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什么是所谓的“大同”? 礼记大同篇是国学经典吗?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断,在这样的岁月里,人们自然更加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息,邦国和平安宁.孔子认为,这是礼崩乐坏、政治失序带来的恶果,他总结历史,反思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他的儒家理论学说.孔子希望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古代圣王之治,他对于社会政治的最终追求,就是他的“大同”社会理想.
有关孔子“大同”思想的记载见于《孔子家语》和《礼记》两书的《礼运》篇.以前,由于对《孔子家语》的记载心存怀疑,人们谈论孔子政治理想时往往依据《礼记》,其实,认真研究后不难发现,《礼记》的记载经过汉人整理改编的痕迹非常明显,相比之下,《孔子家语》的记载更为真实可靠.[2]据《孔子家语》,孔子关于“大同”理想的表述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谓之大同.
孔子认为,“大同”是指的大道实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公有的,选举贤能的人为政,人与人之间讲求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亲爱自己的双亲,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所有的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年老丧夫或丧妻及失去父母、残疾的人都得到很好供养.人们痛恨财物被丢弃在地上,被糟蹋浪费,但并不一定为自己所有;痛恨力气不出于自身,但并不一定为别人效命.因此阴谋诡计被遏制而不能施展,劫掠偷盗、叛逆犯上的事也不会发生,所以外出也不用关门闭户.
以前,人们不信《家语》,历来阐述孔子的社会理想都以《礼记》中的《礼运》篇为依据,致使孔子“大同”说的一段已经失去本真.在该篇中,与《礼记·礼运》相比,《孔子家语·礼运》更显古朴真实.孔子没有说到三皇五帝,也没有说到“小康”,那种以此来论证孔子主张回复到“原始共产主义”时代,认为孔子思想倒退的看法是不对的.孔子所理想的“大同”社会乃是指夏、商、周三代“圣王”时期,并不是指一般所认为的所谓“三皇五帝时”.孔子所说“大道之行”的时代具体是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期,在孔子看来,三代“圣王”之后,就是“大道既隐”的时期.
孔子认为,“大同”是曾经存在的社会,它存在于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期.孔子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社会状态.“大同”的“同”,郑玄注《礼记·礼运》曰:“同,犹和也,平也.”郑玄以“和”、“平”释“同”非常正确,“大同”社会正是人类之间“和”的理想状态.据《论语·子路》,孔子还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此处的“同”是苟同、无原则的趋同,与“和”有别,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同”与“和”的矛盾,它只是说明“同”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和”而已.
孔子关于“大同”的论述中,处处都可以理解成为他在诠释或描述着一个“和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圣道”大行,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惟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平和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各尽其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其用,人人各尽所能,盗贼不作,夜不闭户.很显然,没有“和”,就没有这一切,人与人之间就不能相互扶持,就没有人人各得其所,就没有社会风气的井然有序.可以说,人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和谐社会里.
孔子的大同理想是社会富足前提下的和谐,它与不少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主张不同.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例如,道家所主张的便是小国寡民的模式,《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农家代表人物许行的理想是“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尉缭子》记载兵家任务尉缭的主张是“使民无私”,认为“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墨子》记载墨家主张“各从事其所能”,“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吕氏春秋》则记载了杂家的均平主张,认为“公则天下平”.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是中国历代的追求,然而,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应当以物质财富对人们基本生活的满足为前提,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片面的“公平”,只是共寒共饥不是真正的和谐.孔子的认识就是如此,他希望各尽其力,也希望“各从事其所能”,但他并不认同狭隘的“公平”,否则,“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就无从谈起.
孔子也曾经谈到“贫”与“寡”的问题.《论语·季氏》记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相信,有封国、封地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均平,注意安定.因为平均就不觉得贫穷,和睦就不觉得人少,安定就没有什幺危险.孔子所言,着眼于“有国有家者”,他们富有治理家、国的责任,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却未必肯定“寡”、“贫”,相反,孔子其实是否定“寡”、“贫”,因为他是以之作为参照,来说明“不均”、“不安”更为可怕.在孔子的论说逻辑中,“不均”与“不安”是互相联系的,“不均”往往会引发“不安”.孔子所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其中的“均平”是财产分配,要达到好的结局,一定要使各方处于“和”的状态,这样才能消弭动荡的根源,可见,“均平”原则其实是一个“和”的原则,以“均平”治国便是以“和”治国.
