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中与浮城对偶的是什么? 诗歌和诗词的区别

作者&投稿:毅哄 2024-06-30
语文 文学 古诗词体制方面的问题

(1)复沓 就是那种一唱三叹重复出现的诗歌形式,通俗地说,就是《诗经》里边有的诗分为三小节,每小节都有重复的部分,就拿你说的《蒹葭》,每小节开始都是蒹葭XX,蒹葭苍苍,蒹葭采采,......这就是复沓
(2)联章 就是诗歌结构上看起来是排比似的,一环扣一环,就拿《九张机》说,它是先说“一张机”“二张机”然后“三张机”......这样就有个逻辑,有个线条把每一句诗歌联系起来
(3)蝉联 其实就有点儿类似于 顶针, 或者说特殊的顶针——回环,比方说:“一心守道,道无穷 , 穷中有乐,乐在穷中”。道——道,穷——穷,乐——乐
(4)隐括 就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但是其实“隐括”是矫正曲木的工具,作“檃栝”,可参见此网页。http://baike.baidu.com/view/133857.htm
解释的不好,见谅。

中国俗称诗的国度,诗歌的种类繁多。古代早期那些短小精悍,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便是诗歌形成的雏形。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是我国诗歌历史的初步形成。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又创造出一种诗歌体裁一一骚体,这是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到了汉代,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约400年间,文人诗和民歌都有很大发展。文人诗方面,先后涌现出“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二谢”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诗歌表现自我情怀的美学功能。同时,许多诗人在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面作了创新性探索,五言诗走向兴盛,七言诗渐成主流,格律诗已具雏形,从诗歌本体上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诗歌可谓是达到鼎盛时期。其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而先前的一些诗歌体裁,在唐朝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因而我国古代的诗也常用唐诗来概称。再至宋,元,明清,随着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即使这些风格体裁取得如何的辉煌成就,都没有取代诗歌的地位。到近现代,新体诗脱颖而出。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等等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现当代诗歌的主要形式。纵观历史,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供参考。

浮城一词:在古诗词中常以动宾结构出现,即浮作动词、城为名词。

以下黑体即相对偶之词。

例1:麝壁灯回偏照昼,雀航波涨欲浮城

例2:晚云蒸雨泻惊湍,积水浮城五月寒





你是否需要了解?

在古诗中与浮城对偶的是什么?
答:浮城一词:在古诗词中常以动宾结构出现,即浮作动词、城为名词。以下黑体即相对偶之词。例1:麝壁灯回偏照昼,雀航波涨欲浮城。例2:晚云蒸雨泻惊湍,积水浮城五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