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初一到初七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都有哪些

作者&投稿:将乳 2024-07-02
春节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什么习俗,或者在这天人们要做什么?

初一民间习俗:
年初一 开春吉祥
民俗习惯:放爆竹 拜年 压岁钱
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注意事项:
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严禁洒扫与倒垃圾, 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 若真要动扫帚, 记得由外往内扫!
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不能睡午觉,男人在这一天睡午觉,他的田畦就会崩坍;女人在这一天午睡,炉灶会塌陷。这亦是取古意,劝人不要懒散。
忌洗衣,因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这二日不宜洗衣。
不可以躺在床上说恭喜,传说会导致长年卧床!
不能打人、骂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头。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楣一整年!
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出嫁的女儿初一不能回娘家,据说会让娘家破败。



初二民间习俗:
年初二 回门是喜
民俗习惯:出嫁女儿回娘家
出嫁女儿带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早期还需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并准备红包分送给小辈。



初三民间习俗:
年初三 老鼠娶亲
民俗习惯:老鼠娶亲人早睡
可安睡迟起,因为自除夕到初二都劳累,这日可以好好调息啰!
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
根据传说,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初四民间习俗:
年初四 恭迎灶神
民俗习惯:迎灶神 送火神
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初五民间习俗:
年初五 拜财神 发利市
民俗习惯:拜财神
称作“破五”,因为之前的禁忌过了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谓“初五隔开”。
这天垃圾变成了“穷气”,因此要清扫家里,将垃圾送出去,俗称“送穷出门”。
“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初六民间习俗:
年初六“送穷”
民俗习惯:送穷出门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初七民间习俗:
年初七 安顿身心
民俗习惯:休养生息
“人日”,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到初七自然有不少的习俗和讲究。初一不扫地,扫走好运气;初二午饭在娘家,晚饭在婆家;初三曾是“赤狗日”,如今已经可走亲访友;初四祭财神,迎灶王爷;初五“破五”赶穷,放鞭炮吃饺子;初六“六六大顺”,商家开门做生意;初七“人日”,尊重每一个人。

所有中国人从小都知道,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初一到初七,要遵守的习俗和做事的讲究更是必不可少。

初一时,家里是不能扫地的,所以通常家里的长辈都会让我们在大年三十以前就搞好家里的卫生。因为传说初一在家里扫地,会扫走家里这一年的好运气。到了初二,就是女儿女婿回门的日子了,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是常回家看看才是孝顺。初三曾是古人口中的“赤狗日”,有民间传说在这一天出门会与别人发生口角,所以不宜出门,但是现在好像已经没太有人提起了。

初四是祭财神,迎灶王爷的日子,所以在以前,初四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出门,都会在家里吃饭,迎接灶王爷。初五则是要“赶穷”,很多家庭会选择在天刚亮的时候在门口放鞭炮,把家里的穷气赶跑。初六,顾名思义就是“六六大顺”的日子了,许多商家就会在这一天开门,所以经常在初六清晨就会听见许多商家在门口放鞭炮,普通的家庭也会把家里的垃圾全部扔出去。初七则是“人日”,在古代,这一天不会处决犯人,长辈也不会骂小孩。

是不是没想到初一到初七还有这么多讲究?虽然现在很多习俗都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还是有了解的必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守岁末的最后一夜,并迎接新春的到来。几千年来,人们将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那么,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

民间流传农历新年习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大年初一

放爆竹。年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即“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放爆竹在古代是为了辟邪驱兽。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赵师侠在词《鹧鸪天·丁已除夕》里也写道,“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里则为我们详细描绘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放爆竹的过程,表达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祝福: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迎喜神。上午日出后是迎喜神的时间,至于其降临方向和时辰,则由历书指定。人们往喜神降临方向出游。有的骑着牲口,有的步行,走到很远后放爆竹,焚香后返回。迎了喜神后,不管任何时候出门都吉利,不用再择良辰吉日。

拜年。春节期间,前往新朋好友家或者邻居那里祝贺新春,俗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非常盛行。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朝官往来,无论认识与否都要互拜,民众则各拜亲友。清朝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当然有些不用亲自去的,可用名帖投贺。据清朝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曰“名刺”;之后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曰“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则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占岁。古代人们通过岁星(即木星)的运行以推算制历。《吕氏春秋·勿躬》:“羲和 作占日,尚仪 作占月,后益作占岁。”之后,民间逐渐演变为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史记·天官书》:“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 魏鲜。”宋王安石《寄杨德逢》:“占岁以知子,将勤而后食。”

