑高3.38米,宽1.46米。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碑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中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爨龙颜为当时雄踞云南东北部爨氏首领,世袭本地官职。碑文追伤痛爨氏渊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南“南碑瑰宝”。《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 书家对它多有推崇。范寿铭:《爨龙颜碑跋》说:“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神品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由于书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 远来万里求此碑,桂阮颇详王未备。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4]
编辑本段爨宝子碑
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杨旗田(今麒 爨宝子碑
麟区越州镇)。咸丰二年(1852)移置曲靖城内,现在存于曲靖一中爨园内爨碑亭。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题衔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碑下端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全碑共400字。除题名末行最下一个字残缺外,其余均基本上完整清晰可见。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记录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 滇人袁嘉谷曾为碑亭撰书一联“奉东晋大亨,宝子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上立碑至现在,已有将近1600年历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5]。 【爨乡曲靖】 曲靖爨文化 中国近代书法艺术理论大师康有为先生的《广艺舟双揖》中,赫赫然写着:“二爨出于滇蛮……然其高美,已冠古今。”“二爨”是书坛上对两块名碑《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的习称,康先生用“高”(境界高远)“美”(艺术佳妙)、“冠古今”来赞美它,确是恰如其分。实在说,凡知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常识一二者,恐无人不知这两块名碑在书艺史上的显赫地位。 二爨碑又称大、小爨碑,大爨碑即《爨龙颜碑》,小爨碑即《爨宝子碑》。《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即元亨四年(公元405年),《爨龙颜碑》立于南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为形制有差别,《爨龙颜碑》高3.38米,宽1.46米,字有927个,墓主龙颜享年6l岁;《爨宝子碑》仅高1.85米,宽0.7l米,字有403个,墓主宝子享年仅23岁。然而两碑并誉书坛,俱为神品,则是无大小前后之分的。 爨碑所载述的爨氏,是汉末到中唐数百年间云南的统治者,治所曲靖,世领太守,拥兵自重,因远离中央王朝,实际是割据一方的云南王。到刘宋初朝,内部斗争,分裂为东西二爨,东爨以乌蛮即彝族先民为主,西爨以白蛮即白族及傣、壮、纳西等民族先民为主,随着时光的推移,爨由“南中大姓”渐渐变为各部族的名号,二爨碑是为爨氏统治鼎盛时期两位统治者建立的墓碑。 小爨碑在现在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的曲靖一中校园内,1937年由景仰它的人们建盖了一座“爨碑亭”以保护它。清末状元袁嘉谷曾撰一联悬于亭上曰: 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小爨碑的书体是由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但又饶有篆、隶、行、草、楷书诸体一炉的意趣。中华书体,从来是沿着由繁到简便于书写的方向发展的,东汉时以隶为主,但已向行、草、楷书演变,到了东晋这个书艺大放奇辉异彩的鼎新盛世,书法家们笔底奋扬着创造革新的精神,出现了王羲之父子这样划时代的大书法家,行、草、楷三体书艺已臻成熟。但在西南与北方,因远离江南东晋统治中心,流行的楷体尚未传播开来,加以立碑刻石,向来讲究字体典丽端庄,于是就通用二爨碑这种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书体,又因二爨碑墓主都是一方霸主,写碑刻碑的人自然是那时的高手。 小爨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其文辞古雅,意韵铿锵,文体别致,事迹少而铭文多,颇饶六朝文体的气韵。其字结体古朴,每多篆隶遗姿,笔法内刚外柔,方拙中带劲巧,融参差错落于端严整伤之中,康有为称它“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道其“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又有称其“笔力雄强,体势飞扬”,“下笔如长枪大戟,直往直来,沉着痛快”。 从艺术的角度看,小爨碑在用笔、结体、章法上都是神来之笔。它的点画特征在笔力扛鼎,节奏鲜明,方笔中锋为主,兼用圆笔侧锋,同一点画,因字而殊,奇正互变,各具情彩。如“晋”、“庭”等字两头上翘的长横,起笔左上逆入成尖角后,即右下顿笔,迅速提起转正锋芒右行,至末端顿笔提起右挑,暗收回锋。而“全”、“长”等字的横画,逆入后向下顿笔,迅即提笔转锋行笔,收笔处顿笔,再回锋收笔。