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迷墙》影评 有哪些好看的负能量电影
能给我个吗?
我上学期的影视选修课的文章 只要你不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
就拿去用8
the wall 迷墙
是每个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电影欣赏的必修课。
全片没有台词 全都以同名专辑的音乐串联。
--------------------------------------------------------------------
Pink Floyd ——the wall
不能承受千万个生命之轻,不能承受一个人的孤独之重。
谜墙——现在只能对它说一点点。始终没有认认真真的看过一遍,所以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做很多评价。
这张电影音乐专辑其实是平克•弗洛伊德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用自身心路历程编成的音乐是最真实的。
当老虎冲破牢笼。很遗憾平克•弗洛伊德没有把这首悲伤的歌收入到《迷墙》专辑中,但很庆幸的是他们将其收进了电影之中。谜墙的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有关主人公的父亲以及二战的事情。英国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个桥头堡,“the tigers” 指的是在Anzio的德国坦克,而歌中最后一句“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平克父亲的队伍。与之对应的是有黑色巨鹰作为开头的动画。战争瞬间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席卷整个大地。当和平再次到来的时候,千千万万个生命早已经沉睡在白色十字架上面。画面的最后十字架上溜出来的血液蜿蜒地滑进下水道里面。
当平克的母亲在祷告的时候,年幼的他却在玩飞机轰炸的游戏。如同流进下水道的鲜血一样,战争的伤痛不时地被忘记。
薄冰。这首歌以一段孩子的哭声开头。在电影中,他父亲的手在一个浅沟里滑向一部电话机,似乎想求救,紧接着又有许多战争的画面。如歌中所说:童年的纯真在所谓的“现代生活”(如战争)中很快消失殆尽。当那个平静的恳求希望与梦想的声音结束时,生硬刺耳的代表残酷现实的声音想起,它将生命比作薄冰,并警告说如果平克继续生存下去,那就是在现代生活的薄冰之上滑行。
战壕里的一具具尸体,前往生灵灰飞烟灭。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记忆和伤疤却保留了下来,在《战火已熄灭但痛苦长存》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蓝色的象征。“蓝天”象征清白与单纯,而《再见蓝天》其实就是平克在对纯真说再见,同时也表示这个世界本身在遭战争洗劫之后已变得不再纯真……
人类的心灵就像豪猪,彼此靠得太近就会互相伤害。
教育和家庭里面走出来的人都带着面具。面具和墙的作用是一样的。隔离外界实质上是逃避现实的做法。每一个人都是墙上的砖块。暗喻成人世界中隐藏的孤独。
歌曲《墙上的另一块砖》是专辑中第一首介绍专辑《迷墙》概念的歌。“墙”指的是人精神上的墙,也是阻隔人与人的墙。所有的人都渴望能与他人交往、被他人理解,但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心筑一道保护墙,以免他人靠得过近使自己受伤。
《妈妈》这是一首小平克与他母亲对话的歌。在平克母亲的词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过分呵护她的孩子,然而对她而言这有充分的理由:她由于战争失去了丈夫,所以不希望她的孩子受到任何的伤害。不知不觉中,平克的母亲将所有她对战争的恐惧加到孩子身上,然后再拼命保护他不受伤害。她答应帮他筑墙其实是在帮他逃避现实。其实她本身就是平克墙上的一块砖。
《我的一个转变》一开始旋律非常简单柔和。平克问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们的爱情正在消逝,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冷漠。平克发现,现实的社会中要长久的去爱一个人有多么的困难,因为人人都怕自己受到伤害。平克提到了他的孤独感,以及社会所给予他的压力。似乎他陷于这种状态已很久了,但他身边的女孩还是一点都无法理解他。平克在看的老战争影片名叫《The Dambusters》,是发明新型炸弹的科学家Barnes Wallis的自传式电影。片中那些新式炸弹在德国遍地开花,所有的工厂都被洪水淹没,所有的墙都被炸毁。因此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平克想要一些炸弹来炸毁人们心灵上的墙。尽管平克与妻子的感情并不好,但当发现妻子有了外遇时,他依然变得闷闷不乐。在这首歌中,平克问他的妻子他们该干些什么。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我怎样才能完成筑墙?”表明平克的墙已经快要筑完了。一旦完成筑墙,平克将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剩余的空间》即是指墙上需要平克去填补的几个小洞。
