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读好课文,力争背诵。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美好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句子蕴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准下列词语。
峨峨泰山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蒙蒙春雨
洋洋江河 徐徐清风 霭霭云雾 皎皎明月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它融美景美情于一体,是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读课题,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力争读准,读通,读懂。
(一)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课文2—3遍,借助注释读懂,读通课文。
2.师检测学生自读效果。抽查课文朗读,正音。
3.师范读课文,带读课文。(视情况而定)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自己练读一遍。齐读全文。
(二)读懂。
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知是否读懂了课文,老师也来检测一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2.分析全文五句话之间的关系。师问,生读相关句子。(师生互动)
3.试着把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4.文章大意把握得很好,不知字、词、掌握如何。有没有自己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谓:说,对人说。 (查字典)
善(鼓琴):善于、擅长。 (扩词、换词)
善(哉):好! (看注释)
终身:从此以后至生命终结。(猜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知音”,体验情感。
好!同学们对于一篇课文,既能读通,又能读懂了!是不是可以打上句号啦?我们还应该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
2.指导朗读课文②③句。指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3.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还表达了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云雾,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此时的心境。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听伯牙谱写的《高山流水》,读出他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师生对读1—4句。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叙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练读课文最后一句。
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读出最后一句的感情)指导朗读。
5.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吟诵了一首诗,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寸瑶琴为君死!
6.齐诵。
四、背诵
伯牙为了纪念自己的知音,绝弃了一生钟爱的瑶琴。这就是——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世代传诵。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1.练背;2.抽查;3.齐诵。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 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课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5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 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中国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7、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你是否需要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紧接着,当伯牙心中所想变为澎湃的江河时,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心中所想为何,钟子期总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内容。伯牙因此认为,钟子期是他唯一的知音。然而,不幸的是,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他觉得世上再无一人能理解他的...
文言文朗读之还原人物语气朗读
伯牙绝弦一、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7至138 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句子意思,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以朗读代替讲解的方法,进入情境感悟文章思想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意思
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钟子期教材内容
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第25课《伯牙绝弦》讲述了中国古代一段深厚的友谊与音乐的故事。故事主角俞伯牙,以其高超的琴艺闻名,他的知音钟子期则以独特的感知力著称。伯牙弹奏时,琴音流淌如高山之巅,钟子期能领悟其意,赞叹道:“琴声仿佛巍峨的泰山,令人震撼!”当伯牙的琴音流淌如江河...
伯牙善鼓琴是初中几年级的人教版
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伯牙绝弦》的文章,讲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伯牙鼓琴时,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志向,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流水,钟子期都能给出恰当的赞美。伯牙深感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间再无能理解他琴声的人,于是将琴摔碎,终身...
六年级上册需要背诵的课文有哪些
六年级上册需要背诵的课文有第1课《山中访友》全文、第5课《詹天佑》全文、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全文、第17课《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第25课《伯牙绝弦》全文、第26课《月光曲》第9自然段等。1、《山中访友》是一首古风音乐作品,以描绘在山中寻找知音的情景为主题。这首曲子通过悠扬的旋律...
《伯牙绝弦》表达了什么感情?
《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出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均有采用,原文如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六年级上册语文言文
(人教版第25课《伯牙绝弦》)。 3.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书中的诗词,文言文 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年级下册《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村居》清·高鼎草...
伯牙子期是几年级的课文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文。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白话文《伯牙绝弦》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出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