贴画鸡。古代人们于春节时,在门窗上画鸡用以驱鬼怪邪气。据晋朝《玄中记》载:当太是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树上时,度朔山上的天鸡就啼鸣了,于是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后来人们就用剪纸鸡象征着天鸡。

大年初二

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平常人家,均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祈望今年财源广进。不过,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刘海(或者范蠡),赐福镇宅的武财神为钟馗,当然武财神也少不了关羽。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簿,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守护神,同时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姑爷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还必须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且在娘家吃午饭。

大年初三

烧门神纸。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一般将门神像贴在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起,不管天子还是庶民,都崇拜门神。而正月初三这天,则要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表示年已过完,要营生了。

饿鬼日。据说这天还有忌探亲访友的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淡化了这个习俗。

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古代的人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可以放假五日。之后,民间之间演化为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的小朝节。

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据说这一天是各路神仙由天界降临人间的日子,因此要“送神早,接神迟”。送神要早,而接神则在下午也行。准备好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焚香点烛烧金衣即可。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

送穷神。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据说这天天亮前是众神灵归天之时。这时要送穷神,家家户户要从炕角或屋角扫些垃圾尘土倾倒于门外街口,并焚香纸,燃放鞭炮,送走秽气。穷神是姜子牙妻子封号,号“五穷媳妇”,即寿、康、富、德、善终五穷,她嫌贫势利,被姜子牙贬封“穷神”。

开市。古代大小店铺从年初一关门到初五开市,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是财神生日,在这一天开市就可以招财进宝。

抢路头。在吴地,信奉路头财神。据说这天是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而人们又认为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尤其灵验,因此称之为“抢路头”。

过了这天,春节时所有禁忌开始解除,之后人们开始忙于生计,过年的气氛开始散去,即“五日年下”。

大年初六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实际上就是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之意。

此外,这一天还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要放鞭炮,象征今年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大年初七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如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中国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里面的芹菜和葱暗喻聪明,蒜暗喻精于算计,芥菜暗喻令人长寿等。

吃素面线:在中国台湾,这一天要吃素面线,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因此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之意。

补天穿:传说人日多阴,犹如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即补天。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和规矩的国家,在每个重要的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和忌讳。这些民间传统或多或少代表着古时候人们对于吉祥和平的向往。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正月里的每一天都有它的讲究。

不过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所讲究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在我的家乡福建地区,老人家从小就教我们初一到初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初一:早餐一碗太平面

福州线面是福建特产,在福州和周边县市,不论你大年三十晚上吃的是什么,初一早晨一定要煮一碗太平面吃。而且面里一定要有一个鸭蛋,汤最好是用鸭肉熬出来的,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福州人管鸭蛋叫鸭卵,发音和“压浪”相同,在过去沿海的渔民都希望来年出海能够风平浪静,所以吃一个鸭蛋那真是福气满满。

初二:白额春联不拜年

在福建很多地方初二是不能拜年的,尤其是莆田地区,因为当地人认为初二拜年会给主人家带来霉运,所以初二这一天大多数都出去游玩,不呆在家里,避免有人上门。留在家里的,也不会互相串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

原来在明朝时候,倭寇屡次侵犯福建,当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还在浙江,受朝廷调任星夜回到福建剿除倭寇,这才平定了倭患。逃亡的百姓这才敢回到家里,只是家园早已残破不堪,亲人多数已经遇害,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二,也被称为“探亡日”。在春节的喜庆气氛里,当地人们会在红联上头10厘米左右的地方覆一截白联,借以在春节里表达哀思。

初三:千家祭神送穷鬼

送穷鬼的习俗多在三明地区,当地人在初一,初二的时候不倒垃圾,在初三傍晚将垃圾和家里的破烂统统倒掉或者烧光,称为送穷。古时候的人还会将垃圾带到很远的河边扔掉,回来的时候捡几颗鹅卵石带回来,叫做“捡元宝”。

初四:迎接灶王做大岁

和莆田相反,福州地区初二有回娘家的习俗,而初四却呆在家里。因为初四被称为“神落地”,灶王爷从天庭汇报回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守在家中,迎接灶王回民间。而仙游莆田地区初二不出门,初四才是过年的重头戏,大家重新围炉一起过大年,热闹程度比三十的晚上还精彩,这大概也是全国唯一在初四重新过年的地方了。