《现在请别离开我》是平克对他那不忠得妻子说得一番话。他尽力帮她回忆两人过去快乐的时光,尽管他妻子在朋友们面前污辱他或在周末打他也许只是精神失常的Pink的臆想。平克最后问的那一句“你为什么要逃跑?”并非真的指妻子要从家中逃跑,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逃跑”,即他的妻子已另有爱人。两人的分手正是平克不断往自己的墙上添砖所造成的。
建筑一堵墙,分开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崩溃。不能承受孤独之重,尤其是人群中的孤独感。平克拒绝这个世界,表示了他不愿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帮助,因为他认清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在这首歌中所提到的“砖”已采用了复数的形式。这暗示着平克的精神之墙已经筑完,所有的砖各就各位。在电影中,平克的生活与狂欢、闹事纠结在一起。生命与无序的狂欢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无法用自己的双手来操控它。
不断的在潜意识里逃避,拼命的建筑自己的墙,隐藏到自己建筑的世界里。
当平克的墙完成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平克正在找寻它那巨大的精神迷墙上的裂缝。
-----------------------------------------------------------------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用低劣的左眸看《迷墙》——「上」
很久之前,就想给《迷墙》码篇像样点的文字,可是到头来自己的文字与《迷墙》的精神实在相差千里,诠释不出平克•弗洛依德真实的感情写照来,迷惘了许久,无奈了许久。可是石头压在心头,总是觉得难受,今晚就用肤浅的文字来略微叙述一下那个被世俗所抛弃了的“平克”。
电影在82年公映,罗南也在那年诞生;音乐会在90年演出,柏林墙也在那年轰然倒塌。前者算是巧合,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后者就有政治与商业元素夹杂其中了。82年的电影——《迷墙》由勇敢的尖锐派导演艾伦•帕克奉献,色彩掌握尺度超出了原有的浓度,把平克•弗洛依德的音乐变成一头公牛,气势汹汹地冲向人类的心灵最深处。为何说他勇敢,因为他涉及了战争,这是第一点,也是平克•弗洛依德最先的呐喊之一。
战争——导火索
没有战争的时候,人类渴望去战斗,而当战争真的爆发之时,却产生了恐惧,希望战争早点终结,可是战争很难结束,直到有一方溃败为止。这时间有8年,有4年,也有100年。Pink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直接导致了Pink的童年缺乏父亲的温暖,不善言语,没有伙伴。而母亲的溺爱更使Pink缺乏了男子汉的气概,导致他在将来的感情生活上受到挫折,这是后话。
艾伦•帕克在拍摄战争场景上,用足了精力,爆炸场面、流血场面拍得荡气回肠,尤其是在海滩上拉起尸体的镜头具有感召力,容易使人入戏,控诉战争的残酷性。战争可以带来和平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而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Pink来说,战争是一个导火索,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孤单无助的空间里。
教育——Fuck应试
“填鸭式”教育是影评人最喜欢写的内容之一,当然这也是电影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艾伦•帕克太聪明了,当子弹在铁轨炸裂的瞬间,让Pink看到了一张张戴着面具的人脸,电影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学生时代。这个时代的学生没有思想,学着无病呻吟的文学,做着一尘不变的数学题,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学生都是一堆臭烘烘的猪肉,等长胖了跳进绞肉机,压成一条条形状相同的香肠,明码出售。Pink在这时,显示出了他的反抗精神,在老师的威严下,写诗,被老师惩罚后,依然发着暴动的美梦。Pink的思想开始转变,变得对老师不满起来,而老师就是罪恶的傀儡,因而说,Pink变得讨厌罪恶了。可是罪恶的威力太过强劲,Pink改变不了,只能逆来顺受,可是心中的怒火已经开始燃起。
爱情——最伤人
ink开始恋爱,爱上一个美丽的女人。可是女人是一朵食人草,吸干了Pink最后一滴血,远去,投进了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关于这点,前文已有铺垫,是Pink童年过于依赖母亲的缘由,而使自己不能把握爱情,当爱情失去之后,又不能缓过神来,一蹶不振。影像中的田鼠也是一个暗示,Pink爱那只田鼠,把生病的田鼠安躺在柔软的稻草上,还脱下自己的毛衣,给田鼠取暖。可第二天,田鼠还是死了,就跟他的女友感情一样,丢进水沟永不挽回。爱情的确伤人,Pink砸掉了电话,酒杯,吉他,电视,门窗,花瓶……
