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讲解一下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历史上,十六国时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吗
220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后定都建业
263年魏大举攻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国
265年十二月司马炎皇帝,建立晋朝
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291-306年西晋八王之乱
316年,匈奴刘曜围攻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317年三月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次年称帝,东晋自此始。
376年苻坚再灭前凉、代国,前秦统一了北方
383年苻坚亲率大军南下攻晋,败于淝水之战
386年拓跋珪建魏,史称北魏。
399年法显出发西行,往天竺求经。
420年六月刘裕称帝,史称刘宋,南朝自此始
439年北魏军灭北凉灭,十六国时期至此结束
446年北魏武帝禁佛教,诛沙门,毁经像
479年萧道成废杀宋顺帝,称帝,史称南齐。
493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
502年萧衍在健康称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
503年新罗始定国号为“新罗”,国主正式称王
534年高欢进兵洛阳,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称东魏
535年魏文帝元宝炬在长安即位,史称西魏
550年东魏高洋自立,史称北齐(550—577)。
552年阿史那土门大败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突厥汗国
553年新罗进攻百济,获得汉江流域,疆域到达黄海。
557年正月西魏宇文觉受禅称天王,史称北周(557—581)
557年梁大将陈霸先受禅称帝,国号陈(557—589)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周武帝再次宣布灭佛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帝自立,北周亡,隋朝建立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907~960年)
后梁 ( 907-923 ) 后唐 ( 923-936 ) 后晋 ( 936-946 ) 后汉 ( 947-950 ) 后周 ( 950-960 )
▪ 吴国 ( 892-937 ) ▪ 南唐 ( 937-975 ) ▪ 前蜀 ( 891-925 ) ▪ 后蜀 ( 925-965 ) ▪ 闽国 ( 893-945 )
▪ 楚国 ( 896-951 ) ▪ 南汉 ( 905-971 ) ▪ 南平 ( 907-963 ) ▪ 吴越 ( 893-978 ) ▪ 北汉 ( 951-979 )
目录
基本概况释义
基本信息
特点
名词来源
历史年限
五代嬗递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割据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荆南)
北汉
藩镇并立晋
岐(凤翔)
定难(夏)
燕(卢龙)
赵(成德)
北平(义武)
殷
武平
清源(泉漳)
朔方(灵州)
其它政权
帝王世系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北汉
后周
岐
楚
吴越
前蜀
后蜀
吴
燕
南汉
南唐
闽
南平(荆南)
藩王列表唐朝末期藩王
五代藩王
十国藩王
社会经济农业
手工业
对外贸易
赋税
兵役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
法律
军事
主要战争
史籍资料基本概况 释义
基本信息
特点
名词来源
历史年限
五代嬗递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割据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荆南)
北汉
藩镇并立 晋
岐(凤翔)
定难(夏)
燕(卢龙)
赵(成德)
北平(义武)
殷
武平
清源(泉漳)
朔方(灵州)
其它政权
帝王世系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北汉
后周
岐
楚
吴越
前蜀
后蜀
吴
燕
南汉
南唐
闽
南平(荆南)
藩王列表 唐朝末期藩王
五代藩王
十国藩王
社会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对外贸易
赋税
兵役
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 法律 军事主要战争史籍资料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释义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示意图(943年)
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
基本信息
1.五代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朝代 都城 统治年代 开国皇帝 灭亡
1 后梁 汴州(今河南开封) 907年——923年 太祖朱温 灭于后唐
2 后唐 洛阳(今河南洛阳) 923年——936年 庄宗李存勖 灭于后晋
3 后晋 汴州 936年——946年 高祖石敬瑭 灭于契丹
4 后汉 汴州 947年——950年 高祖刘知远 灭于后周
5 后周 汴州 950年——960年 太祖郭威 灭于北宋
2.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朝代/政权 都城/首府 统治年代 开国君主 灭亡
1 吴国 广陵(今江苏扬州) 892年——937年 太祖杨行密 灭于南唐
2 南唐 金陵(今江苏南京) 937年——975年 烈祖李昪 灭于北宋
3 前蜀 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891年——925年 高祖王建 灭于后唐
4 后蜀 成都 925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灭于北宋
5 闽国 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893年——945年 太祖王审知 灭于南唐
6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896年——951年 武穆王马殷 灭于南唐
7 南汉 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905年——971年 高祖刘䶮 灭于北宋
8 南平(荆南) 江陵府(湖北荆州) 907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兴 灭于北宋
9 吴越 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93年——978年 太祖钱镠 灭于北宋