初五:破五开市迎财神

“破五”的意思是在春节期间民间有很多禁忌,例如不能打碎东西、不能做针线活、不能打骂孩子、不能讨钱逼债等等,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就可以解除,因此这一天被称为“破五”,也代表这一天过后就和节前一样了。

迎财神是商铺的惯例,从正月初一开始,大小商铺都要歇业,直到正月初五财神到来的时候重新开业。所以这一天别忘了向亲朋好友们贺一声:“恭喜发财!财源广进!”

初六:马到成功拜紫姑

农历正月初六又被称为“马日”,这是因为在中国民间传说里,女娲创造生灵时是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而第六日正是马出现的日子。人们为了讨吉利,在这一天下田备春耕,取新的一年马到成功之意。

马日也叫挹肥。在很多地方,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打扫,而初六这一天,“紫姑神”(又叫厕神)会来检查卫生,因此在初六这一天人们要进行大扫除,把厕所清理干净。

初七:七人七元七宝羹

初七这一天也叫七元节,或称为人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在闽西客家地区,客家人用炸果、炸豆腐等七种佐料煮成“七宝羹”,客家人认为吃了“七宝羹”,这一年都会无病无灾。

福州地区的“七宝羹”又有所不同,通常是用桂圆干、红枣等七种干果熬成甜汤,但寓意都一样,都是代表了古代人民求保平安,祈福纳吉的淳朴愿望。

当然,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也有不尽相同的习俗,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很多传统习俗都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只希望我们不要排斥这些祖祖辈辈们遗留下来的民族风俗,让这些我们小时候津津乐道的民间文化还能够一代一代继续传扬下去。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举行很多活动来庆祝春节。

我国的春节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是正月的初一到初一就包含了很多的习俗。

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正月初一到初七的习俗和讲究:

初一:

按照农历时间来算,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

放爆竹—在我们老家,这一天的0点,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家的楼下放爆竹,蕴意新的一年开门大吉,红红火火。

拜年—根据官方解释,拜年这个习俗最早源自于明朝的京都,从那时候开始大年初一就要拜年。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都会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一起互相祝福、喜迎新春。

压岁钱—这可是每年春节我最喜欢的习俗。过年给压岁钱是我国过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长辈们会将压岁钱包好放在红包里拿给小辈,这份压岁钱包含着新一年长辈对小辈的爱和祝福。

切忌:

1. 初一这天不能够扫地、丢垃圾,因为老一辈的常说这样做会将自己一年的好运都丢掉。

2. 不能打碎东西,打碎后也要及时说“碎碎平安”。

初二:

回门日—为什么要叫回门日,因为这一天是自己嫁出去的女儿带女婿回家的日子。

所有出嫁的女孩这一天都会和自己的丈夫买上新年礼回娘家看望自己父母,和父母一起吃团圆饭,过春节。

拜财神—初二这天每家每户都要举行拜财神仪式,希望来年能够财源广进。并且中午我们还要吃馄饨,因为混沌神似元宝,一大盘馄饨摆上桌,就如同元宝一般,蕴意来年发大财。

初三:

小年朝—这一天被称做为赤狗日,也叫做“小年朝”,我奶奶给我说过赤狗是不吉利的象征,因为赤狗与「赤口」同音,所以初三这天都是呆在家里,不宜出门。不过就目前来看,这种说法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该走亲戚的还是走亲戚。

初四: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初四这一天是天上神明来到人间的日子。所以初四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水果、酒菜、香烛等接神明和送神明。

初五:

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要赶穷。一到清晨各家各户都会打扫卫生和放爆竹,并且放爆竹和打扫卫生的顺序都是从里到外,蕴意将不吉利的东西赶出来,新的一年平安健康、万事顺利。

初六:

初六,初六,带有一个“六”字。所谓六六大顺,讨一个吉祥头,所以这天我们那里很多商家都会选择开门做生意。

初七:

初七被叫做“人日”,也被称作认得诞生日。这个“人日”的习俗就很多了,我们老家这一天早餐一家人会做在一起吃面,面越长越好,蕴意长寿。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特别是正月初一到初七的讲究和习俗是很多的。每个地方的正月习俗都会有不同,但是大致都还是一样的。

