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文《口技》的两个小题 文言文《口技》中的10个问题,并回答!

作者&投稿:荡党 2024-07-02
给点《口技》的古文阅读练习

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课 文 评 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众宾团坐〔团坐:围绕而坐〕。少顷〔少顷:一会儿〕,但闻〔闻: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同“座”。〕 ,无敢哗者。


这一段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列数道具,以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八个字既衬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现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又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是下文写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呓(yì)语:说梦话〕语。既而〔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抚:抚摸,安慰〕儿乳〔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而呜〔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毕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毕,全、都。〕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微笑,默叹〔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妙绝。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点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之后。“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切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

一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未几〔未几:不多久〕,夫齁〔齁(hōu):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倾侧:翻倒倾斜〕,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正坐。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两个“渐”字,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一个“止”字,说明妇人和小儿也由醒到睡。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间(jiàn):夹杂〕力拉崩倒〔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摹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两股〔股:大腿〕战战〔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jī):几乎,差点儿〕欲先走。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以上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由屋内起火到火势向外蔓延,再到救火的过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失火的声音之复杂、逼真。以上写声音突然大起,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杂乱,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紧张慌乱,再现了火场的紧急气氛。说明口技表演以假乱真,犹如失火现场一样。

三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对宾客的神态、动作形容尽致。“先走”两字,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这一段与首段呼应。

“一人……”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若改为“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同样是首尾照应,但它只表明演出的结束,起不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它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宾客大宴”,说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由来:既是“大宴”,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出表演地点,说明它是一个临时舞台,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道具一一列出,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张本,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场表演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一个四口之家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段),摹拟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情形。表演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这声音能不受干扰地从远方传来,使人产生夜深人寂的感觉。这样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由远而近地移向犬吠的地方,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接着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摹拟妇人的“惊觉欠伸”,妇人听到犬吠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摹拟丈夫的“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不止”。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了深夜的静谧。这样的生活情景在当时一般家庭中是寻常可见的,从中可看出口技表演者设计的精心。

第二层(第三段),写这家人再次入睡。先摹拟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在缓慢推移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和“盆器倾侧”的声音,表示夜已更深,一家人已睡熟,又以妇人朦胧中对老鼠示警的咳嗽声做反衬,加重静谧的气氛。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转入基本静止状态,为下面即将摹拟的一场大火灾做铺垫。

第三层(第四段)摹拟一场突然而至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摹拟这个四口之家遭到意外变故时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急遽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惊恐万状的心理,又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使表演达到高潮。至此,听众已感到置身于“火海”之中,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出众表演的确是用“口”演出来的。文章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正面描写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是本文另一特点。文中抓住了口技表演中的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表现听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交代口技表演场面,写出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只做正面描写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文字简练贴切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和“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而“忽”又显得更突然些。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关 于 练 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设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体会文中声响描写的精妙,对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获得丰富的感性印象。我们让学生根据提示填写描摹声响的语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从而真正进入口技艺人所设计的“规定情景”之中,所以填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各种声音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这道题和熟悉首尾两段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所不有。

二、体会课文的写作技巧,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课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2.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指导学生答题时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到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而外,也具有侧面烘托、强调意图的作用。侧面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应有所了解,但关键在于自觉、恰当地运用。

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写,从侧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技艺的高超。

开头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极言道具之简,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结尾重现道具,则在证实、强调刚才的一切声响都是从一张嘴中发出的,从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阶段需要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这些句子中的划线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正好赶上、恰巧、正好)、“但”(只)、“闻”(听见)、“少”(稍微)、“虽”(即使)、“走”(跑);二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举行宴会)、“乳”(喂奶)、“名”(说出)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巧。 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仅。 闻:听见。

3.妇抚儿乳

乳:喂奶。

4.宾客意少舒

稍:稍微。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几欲先走

走:跑。

五、△本文和我们学过的《绝唱》都有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的有关语句,试写一段描摹音响的文字。

●教 学 建 议

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背诵课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要抓住难点,着重背诵中间三段,注意:1.其中有两条叙事线索——艺人所摹拟的各种声响和听众的反应;2.“少顷”“既而”“当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可让学生先复述课文,然后背诵下来。

三、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关键是抓住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口技艺人用“犬吠声”开场?“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它与下句“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来,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有 关 资 料

一、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一些。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生卒年月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福建晋江人,号铁崖。顺治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

三、关于本文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和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①设置屏障的场地;②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

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李志勇,《〈口技〉的场面描写》,《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关于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来说却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以音乐比方,《口技》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峰,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大有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更红艳。(3)还有所谓擒纵之法,或说是勒放之法。……《口技》多多少少也用了这种笔法。第三段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真是懒洋洋,有些不耐烦了,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坐:通“座”。然:...的样子。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背诵中间三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2.每段各依次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写的;
3.“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三、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关键是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能使人感到怎样的一种氛围,与下句的“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去,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四、如有条件,可让学生听、看有关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