10 北汉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951年——979年 世祖刘崇 灭于北宋
3.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 序号 政权名称 都城/首府 称号/地位 姓名 统治时间 灭亡/结束
1 赵国 镇州(今河北正定) 赵王 王镕 883年-921年 灭于后唐
2 北平国 定州(今河北定州东) 北平王 王处直 907年—921年 灭于后唐
王都 921年—929年
3 晋国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晋王 李克用 891年—908年 建立后唐
李存勗 908年—923年
4 岐国 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岐王 李茂贞 907年—923年 灭于后唐
5 定难 夏州(今陕西靖边北) 定难节度使
夏国公 李思谏 895年—908年 建立西夏
李彝昌 908年-909年
定难节度使
朔方王 李仁福 909年-933年
定难节度使
夏国公 李彝超 933年-935年
李彝殷 935年-967年
李光睿 967年-978年
6 卢龙、燕国 幽州(今北京) 卢龙节度使
燕王
皇帝 刘守光 907年—913年 灭于晋国
7 殷国 建州(今福建建瓯) 皇帝 王延政 943年—945年 灭于南唐
8 武平(湖南) 潭州(今湖南长沙) 武平节度使 刘言 950年—953年 灭于北宋
王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权 962年—963年
9 清源(泉漳) 泉州(今福建泉州) 泉漳都指挥使
清源节度使 留从效 945年—962年 灭于北宋
清源节度使
泉漳留守 留绍镃 962年—962年
清源节度使 张汉思 962年—963年
陈洪进 963年—978年
10 朔方(灵州) 灵武(今宁夏灵武) 朔方节度使
颍川郡王 韩逊 900年—914年 灭于西夏
朔方节度留后
灵武节度使 韩洙 914年—928年
朔方节度留后 韩澄 928年—929年
朔方节度使 康福 929年—932年
朔方节度留后 张希崇 932年—939年
陈留王
朔方节度使 冯晖 939年—952年
灵州大都督府长史
朔方留后 冯继业 952年—954年
西平王、灵州知州 裴济 ?年—1002年
11 静海(安南)
交趾(今越南河内) “静海”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静海节度使” 走向独立
12 归义(
西汉金山国) 敦煌(今甘肃敦煌) “归义”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归义军节度使” 灭于西夏
13 河西 凉州(今甘肃武威) “河西”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河西节度使” 灭于西夏
特点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这些藩镇仍存在,而且割据更加剧烈,由是者维持了数十年。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上都为昙花一现,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如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变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国又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十国有压倒性的中原王朝,各个割据政权间战斗不休,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五代十国大多开国之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这也是此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名词来源
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
五代十国地图(14张)并以正统自居,是当时传统的中央朝廷,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 “五代十国”一词与政权定位最早来源于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及欧阳修《新五代史》。新、旧五代史均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统称为“五代”。而《新五代史》又分别为五代时期众多割据政权中具有代表性且称制的十个割据政权著了“十国世家”,继而产生了“十国”的定位,并首次提出“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北宋路振撰《九国志》,其孙路纶续作《荆南志》,遂称《十国志》,其后刘恕作《十国纪年》。“五代”便多与“十国”合称使用,“五代十国”便作为较之“五代”更为严谨的一个历史名词别称逐渐流传开来。 近代部分史学家根据传统历史学理论,将北汉归于后汉残余政权,又将桀燕、岐国两个割据政权列入,于是产生了“五代十一国”这个新的名词与政权定位解释来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不过由于历史沉淀与传统习惯,一般使用仍以“五代”和“五代十国”为主。
历史年限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般传统的说法为:北宋建立于960年,作为中原地区主体政权的“五代”结束,历史主体进入北宋时期,因此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间;另一说为:北宋灭亡“十国”中的北汉于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1.年限争议 这两种最为普遍的 五代十国中期中国形势图
说法尚存在争议,其根本分歧在于:1、对五代十国理解的角度和立场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差异;2、对“五代”与“十国”作分割或捆绑式理解的差异;3、对政权定位的差异。 第一种说法大多基于“正统”史观,以五代为历史主体。大多史学家及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对中原王朝称臣的部分“十国”国家,以及其余诸多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政权,可以定位为中原王朝的诸侯国或者藩属国以及地方割据政区,甚至其余未臣服政权和它们一样也被视为割据势力,而五代的主体地位也因此更加坚定。这同时也是将“五代十国”简称为“五代”,或将这一时期直接称为“五代”的重要原因。第二种说法基于北宋建立时实际分裂局面尚存的事实,将“五代”与“十国”既分割又捆绑式地片面理解。 2.实际起止 实际上“十国”中诸如吴、吴越、闽、南汉、楚、前蜀以及其他割据政权岐(凤翔)、卢龙(燕)、定难(夏)、朔方、成德(常山)、魏博(邺)等,它们均建立于五代之前。甚至包括五代的后梁、后唐两个政权的前期雏形梁(宣武)、晋(河东)也建立于唐朝末期。所以事实上在唐朝正式灭亡之前,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直至979年北宋灭亡北汉,才基本结束这一分裂时期,实现了对中国大部的统一。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定难(夏)、朔方、静海、河西、归义等割据政权,北宋王朝并未实现对它们的统一。定难走向独立,并统一了朔方、河西、归义,建立了西夏王朝;而静海政权开始分裂,并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最终成为独立国家(即今天的越南)。究其根本,五代十国这一分裂时期在本质上远不止五十三年,自黄巢起义后一直到北汉灭亡,分裂割据时间共长达近一百年。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五胡十六国兴亡表
