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北魏自开国到灭亡经历了多少年?有哪...

作者&投稿:隐强 2024-07-0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孝文(北魏孝文皇帝)一般指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北魏孝文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治:

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

2、经济:

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

3、文化:

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时方才废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为以下内容:
迁都
汉化的第一步就是迁都洛城,《魏书‧任城王云传》记载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是个好地方,且在经济及战略上来讲,又可以通凿运河,《魏书‧李冲传》中孝文帝言:“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开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
习惯与文化
首先改变衣着与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接下来,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随着语言改变,姓氏也随之改变。
政治方面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人财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重新整理户口,方便税收。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孝文帝只讲氏族,不讲伦理,因为鲜卑族自古以游牧、战斗为主概,并不讲究文化,要提高文化水平须等到懂得儒学、道家等哲学,而氏族则只需以官爵的高下为标准,如《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如此可知,北魏后期只论门第高低,正是鲜卑贵族尚无高深文化而发展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鲜卑贵族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能与华北汉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世家一致。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胡语、胡服还存在,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变俗的过程。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习汉制、移风移俗、迁都长安、均田制


你是否需要了解?

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

初二历史题:北魏孝文帝下诏改革什么?这道题要怎么答?是要答出全部措施...
答:(2)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
答: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如下 主要措施 1、迁都洛阳。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4、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6、采用汉的官制、律令。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1、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2、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3、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颁布俸禄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那些措施?
答: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答: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1)政治上规定官员俸禄,严禁贪污,根据功绩决定升迁。在地方上推行三长制,加强对地方基层的管理。(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维护自耕农的利益;实行新租调制,减轻民众赋役负担。(3)推行汉化政策,具体内容包括改官制、禁胡服、禁说民族语言、改姓氏、鼓励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政治制度: (1)社会生活: (2)思想文化: 2.作用...
答:推行新的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姓...

北魏孝文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答:北魏孝文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1、政治: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2、经济: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3、文化: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
答:1)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2)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3)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4)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5)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6)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7)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8)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