经纪人——火上加油
感情的挫折使Pink愈加地对这个世界感到渺茫,仇恨,他开始Rock,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其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是Pink的音乐灵感来自于褐色大麻,整天萎靡不振,自甘堕落。一次在家中昏迷不醒,却被吸血鬼似的经纪人用强心剂唤醒,拉去做演出。Pink的身体溃烂了,长出许许多多的虫子,腐蚀了皮肤,浸透了骨髓,感染了血液。他彻底地蜕皮了,在他拉掉头上的粘稠物之后。
影像中的经纪人,极端地自私自利,用他人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食欲和美欲,而且不顾他们的感受,这就是在对资本家无情的控诉,控诉他们为了得到私欲,耗尽了工人的生命。
纳粹——希特勒的榔头
榔头代表革命,因为榔头可以敲掉一切旧事物。Pink就是那么做的,他用疑惑人心的歌喉整编了一个部队,部队的任务就是做坏事和与警察抗争,其实就是想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电影在这里达到了最高潮,Pink发疯了,变得歇斯底里,剃掉了眉毛,凶巴巴地。
由于艾伦•帕克前面的铺垫做得好,因而在这个内容上没有跃进的感觉,自然得当。Pink为了报复社会,也采用了教条式的方法来命令成员,把他们推进绞肉机压成一堆臭烘烘的香肠。他是希特勒的化身,罪恶之鹰。
审判——Stop溃败
身疲力竭的Pink完全被世俗干化,眼睛里竟透不出一丝光芒来,心已死,凄惨冰凉。人的一生难道就这样结束了?不,平克•弗洛依德不想绝望收场,艾伦•帕克也不想用Pink来作为悲剧的主角。因而他们合伙设计了审判这一环节,大法官决定砸掉Pink心中的重重迷墙,来使他获得新生。最后石墙全然倒塌,Pink也解开了心中的枷锁,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可偏偏在迷墙倒塌之后,又有一群小孩去搬运石块,去构筑自己的迷墙,看来迷墙永远都不会消失,它是一个传递工具,悲哀又将继续。
电影色彩浓重,其中的漫画极具张力,对情节的推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每一个物体都代表了一种人或者一种思想,对于影迷来说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更是电影的亮点,甚至可以说本片最大的特色。说起复杂的剪辑手法来,定会对《刺杀肯尼迪》、《老男孩》这类电影大呼过瘾,可艾伦•帕克《迷墙》愈加意识流,他用其敏捷的思索打造出一个扑朔迷离的错位交织,例如让童年的Pink与成年的Pink相见,让童年的Pink看到死去的父亲等等。这都是考验导演技巧的,要是稍有闪失,会使电影变得结构絮乱。当然这也是考验影迷的素质的,如果没有其他类似结构的电影做过铺垫,是很难把其中的情节串连起来的,看来我很笨,直到3天前看第三遍时,才把情节全然串接在一起。
《迷墙》太过伟大,通过一些小标题的叙述,也能够看出电影所包含的政治力量和情感剧变,这些是平克•弗洛依德所要控诉的,艾伦•帕克也挺勇敢的,竟然把这些敏感的话题通过影像的模式呈现在电影院的荧幕上。
用低劣的左眸看《迷墙》——「下」
墙的垒筑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件事一件事的量变才能够发生隔离的质变。现在墙封闭了,没有空气的流通,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似精神病院里的小空间般,毫无生气。为何会这样的残酷,为何会那么的无奈,除却前文所说的几点外在因素,其实最大的因素还是在于Pink本人的思想意志,这便就是哲学上“主次矛盾”的问题。
人一生下来,是个无知觉的物质(无思想),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个刺激是直接,也是剧烈的。可当人的思想开始成熟的时候,外界的反应就不那么激烈了,因为主观意识增强了,社会观念也增加了。如果一个小孩童年时代遭遇困惑,长大之后完全可以用健全的心来审视自己的未来。Pink做不到,所以他失败了,虽然口口声声说是受外界的干扰造成的,其实最大的敌人还是他自己。外界的事件是一块块的石头,而把石头垒筑成墙的却是他自己的双手。他不愿面对现实,不愿面对理想,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而我觉得《迷墙》并不是一个有积极主题的电影,这倒也符合平克•弗洛依德迷幻摇滚的风格。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的”,要成功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错误指引,那么理想就会愈跑愈远,直至消失无影踪。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来却异常地艰难,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一辈子,谁又能只有一个理想!因而失败的人屡见不鲜,他们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都只是Pink手下的纳粹近卫军而已。世界在哭泣,世界在悲哀,人类又把石头高高垒起,把自己隔离在孤单的二维空间里。