国名 创建人 民族 都城 统治地区 公元年代 灭于何国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初)平阳(迁)长安 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 304-329 后赵
成汉 李雄 巴氏 成都 四川东部、云南、贵州一部 304-347 东晋
前凉 张是 汉 姑藏 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宁夏西部 317-376 前秦
后赵 石勒 羯 (初)襄国(迁)邺 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319-351 冉魏
冉魏 冉闵 汉 邺 同上 350-352 前燕
前燕 慕容煌 鲜卑 (处)龙城(迁)邺 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辽宁的一部分 337-370 前秦
前秦 符洪 氐 长安 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辽宁、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350-394 后秦
后秦 姚长 羌 长安 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一部分 384-417 东晋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中山 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 384-407 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鲜卑 (初)长安(迁)长子 山西一带 384-394 后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菀川 甘肃西南部 385-431 夏
后凉 吕光 氐 姑藏 同前凉 386-403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初)西平(迁)乐都 甘肃西部、青海一部 397-414 西秦
南燕 慕容德 鲜卑 广固 山东、河南的一部分 398-410 东晋
西凉 李嵩 汉 (初)敦煌(迁)酒泉 甘肃极西部 400-421 北凉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统万 陕西北部、内蒙古一部 407-431 吐谷浑
北燕 冯跋 汉 龙城 河北东北部、辽宁 407-436 北魏
北凉 沮渠蒙逊 匈奴 张椅 甘肃西部 401-439 北魏
代 拓跋倚卢 鲜卑 平城 内蒙古及山西北端 315-376 前秦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此外,这一时期在边疆地区还有一些并存的政权,主要有:东北有辽(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统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断,社会经济、文化受到颇大影响。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在后周世宗柴荣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发动了北伐战争,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五代十国年代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
五代
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存在了凡53年,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
唐末农民起义军叛徒、唐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温),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于907年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后梁建立后,梁太祖朱全忠与河东军阀、沙陀贵族李克用继续争夺霸权,交战不已,各地藩镇的骄横局面也没有多大改变。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杀死后,政局更为混乱,结果为后唐所灭。后梁统治共17年。
923年,沙陀族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庄宗)灭梁,改国号为唐,建都洛阳,史称「后唐」,926年发生魏州(河北大名东南)兵变,庄宗毙于流矢,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明宗)。唐明宗改革了庄宗时的一些弊政,在位七年,战事减少,农业屡有丰收,人民获得了短期的喘息。明宗死后,由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攻杀,不久被后晋所灭。后唐统治14年。
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在五代中,以后晋之国力最弱,为报答契丹借兵灭唐,石敬瑭竟事契丹国主以父礼,自称「儿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以酬。传至出帝时,因不愿再对契丹称臣,结果被契丹出兵所灭。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后晋凡十二年。
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在晋阳(太原)称帝(高祖),仍用后晋天福年号,争取后晋旧臣归附。当辽兵北退后,他很快进入洛阳和开封,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高祖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刘承佑(隐帝)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
郭威于951年建国,仍都于开封,史称「后周」。他在位三年而死,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其国势在五代中最强。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不能维持多久,后朝廷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亡后周而建立宋朝,五代至此终结。