孔子的大同思想,追求的不是局部的和谐,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这一点十分重要.按照孔颖达《礼记·礼运》疏的解释:“‘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孔子有家国天下的胸怀,由此,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例如,晋代的陶渊明曾经虚构了一个世外桃园,他描述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其中既有孔子思想的影子,也有道家的思想因素,显然,这种超脱虽有对美好生活的超然向往,而更多地透露了人们被世事所累时的逃避与解脱.
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在《礼记·大同》中具有显著的特点。总的来说,大同社会强调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死而不亡,而小康社会则强调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在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指的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而是大家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没有战争、没有盗贼、没有统治者。选贤与能是指社会中贤能的人可以为官,品德高尚的人可以治理社会,人们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彼此平等。讲信修睦是指人们之间讲信用、有修养,彼此和睦相处,没有欺诈、没有诉讼,大家和睦相处。老有所终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终老安养的场所,人们可以安享晚年,没有孤苦伶仃的人。幼有所长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死而不亡是指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是他的精神、道德、思想、言论等却可以流传千古,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小康社会中,天下为家指的是天下是某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社会中有阶级、有私有制、有战争、有盗贼、有统治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指人们各自亲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子女,这种亲爱是建立在私有制和家庭基础上的。与大同社会相比,小康社会的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家庭和亲人,而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相对减弱。
总的来说,大同社会强调天下为公、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而小康社会则更注重家庭和私有制,强调个人利益和亲缘关系。
是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礼记 大同与小康 差别为何?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在汉语中,涉及“大同”一词的文章、词汇有哪些?
文中,孔子阐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选贤与能,崇尚诚信,增进和睦。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只亲其亲、子其子,而是共同照顾老人、发挥壮年人的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关心孤寡、疾病者,确保他们得到妥善照顾。孔子指出,这样的社会状态即为“大同”。《礼记·礼运篇》在国防大学出版...
大同选自什么
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以下是关于大同概念的详细解释:出处:大同思想源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礼记·礼运》,其中详细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基本特征:大同社会被构想为一个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和战争的理想世界。这种状态被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思想内涵...
礼记大同篇
一、答案 礼记大同篇描述了古代中国关于天下大同、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模式。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平等、和谐共生等价值理念。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详细解释 1. 礼记大同篇的背景 礼记大同篇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理想...
孔子所说的大同、小康是什么样的社会?
《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礼运》。礼记原本不是「经」,而是孔门后学解释《仪礼》时所作的记,附于礼经仪礼各篇之末,阐述仪礼各篇之义理,今《仪礼》十七篇中尚有十一篇遗有此制;后篇幅日增、内涵益丰,乃独立成书。简单地说,是战国至西汉初年儒家关于礼仪的散篇论著之汇编。“大同”一...
大同与小康中的三代之英指的是
夏商周三朝。“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中的《礼运》篇,是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重要源头,孔子在讲“大同”时,讲了“三代之英”,人们理解为夏商周三朝,而在说“小康”时,又讲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实际上也是夏商周。大同的背景是“大道之行”,是理想社会的自然图景,...
对大同世界的描述出自中国周代哪部著作 大同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国典章制度书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根据郑玄的话,认为"名《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阴转旋之道"。《礼运》实际上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书中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解析
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遗弃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门户只须从外面带上而不须用门上锁。这就叫大同。”“现在的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消逝不见了,天下成为...
天地大同是什么
“大同”是指“大同社会”《礼记》载“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指一种理想社会。“天地大同”也是意即指整个国家社会能够实现“大同”的理想吧。
古时候“大同”的具体含义?
《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