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台湾名字的演变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鯷“。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为“鸡笼”。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怨”。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怨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读音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进击台湾,恢复台湾名称。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台湾”名称沿用至今。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扩展资料:
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抢占了中国台湾,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两万大军东征,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了殖民者的剥削制度,设立学校、实行农耕、发展文化和经济,这才让台湾在历史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想要将台湾作为自己的抗清基地,但是他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自此他的子孙开始了对台湾地区长达近20年的管理。1681年清朝政府派施琅大将收复台湾,结束了郑氏一族对台湾的管辖,至此台湾正式与中国实现了历史意义上的统一。
1684年清政府设置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康熙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行政管辖,增派军事力量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台湾的经济文化。在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年清朝战败,之后清廷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行政区划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
宝岛台湾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全省原本共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后来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之后,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名称由来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岛夷”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
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鯷”应该指的就是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当然也有人说此时的“夷洲”就是广东或海南某地,但是从方位、气候、地形、古迹、物产、习俗等方面考证,应该是指台湾。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6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
对于台湾的名称,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台湾政治名人连战出生于当地世家,他的祖父即为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连横在代表作《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因为明代时期的闽南人历尽艰辛到达台湾后,因水土不服和劳累困苦,病死者众多,死后连尸骨都无法运回故乡,“故以‘埋冤’名之。”因为“埋冤”不吉利,而闽南话“埋冤”又与“台湾”同音,所以易名为“台湾”。这种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移民确实有过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 但是,连横先生的结论也有牵强附会之处,因为同音的字很多,为什么用“台湾”代替“埋冤”?“埋冤”不吉利,“台湾”吉利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台湾”名称的由来并非如此。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 ”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
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谢谢
望采纳!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球”,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郡”,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鯷“。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为“鸡笼”。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怨”。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怨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读音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进击台湾,恢复台湾名称。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台湾”名称沿用至今。
台湾以前叫琉球
瀛洲--夷洲--琉求--琉球--台湾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鯷”应该指的就是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
“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 ”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
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台湾一开始叫什么台湾曾经叫琉球吗
台湾,这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宝岛,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称谓。在元朝时期,台湾曾被称作“琉求”。到了明朝,它才有了“台湾”这一称呼。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名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1. 琉求: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元朝,有观点认为它指的是琉球群岛。2. 称呼的演变:在汉朝...
中国历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在春秋时期,台湾被称为“岛夷”。《尚书.禹贡》等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显示,台湾当时属于中国的九州扬州。先秦时期,台湾被称作“瀛洲”。秦朝时期,台湾被称为“东鯷”。三国时期,台湾又被称为“夷洲”。隋唐至宋朝,台湾的名称变为“流求”,而在元朝则被称为“琉球”。明朝初年,台湾被称作“东...
历史上,台湾在各个时期的名称。
1. 在秦朝时期,台湾被称作“瀛州”。2. 三国时期,台湾的名称变为“夷州”,及至隋代,又改称“流求”。3. 宋朝时期,台湾被称为“毗舍耶”。4. 明初,台湾又有了“东番”的称呼,后来还被称为“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5.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使用“台湾”这...
中国历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鯷“。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
台湾的名字是怎样演变过来的?
5. 元朝时期,台湾被称为“琉球”,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6. 明初,台湾被称为“东番”,后来又被称为“鸡简山”、“北港”、“笨港”、“台窝湾”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使用“台湾”这个名称。台湾名称的演变有五种主要说法:1. 因为台湾岛如平台般浮在海面上,地形像...
台湾一开始叫什么台湾曾经叫琉球吗
2. 称呼的演变:在汉朝和三国时期,台湾又称“夷洲”,而在隋朝和唐朝时,又叫“流求”或者“琉求”。称呼是慢慢演变的。3. 正式定名:在清朝的时候,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才把台湾正式定名。4. 地理位置:台湾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有着很多的附属岛屿,省会是台北。在先秦...
我国古代各朝代台湾称谓不同,有哪些叫法?
明朝时期,台湾被称为东番,这一称谓强调了台湾相对于中原的地理位置,即位于中国的东方。同时,也体现了明朝对台湾地区的重视和开发。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文书中开始正式出现“台湾”这一称谓。这一名称逐渐成为了台湾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对台湾的称谓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反映了...
中国历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
台湾之前用过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福尔摩沙”是西方世界对台湾的称呼,但在中文文献中,这些古老的名称仍然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综上所述,台湾名称的变化不仅是地理认知的演变,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每一个名称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等待我们去发掘和理解。
中国每个朝代对台湾的管辖称呼和政治
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因岛屿浮于海上,形似平台,故名台湾。- 另一种说法指出,名称来源于台南附近的桥猛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 第三种说法认为,台湾名称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来。- 最后一种说法认为,台湾名称可能源自“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