十国
五代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前 赵
匈 奴
长 安
陕西西安西北
后 赵
羯
邺 县
河南安阳市北
前 燕
鲜 卑
邺 县
河南安阳市北
前 秦
氏
长 安
陕西西安市西北
西 秦
鲜 卑
苑 川
甘肃榆中北
夏
匈 奴
统 万
陕西横山西
前 凉
汉
姑 臧
甘肃武威
后 燕
鲜 卑
中 山
河北定州
后 秦
羌
长 安
陕西西安市西北
后 凉
氐
姑 臧
甘肃武威
南 凉
鲜 卑
乐 都
青海乐都
南 燕
鲜 卑
广 固
山东青州市北
西 凉
汉
敦 煌
甘肃敦煌西
北 凉
匈 奴
张 掖
甘肃张掖
北 燕
汉
龙 城
辽宁朝阳
成
氐
成 都
四川成都
我对两晋南北朝非常有兴趣,资料一大堆。
不知道你想问哪些事,十六国太多,经历数百年,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楼上的已经转了一篇概括,我就不说了。
QQ:163592 同是历史爱好者
请到百度五代十国吧及五胡十六国吧,都有详细的介绍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有详细讲解.
你是否需要了解?
谁能给我讲解一下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东晋及十六国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
请问您们各位中国朝代的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就有什么不同之处与相 ...
不同点:二者发生的时间不同,五胡十六国始于304年,终于439年;而五代十国始于907年,终于979年。五胡十六国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是相对一统的东晋(期间只有巴蜀短暂割据),而北方相对分裂;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是相对一统的五个小朝代,而南方则相对分裂。发生分裂的主因不同,...
五胡十六国在哪个朝代前哪个朝代后?请表现出年份!五胡十六国和五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介于西晋(265年-316年)和北魏(386年-534年)之间,具体时间为304年至439年。这一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并存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民族,以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些政权数量超过十六个,但“十六国”这一名称仍被广泛使用。五代十国则发生在...
什么叫五胡十六国?什么叫五代十国?两者有何区别?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不同之处毫无疑问,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它们有整体上的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差异,这是不同时期体现的不同结果。譬如五胡十六国的根源在于汉朝时期南匈奴的内附,这一点在《徙戎论》中也有提及:建武中,以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居...
什么叫五胡十六国?什么又叫五代十国呢?
一、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始于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出现了十六个由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胡族建立的非汉族国家。这一时期自304年李雄在蜀地建立成汉、刘渊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起,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这些国家包括成汉、前赵、后赵、前凉、...
请问一下五代十国和五胡十六国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哪几个国家哦?_百度知 ...
1. “五胡十六国”通常称为十六国,这一时期始于西晋末年,终于北魏统一中原,即从公元304年到439年。2. 在这段时间内,五个主要的北方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在中国北部和蜀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3. 这五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共有16个,它们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
东晋十六国与五胡十六国是否在同一时期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不是同一时期。五代十国发生在907年—979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摘要】东晋十六国与五胡十六国是否在同一时期【提问】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回答】五胡十六国发生在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
十六国是什么时期?我只知道有个五代十国,请问十六国是?
十六国是东晋时期的一段历史阶段。详细解释如下:一、十六国的概念 十六国是指在中国东晋时期,北方和巴蜀地区存在的一系列割据政权。这些政权主要由一些少数民族建立,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这些政权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被称为“十六国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与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在哪个朝代前哪个朝代后?请表现出年份!五胡十六国和五代...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不是同一时期。五代十国发生在907年—979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有什么区别?
五胡十六国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五代十国是唐亡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在公元10世纪。具体如下: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公元301年—公元460年 )【或公元304年-公元439】,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的五胡在中国北方范围内相继建立的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