太过悲哀的事情由自己的因素造成,想想也的确可怕。侵略战争,侵略者几乎个个咬牙咧齿,恨不得一周就攻下一个国度,他们都发疯了,变得痴癫,毫无人性。商品经济,商人们几乎个个剥丝抽血,恨不得一天就狂赚一个亿的钱,他们都发疯了,变得痴癫,毫无人性。没有人性何来实现自己正确的理想?在错误的思想观念上,人类失去了闪亮,也失去了诚信,久而久之,迷墙就形成了,迷墙的定义就是:只为自己而活,活得疲惫,活得无奈。
艾伦•帕克是个敏锐的人,他发现了这点,因而在表现男主角的生活方面,做足了悲哀的成分,他砸碎一切的东西,甚至自残流血,恐怖不言而喻。外表上看来是Pink在疯癫,其实是平克•弗洛伊德在骂自己的无能,与外界的干扰并无太大的关系。在自骂的过程中,Pink没有找回灵魂深处的理想,反而把怒火泼洒在了女友、经纪人、母亲的身上,愤怒地没有道理,离失败越来越近。电影在此刻达到了高潮,Pink化为纳粹头子,耀武扬威。他变了,完全地变了,变成反社会了,从此垃圾又多了一个。
前面所说的都是失败成因都是由自身的矛盾累计而成的,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的事情自己体会,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成熟的思维,是难以把理想实现的,看来我们需要加把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清状况,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成功人士,细细想来其实这也并不困难。
222222222222222222
电影《迷墙》是我看过的最有震撼力的影片之一,不仅仅是因为片子中弥漫着的反战和浓厚的性意识,而是因为它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想法的态度,虽然它有着堆彻象征符号的毛病。
在这样的一部影片中,它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内容?墙是什么意思?等等,等等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在我看来,它想说的有这些:
1、反战
战争本质上是一种全人类的自虐行为,我们在观看片子中见到平克用剃须刀剐去自己的乳头和眉毛而鲜血淋漓的时候,心中可曾有过恐惧的感觉?但是我们在观看战争片时,在那些颂扬着伟大的战争的片子时,是否有过那样的感觉呢?不,我随着情节的推动为我国战士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为把万恶的小日本打败而兴奋不已。这时候,谁会想到所谓的战争只是人类的动物本能所驱动着的无聊的杀戮呢?
和平主义者否定战争,有许多是由于战争带来的痛苦,他们有的并不否定战争本身。而我们在电影《迷墙》中看到了战争中最可鄙的一面,就是受伤的战士,丑陋的尸体,积水的战壕,肮脏的不堪入目的一切。这就足以嘲笑那些颂扬“正义”战争的人们,看那,你们所称赞的战争就是堆积在如山的尸体上的,就是在溃烂的伤口上的,就是在残肢段臂上的,就是在正义的旗号下为你们送死的年轻的男人上的!
片子的主人公在一生中的转变是耐人寻味的,从救助一只就死的土拨鼠到领导狂热的青年肆意破坏,从他的妈妈看到土拨鼠时厌恶的惊叫到台下人群的热烈的呼喊,平克完成了转化。他从热爱着每一个生命的孤独的孩童变成了战争行为的模仿者,这一转变极其偶然,但并不突兀,从平克在一面大衣镜前试穿他死去的爸爸的军装开始,他就开始了这一过程。
影片反战着重体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孤寂,对小孩子的恶劣影响,当我看到小平克在找自己的父亲时,(他其实当时已经知道他已经没有父亲了)他拉一拉退役军人的衣服,那人看一看他,转而抱起自己的孩子,我不禁一阵心酸。影片打动人的地方也就在于这样的细节。
2、儿童对性的觉醒和认识,以及成年后对待性的态度
平克偷窥对面楼里的女人,可以看作儿童性意识的觉醒。待到他要爬上母亲的床上被她赶走的时候,可以看做他的恋母情节,而他把谁在母亲旁边的男人想象成一具骷髅,可以认为是他对夺走自己 母亲的人的诅咒。
自从弗洛依德的心理学问世以来,世人对它的非议就没有断过,人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动物般的本性呀。
在这部影片中,弗洛依德的影子弥漫看来,成了影片的一大看点,因为从来就没有人这样大胆地展现性,展现性的形式和本质。
在影片中有一断动画,就是一朵盛开的花和一朵花骨朵,他们在搏斗,最终花骨朵插入了另一 支花。谁都知道这是对性行为的隐寓,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搏斗呢?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陌生感无时不在,人与人有着陌生化的趋势,在也表现在性方面。当我们没有了亲近的人的时候,当我们每天在接触着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的时候,当我们刚刚与一人建立了稍微亲密的关系而他又要远离的时候,与我们最亲近的人的性的接触似乎成了唯一的依靠和可以信任的东西。这样,在现代社会中,性被无限地拔高,成了人类的主要的权利甚至成了存在的意义。
在影片中,平克失去了他最初的女朋友,他就终日无所事事,甚至于自虐,甚至于沉没在水中,而手上情愿流着鲜血,直到浴池被染红。性的意义被他无限到扩大。
影片中的大胆也是有目共睹的,暴露的性交场面比比皆是,这不无体现了无限地扩大性的意义的这样的主题。