如此同为一两端上翘的横画,却变化多姿,华彩丰瞻。其他如竖、钩、折、撇、捺、点、挑等,无不于工严中求奇变,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其结体突破隶字方扁大小相近的格局,部分以方形结体,大多奇巧异常,不可以后来楷书的法规度量。如字形尤好奇险,大小不以笔画多少而定,“芳”字笔画少,“墓”字笔画多,而“芳”LL“墓”大,“维”字笔画多,“同”字笔画少,而“维”比“同”小。“显”、“遵”、“数”、“邈”足有“与”字四倍之大。“邦”字形短,“至”字形长,“位”、“湖”字形方扁。种种奇巧之变,令人目不暇接。其章法和布局不同凡响,方圆正侧,大小歌正,一任纵横挥洒,横行竖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众妙毕集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拍案叫绝,因此,享誉海内,临习者如云。 大爨碑全名“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除正文之外,碑阴还有很多题名,是研究云南地方史,尤其是研究爨氏家族史的重要文物。原碑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东南20里的贞元堡,早在元人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述及,明代正德《云南通志》也有记载。清代道光时,云贵总督阮元在荒芜处发现了它,后由知州邱均恩建亭保护,现仍存贞元堡小学内。 大爨碑自出土以来,备受书法界推崇,清道光时阮福赞道:“……可叹刘末、萧齐八十年间,宇内竞无片石。伟哉此碑,远立边裔,至今岿然。”清人范寿铭列举南北朝诸名碑与大爨相比,认为“是碑尤五刻中之最隽者……盖由分人隶之始,开六朝唐宋无数法门。晋以还,此两碑(大爨碑与嵩高灵庙碑)实书家之鼻祖矣。”赞赏此碑最盛的莫过于康有为,他称其“当为隶楷极则”、“古今楷法第一”,列为中国书法“神品第一”,几乎达到至高无上的境地,甚至将其与古圣贤相比:“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作诗抒情云: 铁石纵横体势奇, 相斯笔法孰传之? 汉经以后音尘绝, 惟有龙颜第一碑。 大爨碑体制与小爨碑相类,同为隶楷兼工的书体,但又别有一番气象。其书意雄伟强劲,笔力千钧,气势宏阔,意境博大深远,笔致参差,如刀砍斧凿,方笔圆笔兼用,刚猛柔韧相济,实为碑体极致。就方笔而言,比64年后的碑中精品“张猛龙碑”浑厚大方,气度雄浑;就圆笔而言,比53年后的名碑“郑文公碑”凝重沉着,挺拔劲利,已达雄秀刚柔相融互化的神境。 二爨碑名重千古,远播内外,历代书家对其祟拜有加,产生了许多趣闻铁事。如清未有位诗人前来拜读二碑,写诗感怀道:“法书二爨足珍奇,朴茂萧疏世几知,邂逅偏适嘉客至,挑灯逆旅对读碑”。抗战期间,有位专习二爨碑长达30年的书法家卢蔚乾,专程赴曲靖观赏小器碑以了夙愿,可是小爨碑亭内驻有军人,只得隔窗窥看。他口占一绝云:“寻碑万里曲州来,悯怅碑亭锁未开,窗外共君窥宝子,绿荫檐下几徘徊。”第二天,他又赶去陆良访“大爨”,幸而得见原碑,欣喜若狂,立笔题诗道:“攀车冒雨访龙颜,路人贞元黝室间,感尔殷勤伴摩抚,夕阳西下泛舟还。” 爨乡古乐是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乐种。洞经音乐则是云南特定历史,特定社会的文化产物。相传明朝洪武十四年,明军三十万在曲靖白石江一仗消灭了元梁王,取得了“一仗定云南”的胜利,后来大部分征南将士留在云南实行“戊兵屯田”,随之即把“江南乐府”及宫廷舞曲带到云南,并逐渐与地方的民族民间歌曲融为一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9年),随着佛教的盛行,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和生活习俗的要求,始将《文昌大洞仙经》的经文作为唱词而填入部分曲调中,故称“洞经”,迄今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洞经音乐实际上是爨乡古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爨乡古乐则又是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人说洞经音乐是什么“道教属性”的或“外儒内道的宗教组织”,这是完全不对的,是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一种讹误。 那么爨文化是什么呢?就其历史来讲,爨文化就是中国历史自东晋(公元317年)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9年)这四百多年间爨氏统治云南(包括今贵州,四川的部分县市)时所造就的历史文明,其中除了散存于残篇断简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习俗、典礼、医药、建筑和流传在民间的诗歌、曲艺外,最具特色、又看得见、听得到的恐怕就是二爨碑和爨乡古乐了。其历史渊源上可追溯到“羌奴赋高山之句”的秦汉时期和“阿盍咏 夷立之章”的唐中叶时期,其中可数可点的有玉琵琶,龙咏筝、菩萨蛮、打枣竽、石榴花、元鸟行、爨棘童歌、刺绣、小姑夜话等等。 在爨氏统治的四百余年间,由于中原王朝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战乱中,对云南基本上失去了控制,爨氏即乘之采取“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实则形成“开门诸侯,闭门天子”的闭关锁国局面,所以云南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较为发展,出现了“山岳吐精”,“物物所得”,“邑落相望,牛马成群”的繁荣景象,内地汉民为逃避战乱遂不断迁入云南,从而促进了爨地区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同时爨文化也就在中原文化的熏陶和融入后而“独步南疆,卓尔不群”,成为了独具云南特色的一份宝贵文化和精神财富。

