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礼学的形成 简述礼仪学科的作用
关于“礼”的起源,自然应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许慎《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说, 卜辞中的“礼”像是用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作贡奉,表现的是对祖先或上帝的崇敬。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礼”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整套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疏为内涵的意识形态。再后来,“礼”由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就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到了西周以后,被进一步发展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政治思想,这就是完整的“礼治”理论体系。由于这种意义上的“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在指导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和制约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西周以来的统治阶级及其御用知识分子就将如何完善礼制、利用礼制作为重大的社会学课题。经过近八百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到了西汉中期,中国古代礼学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一切礼教和礼法措施几乎都未曾超越先秦礼学的基本理论范围。同时,从西周以来就开始的对于礼治的理论探讨,也在二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一直不断,成为传统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种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学术——礼学。
一、起源
礼仪的起源时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国传统揖礼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
二、发展与形成
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礼仪的变革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强化时期在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三、礼仪的意义与影响
1、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2、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3、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贫富、尊卑等。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4、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5、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礼仪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
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
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
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 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仪
礼学产生于春秋后期。西周末至春秋,作为礼治的宗教依据的天命神学始遭怀疑、批判,随之而来的便是春秋后期的礼崩乐坏。在此历史转折之时,哲人们围绕礼治的存废、优劣而“发言”,陈述自己关于礼的理解,礼学因之而诞生。
礼学诞生的标志是思想家、政治家们针对三代(夏、商、周)礼治由盛而衰、由衰而毁所导致的社会动荡,自觉反思礼的存在,张扬礼的价值,提升礼的地位,探究礼的由来。这些,为其后的礼学发展描绘了大致方向,提供了无尽的给养,并成为后世礼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
礼学的故事:
孔子向老子学礼: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相见后,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
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孔子听后,深表佩服。后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产生与宋代,奠基人是:程颢,程颐,朱熹.但唐柳宗元以“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你是否需要了解?
什么是礼学礼仪
礼学是研究礼仪的学问,而礼仪是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被广泛接受并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关于礼学和礼仪的详细解释:礼学: 定义:礼学是对礼仪进行系统研究、阐述和整理的学问。它涵盖了礼仪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应用和意义。 内容:礼学通常包括对古代礼仪文献的解读...
制礼作乐:先秦儒家礼学的形成与特征作者介绍
张焕君,1972年生于山西灵丘,先后求学于山西与北京。2005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得专门史博士学位。随后,在该校哲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08年1月出站。目前,他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担任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礼学史与思想史,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深入研究,尤其钟情于魏晋...
制礼作乐:先秦儒家礼学的形成与特征本书目录
本书深入探讨了先秦儒家礼学的形成与特征,内容全面,逻辑清晰。首先,导论部分对接传统与现实,引出礼乐教化这一核心概念,同时规划了全书的写作思路和章节安排。第一章从殷周革命与周公制礼作乐切入,揭示了周公在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时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迁徙殷民、封建侯卫、制礼作乐等历史事件的深远...
礼学的解释
”《陈书· 儒林 传·郑灼》:“时有 晋陵 张崖 、 吴郡 陆诩 、 吴兴 沉德威 、 会稽 贺德基 ,俱以礼学自命。” 词语分解 礼的解释 礼 (礼) ǐ 社会 生活 中,由于 道德 观念 和 风俗 习惯 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乶 )礼。典礼。 符合统治者整体 利益 的行为准则:礼教(刼...
什么是礼学礼仪
中国在世界历史上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与“仪”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从古至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历史、传统、风俗、宗教、潮流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既被广泛接受,又严格遵守,共同构建了和谐社会关系。礼仪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仪表、仪式将...
儒家礼学的三礼是哪三礼
乐礼中规定了许多具体的礼仪程序和音乐演奏形式,它包括五音九成、琴器及吹管、舞蹈步伐和舞蹈风格等内容,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和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2、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周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典范之一。周礼是基于周朝习俗与制度而形成的一套建立制度和礼仪规则的文献...
儒家礼学的三礼是哪三礼
3.《礼记》《礼记》是一部全面论述礼制及其作用的经典文献,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礼仪文化。《礼记》内容广泛,包括礼制的来源、发展、形成和演变等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文化。礼仪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道德准则。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表达尊重、增强互信、...
周礼的形成演化
南北朝时期,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然礼学则同遵郑玄。这一时期,南朝雷次宗、崔灵恩、戚衮,北朝沈重、熊安生等,在《周礼》研究方面有较高成就。沈重撰有《周官礼义疏》、熊安生撰有《周官义疏》。 隋唐之际,是中国大一统帝国时代礼乐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突出特点就是礼乐文化思想和体制的“系统性、完整性与...
古代文化经典中关于礼仪的论述
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因此,重新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重塑社会成员的举止行为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文化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其发扬光大,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作为一种“形体美,“身体的艺术”,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价值与...
“礼”的产生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 中国书法“礼”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