3、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孤独感
平克从小失去了父亲,在作为儿童的时间里。妈妈的溺爱并不能让他满足,他还是很孤独。这孤独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
工业化的今天,每个人失去了他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社会的工件,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沮丧的感觉,进而觉得自己的孤独。今天,我们用互联网沟通,用电话沟通,用所有的现代化的工具进行沟通,但是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了,仿佛我们离了工具就不能够存在,能够证明自我存在的已经不是时间了,是现代化的工具!人之不成其为人,而已经被物化了!
在现代社会,人感到孤独,于是他们寄希望于未来,然而未来是不可靠的,它只是一种可能性,人作出这一种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人似乎是自由的,但是他们必须作出选择,那怕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就使得人被迫进行选择,选择即意味着他的不自由,这样看来人又是被禁锢着的自由意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的人无法措其手足,于是茫然,于是孤独。孤独的本原竟然在于人的自由性!
4、法西斯主义的魅力
平克在最后走向了法西斯,在脱胎换骨的吼声和扒去绅士已经腐朽的皮肤的时候,成了“革命”中法西斯的头目,他们四处大砸,搞破坏。成了恶魔一般的人物。这时候,“革命”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成了他们摆脱束缚的灵丹妙药。这时候的头目就是平克,这个曾经的腼腆的儿童,曾经的为爱伤神的少年,曾经的被老师打骂的委屈的人,曾经的鼓舞人心的摇滚歌手。
群羊失去了牧者,平克就是他们的领头羊。
法西斯主义的魅力,就在于让别人为自己作出选择。
5、“墙”的政治意义
在影片中,墙可能是指柏林墙,当然它也可能仅仅是个比喻。
现代社会中,人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依然在困绕着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仍将生活在“墙”内。
现代政治似乎是自由的,似乎是允许所有的人参与的,但是这又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多数人的暴政问题。而且我们的选票真的能够代表自己吗,自己的投票真的是理性的吗,自己的参与真的是有意义的吗?没有人能够回答。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这需要我们继续寻找。
总的看来,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无数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问题是得到解答的,它只是把它们表达出来。
影片的好处在于这无数的拷问,但是终究没有给我们出路,这也是我在思考着的。
其实,这部片子是一部音乐电影,我既不懂音乐,又不通英文,与影片的内涵不知相去多远,尽力罢了。
寥寥数语,不能尽言,仅此而已。
“迷墙不是一个令人愉快、舒适的电影,不仅是因为它过分单纯以及镜语上的平庸,它还是残忍和暴力的,以及噪杂的场面,愤世疾俗的情绪。但是该片瞬间的刺激享受和以及最后的冲击力,如果你坚持看完了.我推荐它是因为该片是有力量的,以我看来《迷墙》是另类和具又代表性的电影之一,他把摇滚乐推向了顶峰。”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举例比较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差异……最好能够详细点=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各地的美术学院中,都有《迷墙》的影迷。《迷墙》成了后现代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后现代无经典”谬论的不攻自破。美术爱好者谈论它,喜欢它,好像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个观念艺术的展品。这部集摇滚音乐、现代美术和各种形态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对后现代影像充满...
爱情是狗娘讲的是什么
问题四:《爱情是狗娘》 没看过书。电影倒是看过多线叙事的电影结构,几个故事都和狗有关。本片导演比较擅长这种结构,之后拍了21克和巴别塔,影响很大。本片也挺好看的。 问题五:《通天塔》、《爱情是狗娘》、《21克》为什么被称为隔阂三部曲?最好有权威影评。 【隔阂三部曲】 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伊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