基本解释
爨 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 简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6,总笔画:30,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第一多的是‘齉’,为36画。 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5,总笔画:29 五笔86:WFMO 五笔98:EMGO 仓颉:HBDDF 郑码:NBGU 笔顺编号:32 11 25 12 51 51 14 51 23 41 23 41 34 43 34 四角号码:7780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28[1]
基本字义
● 爨 cuàn ㄘㄨㄢˋ ◎ 烧火做饭:分居各~。 ◎ 灶:“客传萧寒~不烟。” ◎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 姓。[1]
详细字义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1] 词性变化 爨 cuàn 〈名〉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1]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各家族集团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爨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人民而形成的民族集团。 爨氏是由以孟获等多个家族不同姓氏组成的利益集团。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2]。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3 ◎ 客家话:[宝安腔] con3 [沙头角腔] cion2
English
oven, cooking stove; cook
常见词语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 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1]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𤑖《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𠀤音𥨥。 《说文》齐谓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 《玉篇》灶也。 《诗·小雅》执爨踖踖。 《传》爨,饔爨,禀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 《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 《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 《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华阳国志》昌宁大姓有爨习。 《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 《集韵》或作熶。详熶字注。 又取绢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撺。义同。 《周礼·夏官·挈壷氏》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注》以火炊水。按周礼,诗传,释文,爨俱音七弦切,释经传爨字之义,大约动音为平声,静音为去声。然左传宣十五年传:析骸以爨。注:爨,炊也。及孟子,以𨥏甑爨。似皆宜读平声。乃孟子无释文。左传,释文,亦音七乱反。则平去又未尝拘也。
[编辑本段]爨字由来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以西的小北沟内,109国道路北6公里处,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现通常改写为“川”字,但国务院立的大碑上却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仍以“爨”字为准。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爨姓出过书法家,名叫爨道庆,为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姓爨的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其二,是源于军事。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 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爨、川谐音,后人去繁从简变为“川底下”。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因此就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辽代时期,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因此村位于爨里安口之下方,故名为 “爨底下”

