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请结合文中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是怎样一个人?高尚在哪?

作者&投稿:贝贡 2025-05-21
从桃花源记看出 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桃花源记》 我为身边的杂事搅扰得心烦意乱。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于胡思乱想之中无论如何也无法熟睡。忽而我在朦胧中被一阵异香惊醒,睁开眼睛,竟看见床前飘着一朵金黄的菊花,虽在黑暗中,它的鲜艳的色彩也无法被掩饰。那细长的花瓣错落有致的卷曲着,一尘不染的,让人在面对着这“花之隐逸者”时,也顿生心旷神怡之感。我方知那让我惊醒的异香,乃是来源于它了。那香气并不浓烈,宛如悬在空中的一缕丝绦,若隐若现的,使你疑心它本是来自于仙境。我只觉得那花朵连同它的气味已经融入了我的灵魂,我几乎要入定了…… 忽然,它开始慢慢的飘走了,而我也情不自禁的随它而去。我不知它要带我飘向何方,只觉得树木,楼房,校园,街道……那黑暗中的万物连同几点未熄的灯火都渐渐离我远去。慢慢的,它们又都融化了,彼此混杂在一起,如一片黑色的河水,时而缓缓的流淌,时而剧烈的翻腾,突然这一切却又凝固了,就像一张被胡乱泼满了墨汁的画布一样。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连那夜幕也离我而去了。我的眼前是一处幽静的村舍,一圈篱笆围出了宽敞的院落,几间草屋在院子中间伫立着,房前屋后栽植的树木蓊蓊郁郁的,为这院子平添了许多生气。时候大概是初秋,种在篱边的菊花尚未开放,不过几株性急的已经长出了骨朵儿。往远处望去,可以隐约的看见连绵的群山的影子。 我推开柴门,走入院中,这才看见屋前树下的石桌旁坐着一位老人,他端着杯子,正在那儿安详的独饮——我不知道他是在品茶还是酌酒。不意间那熟悉的诗句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出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禁不住小声说了出来:“啊,陶渊明先生!”老人抬起头,看见了我。我有些后悔自己的冒失,心里思忖着如果他问我是谁,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该如何回答。可他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说道:“你好啊,年轻人。”接着便问:“你觉得我住的这地方怎么样 ?” “真是太美了!”我回答,“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住在这儿能让人把一切烦扰都忘得一干二净……” “那只是你现在看到的,”他轻轻摇了摇头,说,“你还记得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借用西方人评论他们的牧歌的话来评价中国的田园诗人的吗?” “记得记得。他说西洋文学里的牧歌老是形容草多么又嫩又软,羊多么既肥且驯,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净土里谈情说爱,于是有人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而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遗漏了一样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者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 “是啊。后人从我的文字中看到的,绝不是我的生活的全部。弃官归隐虽然让我远离了官场的污浊,但因此我也不得不忍受贪官酷吏们的横征暴敛。当那些官差在村子中叫嚣隳突的时候,你跟本没有办法躲避他们。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是自己不必再与此等人同流合污而已。而且,生活中的烦恼还不只这些。我虽不愿作官,可毕竟是个文人,于种田还是外行。如果遇上年景不好,一年的收成都不一定能填饱肚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呵呵,现实可绝非诗里写的那么轻松啊。还有更糟的呢:自从归隐以后,我的家里已经着了三次火,遇到这样的事情,谁还能够平心静气?” “唉,刚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以为来到了您笔下的桃花源呢。”我怃然,“看来世外桃源终于不过是个乌托邦罢了。” “不,你错了,年轻人。我问你:假如没有那些烦恼,你是否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 我没有料到他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沉思良久,才答道:“我倒是愿意,只是我不能。我还要找工作,还要准备考试,还要拿学位……” “哈哈哈……”他笑了起来,“这就是了。其实,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无法逃避世俗的羁勒,除非你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桃花源不是世上的一处地方,而是你心中的一种意境。”我听得一脸茫然,他接着说:“桃花源其实就在你的心里,当纷繁芜杂的世事让你的灵魂无法安宁的时候,你自然会想到它。那里没有争名逐利,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人间世的那许多欲求。那里是一处宁静的港湾,当你的心灵之帆经历过一番惊涛骇浪之后,一定会停泊在那里。只要你在心中为自己保留这样一处桃花源,无论你在生活中遇见什么烦恼,你的灵魂都能找到它的归宿。守住心中的桃花源,你便不会迷失自己。记住:桃花源,就在你的心里……” 心中的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 我躺在自己的床上,没有了村舍,也没有了那菊花。 心中的桃花源啊,我如何才能找到你? 心中的桃花源,你竟比那现实中的桃花源更其缥缈……

1、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这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露出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同时国泰民安是作者的追求,也是他的目标,但以世外桃源这一理想表现出来,表明了作者的壮志未酬

2、一般人多看重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和“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是对此最好的评价。而辛弃疾却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概后世中“猛士型”的文人多注意其刚烈的一面,类似者还有顾炎武和鲁迅。文学作品本因见仁见智之不同而更具价值,见解不必强求统一。钱钟书《谈艺录》有一节论此犹畅,可供参考。

【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公元220) 美 乐 奇
魏(220~265) 桃林 土地 生活幸福 发现奇
晋(265~420) 田池 阡陌 民风淳朴 隔绝久 寻找迷
(对和平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这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露出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同时国泰民安是作者的追求,也是他的目标,但以世外桃源这一理想表现出来,表明了作者的壮志未酬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可以看出他是个不慕荣利,清闲自在的独具特点的诗人

一般人多看重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和“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是对此最好的评价。而辛弃疾却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概后世中“猛士型”的文人多注意其刚烈的一面,类似者还有顾炎武和鲁迅。文学作品本因见仁见智之不同而更具价值,见解不必强求统一。钱钟书《谈艺录》有一节论此犹畅,可供参考。


你是否需要了解?

《桃花源记》的语言简洁而蕴含丰富,请举例说明
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

两篇文章各自虚构了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社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个...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讲述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虚实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是一个完整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指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当时都不...

桃花源记中文中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情节说明了什么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节选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渔人...

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作者: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扩展资料 一、主旨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

初二读桃花源记有感作文怎么写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读桃花源记有感 作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读桃花源记有感作文1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读书笔记——《桃花源记》
关于「桃花源所在地及其原型」之争,当是由陈寅恪先生首开其端,并由此发掘出「历史学」中关于魏晋时期人民流动屯聚的「坞壁」问题。接着后世为之论文者渐多,其中尤以唐长孺先生最为著名。形成关于《桃花源记》的著名「陈唐之争」。(一)陈寅恪与《〈桃花源记〉旁证》 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

《桃花源记》全文及讲解 翻译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就有我分享《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 原文: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小题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内容。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写作背景来分析写作用意即可...

《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
《桃花源记》教案2 教法建议 1.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古文内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读、读熟,达到背诵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内容。具体说,理解课文内容,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线索,理清结构,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语句,想像故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