哀声叹气、唉声叹气、嗳声叹气、百口同声、百舌之声
百啭千声、悲声载道、北鄙之声、比肩齐声、兵贵先声
不动声色、不露声色、不声不吭、不声不气、不声不响
铲迹销声、沉声静气、弛声走誉、驰声走誉、丑声远播
雏凤清声、揣骨听声、大放悲声、大声疾呼、大音希声
大张声势、谠言直声、低声细语、低声下气、低声哑气
东声西击、杜口吞声、遁迹销声、恶声恶气、飞声腾实
吠形吠声、吠影吠声、风声鹤唳、蜂目豺声、浮声切响
附耳射声、附声吠影、附影附声、歌声绕梁、狗马声色
怪声怪气、鼾声如雷、好声好气、鹤唳风声、鹤唳猿声
狐听之声、欢声雷动、绘声绘色、绘声绘影、绘影绘声
鸡声鹅斗、疾声厉色、寂然无声、假誉驰声、交口同声
娇声娇气、金声玉服、金声玉润、金声玉色、金声玉振
金声掷地、咳声叹气、空谷传声、口口声声、力竭声嘶
敛声匿迹、敛声屏气、敛声屏息、埋声晦迹、靡靡之声
名声过实、名声籍甚、谬采虚声、默不作声、匿迹销声
鸟声兽心、诺诺连声、喏喏连声、屏气吞声、屏声静气
屏声敛息、屏声息气、气断声吞、气竭声嘶、气竭声澌
气忍声吞、泣不成声、枪声刀影、悄然无声、怯声怯气
裘马声色、阒然无声、阒无人声、人声鼎沸、忍气吞声
柔声下气、乳声乳气、声东击西、声动梁尘、声价十倍
声泪俱下、声名狼藉、声气相求、声气相通、声气相投
声情并茂、声求气应、声如洪钟、声色狗马、声色货利
声色俱厉、声色犬马、声势浩大、声嘶力竭、声威大震
声闻过情、声希味淡、声音笑貌、声应气求、声誉鹊起
声振寰宇、声振林木、声振屋瓦、声罪致讨、书声琅琅
书声朗朗、死声活气、死声啕气、死声淘气、颂声载道
随声吠影、随声附和、随声趋和、随声是非、贪声逐色
韬声匿迹、腾声飞实、同声共气、同声同气、同声相求
同声相应、同声一辞、偷声细气、吞声忍泪、吞声忍气
吞声饮恨、吞声饮气、吞声饮泣、万赖无声、万籁无声
亡国之声、望尘僄声、唯唯连声、闻声相思、瓮声瓮气
无声无臭、无声无色、无声无息、下气怡声、先声夺人
先声后实、向声背实、削铁无声、消声灭迹、消声匿迹
消声匿影、销声避影、销声敛迹、销声匿迹、销声匿影
休声美誉、虚张声势、鸦雀无声、鸦鹊无声、哑口无声
雅雀无声、言为心声、掩口失声、掞藻飞声、雁过留声
燕语莺声、一吠百声、一口同声、一口一声、怡声下气
遗声余价、遗声坠绪、异口同声、引吭高声、饮恨吞声
饮气吞声、饮泣吞声、英声茂实、英声欺人、莺声燕语
蝇声蛙躁、游光扬声、有声没气、有声无气、有声无实
有声有色、余声三日、鱼帛狐声、玉振金声、鬻声钓世
怨声载道、赞声不绝、铮铮有声、正色厉声、正声雅音
掷地赋声、掷地金声、掷地有声、众口同声、众犬吠声
逐影吠声、逐影寻声、作金石声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满坐寂然
絮絮不止
群响毕绝
作作索索

对不对得看运气、、、、、、
看我是第一个,要选我哦(如果对了)

1.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 不绝如缕 销声匿迹 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引吭高歌

句子: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成语:
1..满坐寂然
2.絮絮不止
3.群响毕绝
4.作作索索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文言文《口技》阅读答案
答:1. 文言文《口技》对比阅读题 一、1、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必备”②“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2、①“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二、1、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

关于古文《口技》的两个小题
答: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

蒲松龄《口技》古文小说阅读答案,急求!
答:15 a第一个相同的就是都是写口技 b第二个就是其人技艺高超。最欣赏就是文章的布局,林版先把那人在做口技交代除了,而蒲版则是先给出悬念,最后才解开面纱,那人并不是能通神,而是口技高超。

口技文言文点击答案
答:2.(1)中间夹杂着噼里啪拉房屋倒塌的声音;(2)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了。 3.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巧的高超。4.议论;通过作者的议论更突出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巧。2. 给点《口技》的古文阅读练习 《口技》阅读练习题 /...

七年级 古文《口技》的测试题
答: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2、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做动词用,用眼睛看。5、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意为用手。《口技》古今异义词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文科爱好者语文答案(口技)
答:1、呓(yì)语 2、吠(fèi) 3、叱(chì) 4、齁(hōu) 5、中间(jiàn) 6、力拉崩倒(dǎo)之声 7、曳(yè)屋许许(hǔ)声 8、几(jī)欲先走 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句意: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口技》文言文
答:1.口技 清 林嗣环 2.(1)拉 (2)即使 (3)扬起,举起 (4)一种 3.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4.夹杂 一会儿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5.说出 莫可名状、莫名其妙 6.力拉 呼呼 许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8....

初三语文古文口技。不会翻译 求大神告诉6-8题答案,详细些
答: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

给点《口技》的古文阅读练习
答: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

口技者文言文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5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古文《口技》原文及翻译 《口技》-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