关于僰人,我一直搞不清楚,觉得是西南民族中一个很头疼的事。我知道的关于僰人的资料大略如下:

一、最早的僰人记载,是周武王伐纣,僰人随征,被封为僰侯。其地望不清楚,但似乎靠近中原,不会在西南。

二、 东汉时,僰人被列为“六种”之一,见许慎《说文解字》,六种为蛮闽、狄、貉、羌、东夷。可见其势力不小。东汉时,僰人已在西南(犍为),有“僰道”。

三、很晚的云贵史中还不断有僰人的记载,如元朝的“爨僰军”,明朝的僰人阿大王造反(僰人原姓阿,后改姓何)。

四、彝族典籍中有僰人,所谓夜郎国国君的族源武僰部系(“武”是夜郎君的本家族名,“僰”即僰人,合称武僰)。

五、僰人与白蛮有关系,又与白族有关系。有学者认为,白族即僰人。元朝时“爨僰军”也叫“寸白军”。

我隐约感觉,僰人和彝族一直有瓜葛,似乎是彝族裹夹着僰人,彝人的文明程度低,但又统治着僰人,在文化上与僰人同化(就象北方许多游牧民族与汉文化同化一样)。

另外,后来的东爨西爨、乌蛮白蛮、东蛮西蛮、黑爨白爨、黑罗罗白罗罗,似乎都与彝族裹夹僰人有关。

板兄接触过白族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僰人的?以上一并请教

僰:
①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国,在今四川宜宾地区。秦略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史称“僰僮”。汉初设僰道(县),那里已很少有僰人。汉武帝通西南夷,滇(今云南滇池地区)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区)两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称“滇僰”和“邛僰”,他们都梳椎髻的发型,种田,有聚居的村落。据1955年晋宁县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僰已进入早期奴隶制。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区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反抗王莽暴政。汉末以后,“僰”的名称不见于记载。汉晋间出现了“叟”,为僰中比较汉化者的族称,故史书也称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称“西爨白蛮”或“白蛮”,为南诏文化的中坚。宋代大理国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
②元以后也称傣族先民“白夷”为“僰夷”,最早见于《元史·泰定帝纪》。一般称“白人”为“僰人”,称“白夷”为“僰夷”,有所区别。
③有些记载也有袭用“僰人”旧名称四川南部古道地区各族,如称“悬棺葬”墓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认为,这是川南、滇东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发现有这种习俗。
白族的“白”系本民族自称,亦作“僰”。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一说其俗尚白而称为白人。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县。人口为1131124人(1982)。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族源及其历史发展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阿僰”、“白爨”、“爨”、“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西汉初,夜郎以西分布着“以十数”名称不同而族属相同的各有“君长”的“同姓”部落,其中以“滇”部落为最大,史称“滇僰”,是最早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僰人”。“僰人”之称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是先秦时分布于中国西方的氐羌群的一支,称为“西僰”,“氐僰”、“羌僰”。相传春秋时蜀国保子帝曾统治过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以前有“僰侯国”,秦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公元前182年,西汉设“僰道”县,属犍为郡(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故称僰人为“犍为蛮夷”;并在通往“南夷”的僰道和通往“西夷”的青衣开放关禁。当时道的僰人已逐渐迁徙;到公元前97年,青衣县也全是汉人,两地的僰人向滇东北和滇西北迁徙,与原住于云南的僰人汇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滇王降汉,以其地置益州郡。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中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一枚,与《史记》“元封二年赐滇王王印”的记载符合。石寨山青铜器图像表明,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地区于西汉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在益州郡西部洱海地区,1931年在祥云县大波那发现铜棺墓,出土青铜器特征与石寨山相同,而早于西汉,同属于滇池地区“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农业文化,而不是西汉时洱海地区另一种还处于“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的“雟、昆明”人的游牧文化。
公元1世纪初,益州郡(治滇池县)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杀了益州大尹程隆,反抗新莽暴政。王莽将人较多的胜休县(通海一带)改为“胜僰”县,并把若豆、孟迁列为不赦之人。王莽惯于搞类似的精神胜利法,对高句丽等亦然,可3次派兵20余万人镇压僰人,都告失败。东汉至西晋年间,“僰”这个族称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僰人居住的滇池地区及滇东地区出现了大量“叟”人。《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把与“滇”同姓的“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一事称为“叟反”,确认汉晋南中的叟人即秦汉的僰人。
