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 简述变形缝 施工缝 后浇带的区别
区别:
(1)后浇带是由于建筑各部分沉降不同,所以在施工时先留出一道缝,让两部分各自沉降,到沉降完毕后再将这条缝浇注,因为是后来浇注的,所以叫后浇带。
(2)施工缝和后浇带在最后交付使用时是没有的,伸缩缝则一直存在。
(3)施工缝:是施工过程中不便于一次浇筑而留置的,具体位置要留在结构的受力较小处,板留在1/3处。
(4)伸缩缝:和温度相关,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因温度变形留置的缝隙。多用于桥梁,在桥梁和盖梁(或两梁接头处)。
(5)后浇带:是为了放置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后浇带混凝土土要高于前次浇筑的一个强度(如果前次是C30那后浇带就是C35)。
推荐《G101平法钢筋识图与算量》,赵荣主编的书。
扩展资料: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先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中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8.1条对此有专门规定。
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施工缝
一、指代不同
1、施工缝: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2、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
3、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
二、特点不同
1、施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先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2、变形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3、后浇带: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三、规定不同
1、施工缝:当混凝土需加热养护时,新浇筑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 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C;与混凝土接触的地基面的温度不得低于2°C。
2、变形缝:同一建筑物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
3、后浇带:应根据墙板厚度的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厚度3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缝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对厚度>600mm的墙板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的断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浇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形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工
一、后浇带
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臵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臵后浇带的位臵、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臵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臵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
2.1、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措施:(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2)调时间差。先施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30%~40%。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用浇筑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
二、变形缝
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通常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被用作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体型复杂对结构带来的危害。
1、伸缩缝
伸缩缝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臵的间隙。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臵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伸缩缝即温度缝,是在建筑物的平面尺寸较大时,为释放结构中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内力而设臵的。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建筑物基础因其埋在地下受温度变化影必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设臵伸缩缝的方法,通常是采缝处设臵双墙或双柱的构造,将上部结构断开,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的宽度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2、沉降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臵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当一幢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臵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在下列情况下,宜考虑设臵沉降缝:
⑴ 建筑主体结构高度悬殊,重量差别过大;
⑵ 地基不均匀;
⑶ 同一建筑结构不同的单元采用不同基础形式;
⑷ 上部结构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或结构体系的交接处。
3、防震缝
防震缝是为了避免震害,可采用设臵防震缝的办法,将平面和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分成若规则、整齐和均匀的独立结构单元。在下列情况下,宜设防震缝:
⑴ 当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而又未采取有效措施时;
⑵ 房屋有较大错层时;
⑶ 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或荷载相关悬殊时;
⑷ 地基不均匀,各部分沉降相差过大时.
现行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震缝最小缝
⑴ 任何情况下不能小于70mm;
⑵ 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不超过15m,可采用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⑶ 框架-剪力墙结构防震缝的最小缝宽按前述第⑵条规定的70%采用;剪力宽按前述第⑵条规定的50%采用,但不能小于70mm。
三、施工缝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变形缝��
当一个建筑物的规模很大,特别是平面尺寸很大时;或者是当建筑物的体型比较复杂,建筑平面有较大的凸出凹进的变化、建筑立面有较大的高度尺寸差距时;或者是建筑物各部分的结构类型不同,因而其质量和刚度也明显不同时;或者是建筑物的建造场地的地基土质比较复杂、各部分土质软硬不匀、承载能力差别比较大时,如果不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的话,就可能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建筑物的沉降和地震作用等原因,造成建筑物从结构到装修各个部位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整个建筑物的倾斜、倒塌,造成彻底的破坏。为避免出现上述严重的后果,常常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建筑物的相应部位设置变形缝。
所谓变形缝,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整体的建筑物从结构上断开,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结构单元,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之间的缝隙就形成了建筑的变形缝。设置了变形缝之后,建筑物从结构的角度看,其独立单元的平面尺寸变小了,复杂的结构体型变得简单了,不同类型的结构之间相对独立了,每个独立的结构单元下的地基土质的承载能力差距不大了。这样,当环境温度的变化、建筑物的沉降、地震作用等情形出现时,建筑物不能正常使用、甚至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等后果就可以避免了。当然,建筑物设置变形缝使其从结构上断开、被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结构单元之后,在变形缝处还要进行必要的构造处理,以保证建筑物从建筑的角度(例如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建筑保温、防水、隔声等围护功能的实现)上仍然是一个整体。施工缝合理的设置施工缝,配合适当的养护措施,能有效的抑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和沉缩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施工缝的设置要综合考虑以下原则:1)施工缝应留在结构剪力较小的部位;2)施工缝一般应垂直于结构的纵轴线;3)施工缝应避开结构的薄弱环节;4)施工缝的设置应考虑施工简便易行。后浇带后浇带是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变形缝,保留一段时间后,用高强度膨胀混凝土填充补齐,临时变形缝即行消失,建筑物即成为连续整体的无变形缝结构。一般情况下,按照所起的作用,后浇带可以分为3种: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后浇收缩缝;用于解决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后浇温度缝;用于解决高层和低层之间差异沉降的后浇沉降缝。但在实际工程中,仅仅起一种作用的后浇带并不存在。根据设计交底和工程实际特点,本工程主附楼之间的后浇带主要作用为解决高层和低层之间差异沉降量,兼作解决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办公楼两端的后浇带主要解决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
肯定不一样的:变形缝主要是沉降缝、温度缝等;施工缝主要是施工工艺不同造成的缝;后浇带主要是施工工艺的问题!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
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臵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设臵后浇带的位臵、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
变形缝和施工缝的区别
1、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形成的先、后浇筑混凝土之间的接缝。2、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因自身收缩、沉降或外界因素作用产生的有害裂缝。3、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为适应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预留的具有一定...
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之间的区别,
1、施工缝: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2、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3、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 二、特点不同 1、施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
后浇带与施工缝有什么区别?
首先,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因各部分沉降差异而设置的临时缝隙。当建筑物的不同部分完成沉降后,再将这些缝隙浇筑封闭,这样的缝隙在结构上是后来浇筑的,因此称为后浇带。其次,施工缝和后浇带在建筑最终完成时是不存在的,而伸缩缝则是始终存在的。伸缩缝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过大...
什么是变形缝?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小编以后浇带、变形缝、施工缝三种常规使用缝隙情况为例,区分技巧情况如下:1、后浇带的定义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
后浇带 变形缝有什么不同
后浇带和变形缝的主要区别 后浇带是指建筑在浇筑时留下的暂时施工缝,其目的是调整先浇筑部分的尺寸,并补偿构件由于温度作用而产生的胀缩。这些施工缝后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浇筑,填补缝隙。其主要作用在于适应不同的混凝土浇筑块体的膨胀系数差异,保证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后浇带可以设置在基础底板、墙等...
...像什么变形缝,沉降缝,伸缩缝,后浇缝,施工缝等能说下具体有哪些,怎么...
(3)伸缩缝:是从基础以上将结构分成几个部分,基础可不断开。主要是为了解决因温度热涨冷缩引起墙体开裂。因基础埋在土里受温差变化影响小,所以可不断开;(4)后浇缝(应叫后浇带):是在钢筋混凝土筏形和箱形基础结构长度超过40米,施工时,为克服温度,收缩等可能产生裂缝的危害而设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是什么在什么位置后浇带设置规范及作用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2、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3、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形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
为什么要设置后浇带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
后浇带是如何设置的
(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做了一些修改:"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