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六祖惠能是文盲吗? 这是我说人是非的一次,你们说我说错了吗?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请...

作者&投稿:独姚 2025-05-15
六祖慧能是文盲吗?

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六祖慧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目识丁的人。认为慧能大师在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后,心有所悟,往黄梅,求法于五祖座下,因为他根深机利,得五祖心法与衣钵。成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之奇葩。慧能大师真的是一个文盲吗?饶宗颐教授的“六祖与新州”和净因法师的“慧能之南禅”的讲座,可以给大家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六祖并不是目不识丁,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
一、 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州哺育着慧能成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就从哺育慧能大师成长的新州谈起。《通典》卷184:“新州郡新州(今新兴县),秦属南海郡,两汉属合浦郡。晋分置新宁郡,宋、齐因之。梁置新州。隋属信安郡,大唐亦为新州,或为新兴郡。领县三:新兴、永顺、索庐。”《通鉴》卷158:梁武帝“大同中征俚有功,为新州助防。”这两则史实充份体现了历代统治者,是非常重视对新州管治,也说明新州在历史上之地位;《陈书》世祖纪:“文帝天嘉四年七年(571)新州刺史庐子雄。”《隋书》杜僧明传:(563)新州刺史华皎进平南将军。”从新州设刺史官,并且新州刺史还可升任为平南将军,可知新州在当时历史时期之知名度和战略之重要性;唐贞观五年(631),倭国使者入贡,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使日,浮海数月方至。小小的一个新州刺史,既然能作为大唐国派往日本的使者,可以看出新州官员之文化素养;还有史料记载隋代之合浦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很发达,与新州地理位置相毗邻,同属信安郡,所以新州之经济也相对发达。以上的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在六祖出生之前,新州已经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它有了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并且文人辈出”。
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大环境是分不开了,如孟母为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家。六祖的启蒙思想时期,都是在新州度过了。慧能耳熏目染新州的文化,不能不说新州之大环境对六祖慧能的影响,应此慧能在这个时期应该接触到很多新州的文化。
二、 幼年的慧能有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赞宁宋高僧传》中:“其先为范阳人,唐武德三年(620)六祖父卢行瑫贬新州司马。”说明慧能父亲被贬以前是在北方,并且官比司马还要大。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门当户对的风俗习惯,慧能的母亲不太可能来自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慧能的母亲当出生于北方大家族,知书识礼应是大户人家最起码的要求。《祖堂集》慧能传:“唐先天二年七月一日,别诸门人,归新州。云:“落叶归根,来时无口……”八月三日迁化,春秋七十六。”这个叶落归根的儒家思想,可以看出慧能大师受母亲教育影响极大。因此,虽然慧能大师三岁丧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家庭教育传统的环境里。
慧能出家前并非一贫如洗,而是有一定产业的。据《释氏稽古略》记载:“唐中宗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还有史料记载,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七月命弟子于新州故宅,建塔一所。如果慧能是家徒四壁,住的是毛草屋,又怎能被赐为寺和建塔呢?这说明了慧能老家有一定的产业,并不是一贫如洗的。在《释氏稽古略》中有生动的描述:“母守节育之。及长,家益贫。祖乃采薪,鬻而供母。”可以看出幼年的慧能,家境原是不错的。只是他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的残酷现实使得家境一天比一天差,这也是意料中事。等到惠能长大成人,家境日益贫寒,慧能不得不以砍柴为生,侍奉老母。这说明了小时候的慧能,是可以接爱良好的母教的。
三、 辉煌的求法和宏法经历
据《宋僧传》记载,咸亨元年,慧能33岁北上求法,母亲已去世,到韶阳遇刘志略结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当比丘尼,法名无尽藏,每天诵读涅槃经,慧能听了为她解说经中大义。34岁那年到乐昌县(今广东省北)西边的石窟跟随智远禅师学禅,又依慧纪禅师,听他讲说《头陀经》。就拿现代之大学生来说吧,他们都觉得理解文言文是很难。如果说慧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理解全是文言文之经文的含义呢?当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各述心偈,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后立刻也和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说慧能是个目不识的人,他怎能写出怎么有韵味和禅意的诗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再说慧能在悟道后,南下避难,潜猎人中十五年,后去广州受戒,听闻了法性寺印宗法师讲《涅磐经》和法达诵《法华经》。慧能住世说法四十年,接引学人的方法除随机点化外,还经常引经据典,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慧能大师为达法说《法华经》,阐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之深意,为智通释《楞伽经》,解答永嘉玄觉禅师学习《维摩经》时的疑惑,为内侍薛简阐述《净名经》真谛。在《坛经》中,引用佛经开示弟子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说慧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够处处引经据典呢?
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和求法经历,我们岂能把六祖看做一个不识字的人呢?不错,在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由于他自谦的美德。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还有更深的含义,就是警示后学不要拘泥和执着于文字,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慧能大师不是真的不识字,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

