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陆游的《关山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详细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哪些典故

作者&投稿:索光 2024-07-02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华,有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却未能得到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的重用,于是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辛弃疾登上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上的亭子—赏心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替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答,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却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更深入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
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
时也是寓情于其中。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
一“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但这里,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据说是吴王阖间所造的钩形之刀,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而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至此作者还嫌不足,接着又写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混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姐龋”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啼独语,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表示
脚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用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亦即作者进一步抒写自己空有抱负而知音难觅的苦痛心绪。如果说上片是写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也就是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了。下片十二句,分五层意思:“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尽”是尽管、纵然。意思是说:先不要提什么妒鱼脍,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妒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在这层意思中,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下“游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呼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并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妒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妒鱼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祀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沱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我辛弃疾既不学为妒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记。“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沱设想,表示疑虑。意思是说:像你(指许沱)那样的琐屑小人,又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四层意思。“流年”,即岁月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
去种的柳树己长到几围粗,便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如堪?”意思是,树己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写这三句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是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诸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这里,作者意在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年华虚掷,使我们
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龙吟》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己经发展到最高点,达到高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作者抒发的“登临意”的第五层意思,并由此句收束全文。“倩”,在这里是“请”、“央求”的意思。“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摄”,是“擦”的意思。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所以“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这三句是继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
呼应。昆曲《夜奔》中有这样的唱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英雄而至于流泪,这说明当时辛弃疾内心是多么地苦闷和伤心!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赏析]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本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名家点评]
  姚 鼐: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变境亦多。《今体诗钞序目》
  赵 翼: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瓯北诗话》
  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デ镂藜省保 亲髡咴谏托耐ど纤 木吧 3 烨Ю铮 稍犊绽 锷 薇呶藜省4蠼 飨蛱毂撸 膊恢 未κ撬 木⊥贰RT短旒剩 焖 蝗芷 罄 螅 力遒劲。“?臁钡摹俺 钡兀 褐赋そ 邢掠我淮 饫镎焦 痹 舫 !八 嫣烊ァ钡摹八 保 负坪频吹幢剂鞑幌⒌某そ !扒Ю锴迩铩焙汀扒镂藜省保 猿隼 锲 仆 毙闯鼋 锨锛镜奶氐恪D戏匠D甓嘤甓辔恚 挥星锛荆 旄咂 趴赡芗 吭锻 醇 蠼 蛭耷钗蘧〉奶毂吡魅ァ5淖彻劬吧 ?/font >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 , 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 迫害。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词人将自己 的爱国之 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 怀的 岁月。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 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汰侈》载:王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 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 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关山月〔1〕

和戎诏下十五年〔2〕,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3〕,厩马肥死弓断弦〔4〕。

戍楼刁斗催落月〔5〕,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6〕,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7〕。

遗民忍死忘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1〕此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陆游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居成都。关山月:古乐府曲名。《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

〔2〕“和戎”句:自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诏议与金讲和开始,(正式签约为1164年)至作此诗时恰为十五年。

〔3〕朱门沉沉:形容贵族门第屋宇重深。按:检验,此处指鉴赏。

〔4〕“厩马”句:战马久不临阵,肥胖老死,弓弦因为多年不用而朽断了。

〔5〕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代更鼓用的行军铜锅。此句同下句意思是说时间飞快,在刁斗声中,夜复一夜,从三十岁开始从军,至现在头发已白了。

〔6〕笛里:《关山月》属横吹曲,用笛伴奏。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

〔7〕干戈:比喻战事。逆胡传子孙:自金太祖阿骨打建国起,至今已传国五世。

【导读】

赵翼《瓯北诗话》评陆游古诗曰:“试观唐以本古体诗,多有至千余言、四五百言者,放翁古诗从未有至三百言以外,而深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非其炼之极工哉!”此首《关山月》非常典型地体现陆游诗精于锤炼、言简意赅、感情充沛的特点。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为一层,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醉歌》)——苟且偷安、醉生梦死、不修战备的南宋统治阶级深作斥责;中四句为一层,对戍边战士“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泪眼山河夕照红”(《感事·其一》)的内心痛苦作深入的剖析;后四句为一层,对统治者屈辱偷安,遗民切望恢复的局面发出悲愤的感慨。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笼罩全篇,造成一种悲愤难抑的氛围,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向奉行投降妥协政策的南宋统治阶级。诗题为“关山月”,“月”是全篇结构之线索:“朱门沉沉按歌舞”、“沙头空照征人骨”和“几处今宵垂泪痕”,都是边关内外月夜中的景象,诗人用“今宵”二字一点,就将三个不同场景凝聚在同一夜晚的明月之下,从而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同时,作者选取典型事物、创造典型场景来进行强烈的对比,反映社会面极为广阔:将军临边不战,战士切盼杀敌;权贵酣歌醉舞,遗民渴望复国。四个阶层人物相互映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此外,该诗在句法与韵律上也很讲究,四句一层,一层一换韵——第一层为平韵,第二层为仄韵,第三层又为平韵,起伏变化,富有节奏。

又:
1.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2.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3. 此诗的艺术特点:

(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宋词鉴赏辞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词作鉴赏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Ni!


你是否需要了解?

著名的词语诗(有要求,写得越多分越多)
答:《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

试结合辛弃疾的经历,分析《水龙头登建康赏心亭》中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
答:答: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

赏月的古诗
答:4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维的《山居秋暝》4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关山月》4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有哪些描述壮志未酬的诗词?
答: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宋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6.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班。——南宋 陆游《书愤》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爱国诗文 (硬笔书法用)
答: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又作: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示儿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

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名句
答: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2、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

关于赏月的诗句
答:、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佚名的《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关山月》、...

关于“向往和平”或“战争”的经典古诗句
答: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释义: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

辛弃疾渴望杀敌报国的诗句
答:——荆轲《易水歌》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5.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