3世纪20年代,南中“叟帅”,“大姓”煽动叟人反蜀,为诸葛亮所讨平,留下了七擒孟茯的故事。蜀汉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叟人聚居的味县(曲靖)取代滇池成为南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世纪初朱提(昭通地区)大姓起兵响应李特领导的四川氐叟、青叟流民起义,遭到晋王朝的残酷镇压。宁州战乱频仍,东汉、三国时经济文化一度繁荣的滇东北地区,由于汉族屯民和叟人纷纷向西“迁徙”,云南文化也随之西移,促成了“诸氐强族”的兴起。东晋以后,“叟”这一族称也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叟人居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爨氐”或“熟蛮”。“爨”是蜀汉时南中“四姓”之一,公元339年以后,成为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其统治中心在古滇国故地,继承和发展了滇文化。因此,“滇”、“滇僰”、“叟”、“爨”和唐代“白蛮”之间有着族属上和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597年,隋文帝杨坚命史万岁击“西爨”,从四川进入大姚、姚安,经祥云、弥渡到达洱海地区。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梁建方征西洱河。当时从石城(曲靖)以西到洱海以东的“西爨”境内,居住着人口众多的白蛮,史称“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遗种也”(《通典》)。战国时期,楚将庄硚领兵溯沅水西上(一说自巴蜀南下)略地。庄硚经夜郎至滇,适值黔中地为秦国所夺,庄硚归路被截断,乃留滇为王,全军变服从滇俗。由于分布地区不同而有“松外蛮”、“挵栋蛮”、“青蛉蛮”、“大小勃弄蛮”、“西洱河蛮”等称谓。到了隋唐之际,“西爨”地区已经是“户口殷实”,“收获亦与中夏同”了。
8世纪30年代,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植“乌蛮别种”南诏合并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以白蛮文化为中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南诏王阁罗凤征服“西爨”后,强迫迁移20万户白蛮到滇西,又将乌蛮移居“西白蛮”故地。南诏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奴隶主(南诏王、贵族、自由民)、奴隶、平民和部落百姓。南诏广泛使用奴隶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农业奴隶称为“佃人”。由于南诏连续对外发动掠夺战争,势力达到川中及澜沧江中游,但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引起奴隶起义,到公元902年崩溃。南诏王室后期已白蛮化。南诏王自细奴逻至舜化贞共13王,247年,有10个王接受唐王朝封号。
五代时,云南地区相继建立过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公元937年,大理人段思平以“宽徭役”为号召,联合滇东37部蛮举行起义,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主制政权。段氏自云汉人后裔,而与当地白族大户联姻,一如当年赵佗所为。“大理”政权实行了“更易制度,捐除苛令”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洱海地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大理国王不断向宋王朝称臣纳贡和要求互市,史称宋王朝曾册封“大理”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理”政权存在300多年(937~1253),为白族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形成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白族自称“白子”,其首领称“白王”,其史书称为“白史”。由此可见,白族是秦汉以来主要分布于云南腹地平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称为“滇”、“滇僰”、“叟”、“爨”、“白蛮”等名称的族体同化了宋代以前外来汉族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此时生产文化已发展到相当水准。
1253年,蒙古贵族平定了大理。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洱海地区设大理路和鹤庆路,起用“大理”旧主段氏“还镇大理”。1381年,明王朝进军云南,消灭了蒙古梁王势力,废除大理旧主,改设大理府,由沐氏世镇云南;继而鹤庆也改土归流。元明相继从内地迁移数十万军民来云南屯垦,促进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汉族移居云南,遍布于中庆(昆明)、威楚(楚雄)、永昌(保山)一带的白族逐渐自然同化于汉族。
▲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墓葬的类型、式样很多,一般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夏历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下举行。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来此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白族的另一盛大节日,系秋收前夕预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一种活动,于每年夏历6月25日举行。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更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以表驱除虫害。大理还有“绕三灵”,剑川、洱源有“耍海会”等节日活动,届时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尽情欢乐。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即用一小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你是否需要了解?