其实这么多的习俗和讲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健康、平安、万事顺利。



初一:

守岁,十二点一过,那必须放炮。现在没了,城市里不让放炮了,真好。以前小时候春晚一开始倒数,我就得捂好耳朵,即使你捂着耳朵,你能听到四面八方仿佛约好了一样,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再配上电视上隐约传来的春晚上的锣鼓喧天,这过年的气氛就算被烘托到了极致。

这鞭炮纸你还不能扫,这叫开门红,大年初一开门,一地红红的鞭炮纸,这一年都是越走越红火,吉利!大吉大利的好彩头。

初一这一天,不能倒垃圾,不然就把福气倒出去了,不能动剪子动刀。大概是这样吧。

初二:

有闺女外嫁的,这一天要回来了,这叫回门,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后面跟着半个儿。这一天的核心内容就是招待姑爷。

北方正月初二做生意的人要祭财神,简陋一点的烧点元宝香烛,喝碗元宝汤(就是馄饨),讲究隆重的要整羊整鸡整鸭整猪整鱼五大供。

初三:

初三不能出门,从小我妈就念叨,初三出门不吉利,不管去哪儿都不成,远门更别想了,所以初三就得在家呆着,吃吃吃喝喝喝看电视,在院子里野跑,放点小摔炮儿,搞点儿恶作剧,一到饭点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初四:

大年初四叫羊日,因为传说女娲娘娘是在这一天造的羊,第七天造的人,第一天造的鸡,三羊开泰就是打这儿来的,你小年时候送的灶王爷,今天他要回来了,也就是接神的日子,灶王爷打天庭回来,要看看你们家人都在啊,过的还不错啊,他没在家这几天,你们没闹什么妖蛾子吧。

所以家家要准备供品迎接灶王爷回来,准备瓜果香烛啥的。

其实初四都是接各路神仙回来的日子,有些地方接财神的,五路神的,因为各地风俗不一样的,可能接的神仙也略有不同吧。

总之就是接神接福接喜接财,祝新的一年要啥有啥,想啥有啥。

初五:

又叫破五,有一种说法是,叫破五, 是因为到了今天,那些个过年的禁忌就都可以不用讲了,什么不能动剪刀啊,垃圾不能往外倒啊,不能动剪子啊,在这一天都可以了。

会有一部分做生意的选择在这一天开门营业,放鞭炮,迎财神,祭财神,祈求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有童谣:

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

初六:

送穷神,所谓的穷神是黄帝的玄孙,为人节俭,喝稀粥穿破衣,别人送给他衣服他也不穿,初六的时候驾临人间,看谁家脏乱,就住进去了。家里住个穷神,这多不吉利啊。

所以初六会进行一些扫土打扫卫生把垃圾全部扔出去,让家里保持整洁干净,这样就不会招来穷神了。

初七:

女娲在这一天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所有人类的生日,也就有了吃面的习俗,过生日自然要来一碗长寿面的,有面线,还有米线,反正取的都是长长久久之意。




你是否需要了解?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是什么?
答: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是:1、初一: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2、初二: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答: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7、大年初七 大年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

春节初一到初七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答:春节,中国的农历新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讲究和活动。正月初一**,传统上不宜扫地,以免扫走家中的好运气。这一天,人们穿上新衣,互致新年祝福,享受团圆饭,开启新的一年。正月初二**,习俗上女儿和女婿会回娘家吃午饭,晚上则需回到婆家。这...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都有哪些
答: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在除夕夜团聚,迎接新年的到来。2. 春节期间,人们会从初一开始拜神、拜人,初三称为穷鬼日,初四人会乞米,初五初六是新年期间最热闹的时候,初七则是寻春去的日子。3. 大年初一有放爆竹的习俗,象征着辟邪驱兽。初二人会拜人,初三则是传统的穷鬼日,...

春节初一到初七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答:是 6 的两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懂得尊重。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答:大年初三的习俗 猪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大年初四的习俗...

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有哪些?
答:大年初一: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

2021春节初一到初七禁忌 2021春节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禁忌
答:每年的正月初五,包饺子,妈妈就嘱咐说,饺子皮捏住了,防小人多嘴。7、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也有许多商店门户选在这天开张营业,大放鞭炮。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8、初七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是什么?
答:7、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

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有哪些?
答:【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