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精神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作者&投稿:市诚 2024-09-21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中质疑,释疑的能力

教学中,主动问语文老师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并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疑问,主要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会“质疑”。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学生上语文课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迷信书本,没有质疑的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质疑的意识,使其认识到书上讲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确,只有树立了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敢于否定的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质疑。
2.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学生大都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主动质疑。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就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迷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从教师“教”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即使问题摆在面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根本不知道那就是问题,不知道怎样质疑。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4.面子思想严重。一些学生怕自己答错题丢了面子,因此,出现小学生提问比初中生踊跃,初中生比高中生踊跃,年龄越大问题越少的怪现象。这其中除了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成熟、稳重的因素外,面子观念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了。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丢掉面子思想,不要怕犯错误,怀疑错了、问错了并不是坏事;另一方面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质疑提问的积极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鼓励。
二、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以成败论英雄”,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并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善于设疑,就是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一个疑问设置的恰当与否,设置的疑问太简单或太难,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水准,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选好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入浅出,或直题曲问,或小题大做。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1.把握质疑时机。打铁要看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写作方法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克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氛围。
2.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积极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却张口结舌,说不明白。这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提问的形式。直问,简单问“有什么”等。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为营,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

作者简介:农汉兴,任教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代学者朱熹则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那么,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地去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自由发问,即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学生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标新立异”具有创新意义的质疑,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给予鼓励。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质疑的价值,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二、课堂上营造"多问"的环境,多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学生有质疑的天性,只要多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和空间,他们就能在质疑这条路上走得更广、更远。1.从课文题目质疑2.在关键处设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如《孔已己》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3.在结尾处留疑许多教师认为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问题了,就是完成了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好课。实际上,一课下来,如果学生一点想法也没有,没有一点想继续深入探索的欲望,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课的结尾如果能提出一些激发兴趣的问题,特别要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的课就显得余味无穷。实际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的结尾语止而意未尽,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延伸点质疑遐想,必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变色龙》一课的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笔者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日后会收拾赫留金吗?并说明理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合理而又新奇的答案,对进一步熟悉变色龙为虎作伥、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反动实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使语言与思维得到了同步训练。三、教师不要漠视学生的问题质疑需要勇气,继续探索问题更需要勇气。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抑制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要漠视学生的问题,而要好好保护他们这份可贵的勇气。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不能辜负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让学生掌握探索方法;如果学生问倒你了,不要生气,而要先表扬学生,然后再想办法,找答案。这样学生就认为你对他的问题很重视,从而能激发他们好问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把问题留给学生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质疑→释疑这个探索、解决问题过程的作用,这样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学生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联中“将”字的读音有了争议。笔者没有断定谁是谁非,而是给了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分小组去讨论、探究,要求得出各自的依据。经过一番努力,一部分学生觉得应该念“jiāng”,“将领”之义,作名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经过多次战争,连将军都战死了,而木兰却活了下来,屡建战功,胜利归来,这充分体现了她的英勇善战(教参上也是这么注释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此字应念“jiàng”,“带领”之义,作动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木兰带领军队身经百战,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胜利归来,这更好地体现了她的智勇双全。而且“将”字作动词,念“jiàng”在文言文中也是有据可依的,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故事里的“将”,《智子疑邻》故事里“(马)将胡骏马而归”的“将”。两种解释在前,哪种更好,学生自能评判。四、教给学生方法,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习惯,没有掌握必要的方法,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胆量,并有了一定的质疑兴趣,不一定就能问在问题的重点处、点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语文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常运用到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促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语文问题。