爨僰军???
爨僰军是一支历史部队,详细信息和存在意义已不可考。以下是关于爨僰军的解释:爨僰军,作为一种历史记载中的军事组织,可能在古代中国的战争或政治格局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历史久远,相关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关于爨僰军的具体信息如成立时间、活动地点、人员构成以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等,都成为...

爨僰军???
在更晚的历史阶段,如元朝的“爨僰军”和明朝僰人阿大王的反叛,表明僰人活动范围延续且影响力不减。彝族典籍中的“武僰部系”也提及了僰人的存在,这进一步揭示了僰人与彝族的联系。有学者认为,白族可能与僰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元代的“爨僰军”甚至有“寸白军”之称,显示出文化交融的可能性。我...

爨僰军???
三、很晚的云贵史中还不断有僰人的记载,如元朝的“爨僰军”,明朝的僰人阿大王造反(僰人原姓阿,后改姓何)。四、彝族典籍中有僰人,所谓夜郎国国君的族源武僰部系(“武”是夜郎君的本家族名,“僰”即僰人,合称武僰)。五、僰人与白蛮有关系,又与白族有关系。有学者认为,白族即僰人...

湖南桑植县的白族人是从哪迁居过来的呢?
大理国被灭后,强征当地民众2万,组成所谓的爨僰军,随同蒙古军队东征南宋。后,这些军队被就地安置,成为现在桑植一地白族的先民。云南——贵州---桑植。我就是。我们祖先是从云南大理迁徙过来的。嘿嘿。不知道楼主是不是?

濮族的源流(白族的始祖族源在哪里)
永腾爨僰军(寸白军)史载明初仍存,洪武十六年腾冲归附后设腾冲守御千户所,因元代军制,设汉、土两军,土军即爨僰军,诸多家谱亦可证实。今存的孟观音庆墓(腾冲知府)、尹明墓碑(元腾冲府吏)、烈女史梅风墓碑等均可为证。遍布永腾的白族阿叱力教遗迹如隆阳区白塔、陶官,如腾冲来凤山、石牌、绮罗、顺江等地出土...

《新元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二十八(2)
爱鲁,袭大名达鲁花赤,佩虎符。至元五年,诸王忽哥赤镇云南,使爱鲁将卫士从之。讨金齿诸部蛮,以射手五百人歼其众数千,诸部詟服。六年,再入金齿,定其租赋,招降火不麻等三十四砦。七年,改中庆路达鲁花赤,兼管爨僰军。十年,赛典赤行省云南,使爱古疆永昌田。十一年,使阅中庆户籍,皆核其...

《元史》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3)
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为秀山郡,阿僰部蛮居之。元宪宗六年内附,以本部为万户。至元八年改为南路,十三年又改为临安路。领县二、千户一、州三。州领二县。(宣慰司所领屯田六百双,本路有司所管三千四百双,爨僰军千户所管一千一百五十双有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古代江西人迁移贵州是怎么回事?
江西人迁徙贵州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整个明朝江山未定,贵州之地缺少开发和军队驻守,于是大批的江西人迁徙到贵州,一来可以在此地开掘经济,二来可以守卫贵州的安全。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清代初期,当时受到战乱和瘟疫的影响,云贵之地的人口流失非常严重。于是江西人再次进行迁徙,前往贵州。历史...

提姓历史名人
元朝至元十三年,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军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人乞降。提吕、提邦两部族...

爨文化发展阶段
成为了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田雯在明朝时的诗中写道:"爨僰之地,人口众多,女性首领的独特风范引人注目。在这片远离中原的区域,其地位和影响力独特。虽然曾与汉朝相隔,但接纳中央并非顽固。"这段描述,既赞美了爨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其在历史变迁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