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怎样正确的认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正确的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教师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其影响今天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则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以强调“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在哲学上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改变传统的师生对立状态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管理上却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偏向,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是不利的。所以,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
做为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必须下功夫弄清楚的问题。有的教师,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一直和学生的关系很紧张。实际上,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情感问题。
教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是求知者,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学生是被培养者、被塑造者。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学生应尊敬教师,教师应爱护学生。教师和学生是尊敬与被尊敬的关系。
你是否需要了解?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和沟通,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教学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4、行为管理和纪律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有效的行为管理和纪律建设。当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时,他们更有可能遵守规则和要求,并积极参与到秩序和纪律的维护中。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定位比较合适呢?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国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权威,而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对权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亲密,有斗争,有联盟,也有互惠。好的老师,应该因人施教,有益于孩子从人格到学识都得到更好的...
如何理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比喻为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外因即教师的教,内因则为学生的学。只有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时,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发生。因此,教师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而自己则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备课阶段。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准备程度。
学生和教师是什么关系?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和客体,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引导着。2.从学生自身特点层面来说,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
简述在艺术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二)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
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考试
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如下:要看学生们与老师们有何心态了。现在的人,越来越早熟,心理面总有许的情窦初放的感觉,而老师们有时也难过情关,难免会犯些糊涂。我不知道你是不是针对现在社会的师生恋而提出这个问题的,但是我觉得,老师他相当与我们的相父,是给我们传授知识的,尽管他们再...
如何看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的内涵
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
你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
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是两种偏向的典型代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师生关系理论的抽象概括,任何情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合适,应予以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1、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