顶礼六祖禅师! 六祖成长的新州是文化商业发达之地,且年幼家境富裕,六祖从小受良好教育。六祖年轻和无尽藏论涅盘经,后到广东随慧纪学头陀经,悟道后在广州听印宗说涅盘经,听达法诵法华经……六祖说法常引经据典,明了诸大乘经,现在大学生学古文都觉吃力,六祖能不识字? 但坛经和别传都传慧能不识字,原因有二:1.六祖是利根 2.契合禅宗的离文字相

每一个人都有前世今生,大彻大悟的圣人、佛菩萨亦是。六祖慧能的生生世世不一定都是文盲,其实六祖慧能只是因为是所谓的“南满”(越南人)不懂中文罢了,不懂中文和“文盲”虽有相同之处,但是不能肯定地说他在越南时也没有读过,接触过一点越文的古代经典,要不然他怎么会千里迢迢的跑到中国来找寻能让自己得到开悟的大师的呢?必定是他清楚地读到过经典中记载着的那些表示开悟的体验,为求证经典,真正得到开悟,所以他才会和所有求道的善知识一样,浪迹天下为求明师。听一位大师的开示,就能辨别他能不能让人得到真正「解脱」的辨别力非同一般,如果不是非常认真透彻地研究过,实践过,根本就分辨不出来。所以六祖慧能能得缘于五祖弘忍师下,并继承了衣钵,是与他生生世世修行等级很高,慧根很深分不开的。

这种生生世世都有修行的圣人智慧等级很高,福报很大,怎么会落得无缘学习的境地,即便是有 也是他们灵性的选择,而非一般凡夫的无奈。灵性的等级在内不在外,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不与之交谈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灵性等级有多高,即便是交谈,智慧等级很低的人也不明白其真相。

总之: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外国人是“文盲”。

坛经颇有六祖引经据典的记载,是否一字不识,可见一斑。
不过,学佛要是看世间的知识,则太狭隘了。世间博学的人很多,却无法带我们离开痛苦哪怕一分一秒。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六祖是文盲。

我是佛盲。

六祖不识中国字外国字。

我不识佛性。

中国字外国字将来不免消亡,只怕佛性是消亡不了了。

六祖和我,谁比较厉害?

佛之妙理来源于多种方位,例如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印度语言来传法的,而后来在世尊涅盘后,经过三次集结,而得到的经文,很多是得道高僧,在定中游走于各种境界听到世尊的讲法而最终记录回来留在人间了!
所以禅宗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才能说不立文字,这里讲述的内容颇为费解,你要细细的品味喽!

您能认为六祖慧能有误或是佛之自知知见有误这样才是难能可贵哪,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时候才能有追求真理的动力源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所知障。


你是否需要了解?

求列举和尚说的话
◆夫放逸是众恶之本,不放逸乃众善之源也。◆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凡圣是谓平常心。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见性成佛不困难,只要无憎爱,即可洞然明白。◆向下扎根的树木,不怕不向上开花结果。◆固执的人用不著对他多费口舌,失败的教训会叫他回过头来找你。◆命自我...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是什么意思
意思:平时在生活日用上帮助别人,成仙得道不是由于施舍金钱;觉悟只向自己的心寻觅,何必劳神向外面求玄迷不可靠的东西。出处:《六祖偈》中《疑问第三》。原段: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

佛教 经典语录
万物皆有其根本与末节,事情也有其开端与结局,知晓其先后顺序,便接近了大道。《华严经》中说道,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善导大师则言,如来之所以出现世间,就是为了讲述阿弥陀佛的本愿海。六祖惠能曾有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斌宗法师教诲:人身难得今已得...

国学经典导读:坛经目录
《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语录集,由其门人记录而成,全面展示了大师的禅学思想和实践。以下是对《坛经》目录的概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触这部经典禅宗文献。(一) 序品 - 介绍了《坛经》的编纂背景和目的,以及惠能大师的基本情况。(二) 惠能说法,惠能闻金刚经 - 记载惠能大师在...

何处惹尘埃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是“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出自唐朝僧人惠能的《菩提偈》。原文选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菩提本来就没有树,明镜也不是什么干净的台子。心里本来也就没有什么追求的,到哪里去惹得尘埃呢?

关于“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的印证
大地上没有树根的大树。建议还是认真读《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真如有性,所以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若无,眼耳声色当下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佛家三宝是什么
没有皈依,做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

请说些比较有名或比较有哲理的佛语
善导大师曾言:“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表明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在于强调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六祖惠能大师也留下了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意在教导人们,万物皆空,内心的清净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斌宗法师的一段话同样发人深省:“人身...

佛说渡人是什么意思
佛说渡人的意思:佛说“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是渡人。”佛教通过宣传自己的教义,让人们接受佛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用佛家的教义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叫做“渡人”。

阿弥陀佛每天念多少遍才有功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了义浅解: 达摩到中国,称为一祖。心心相印、代代相传,传至惠能,称为六祖。六祖在韶关南华寺,僧俗众人常来向六祖请问佛法禅理。 一日六祖上堂开示,有韶关地方长官韦刺史请问:“弟子听说达摩初见梁武帝,帝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