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邮政编码:532400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精神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呢?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阅读教学中学生无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习惯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欲本是人的天性,可当孩子们跨入学校大门后,问题便逐渐减少以至无问题产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总是处于“被组织”的状态,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教师按自己事先精心加工设计的问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追问不舍,学生则在教师的设疑布阵、发问袭击中忙于应付。至于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问,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不断强化的阅读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即教师不问便不知道怎样学,更无问题产生,课堂教学完全依附于教师的“牵引”,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只能循教师而动,哪有问题产生?当前,尽管“问题教学”成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热点,可是,从教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来看,几乎都侧重于怎样研究或实施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的,少有言及怎样培养学生阅读的问题意识的文章。由此可见,教师仍没有把学生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学中师生观的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二)崇尚教师和教材
学生无问题意识还来自于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长期以来,我们进行的是“听话教学”,这种教育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恭敬地听老师的分析讲授,视教师所讲为唯一正确的观点,甚至记录下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编辑者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与课后练习中或明示或暗含课文的思想意义和形式技法,这便成了学生阅读时的“凭借”,即学生不是靠自己的阅读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真实阅读情况,而是从提示和练习当中去寻找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和答案,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惰性。重庆渝西学院蒋独见教授做过调查,在其数年来带师范生教育实习时做过问卷统计,截取528名初中学生,此类情况占了73%。总之,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认同感,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消解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质疑。
(三)文体知识的束缚
阅读教学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有限的文体知识来驾驭阅读教学活动。比如,小说教学就是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的解剖;议论文教学就是凭借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知识来理解,或者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进行机械的知性分析,如此等等。以上这些知识方法虽然具有同类文体的一般特点,但它必然要遗漏文章写法的丰富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抽象的术语来取代阅读的具体分析,只有使学生触摸到每一篇技法的个性,才会有疑问出现。
由于视简单的文体知识为阅读教学的“法典”,它带来的直接弊端还表现为:常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是什么”,而不关注于“为什么”,往往注重同类文体的共性,忽略同类文体中不同文本的个性,这种简单的程序化教学致使学生缺少新鲜感和好奇心,不易产生问题,学生缤纷的联想和想象很难唤起,自然会丧失阅读中觉察、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相信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质疑,在健康宽松的集体心理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了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同时还应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宽容学生在质疑时所犯的错误。例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在课堂上从未举手发言的性格内向同学,在活动中显得十分的害羞腼腆。为此,我常常主动接近他,和他聊天,得知他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学生,脑子里有着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就不断的鼓励他多提问题。记得在学习《夸父逐日》时,他提出了“夸父是否聪明”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对此,我抓住他这一较好的表现进行表扬,使自卑的他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从此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又如,在学习《旅鼠之谜》时,当讲到旅鼠的繁殖速度惊人的时候,一学生突然站起提出一个课文中关于旅鼠繁殖的计算性的数学问题,我当时并未放过这一“不是语文”的问题,恰恰相反,让学生拿起笔来计算,极大的保护了这一学生的好奇心。再如,当我读词语“爱憎分明”时,有一学生突然站起,告诉我“憎”应读第四声,不应读第一声,对此我没有批评,而是微笑着点头,然后让他当时查一查字典。正是在这种信任、宽容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才能够不断的主动学习、超越自我。
二、提供信息,培养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学生大部分有“惟书是从”“唯教师是从”的迷信权威的思想意识。须知,“学贵有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了破除学生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学杂志或网络给学生提供关于文本的一些新颖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让学生明白怀疑与学问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作者严春友的信息和“人与自然”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语言,并带头挑刺,谈自己的读后感受。接着,我就鼓励学生挑战严春友。于是,同学们深入细读文本,纷纷从语言修辞、措辞表达和逻辑思想等不同角度,有理有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的同学提出了“作者否定了人类历史上取得的成绩”的看法,有的同学提出“文中比喻不够恰当贴切”的观点……多种看法和观点,在语文课堂上交流碰撞。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治学的态度和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彻底破除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想。
宋代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他们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从何发问质疑。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三、探究文章局部,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语段等文章的局部出发,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针对标题来质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悲剧是伟大的?”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同学们继续深入的学习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又如,在《喂——出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结尾,让学生质疑:城市确实会变得越来越美吗?城市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患呢?同学们通过对此问题的自主探究,不但体会了文章结尾的文学意味,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在上《孔乙己》这篇小说时的情景:当大家在讨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接近尾声时,一学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教师愣了一下,但他马上转过神来,并趁此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之死”,在读书思考、默想之后,有的设想出他饿死的惨景,有的构想出他冻死的情景,有的说他是疼死的,有的谈他又冻又饿而死的目不忍睹,而一名女同学则说他是笑死的,并描绘出催人泪下的一幕场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已被伤病痛和饥饿折磨的奄奄一息的他,蜷缩在屋角冰冷的破床上。恍惚间,他眼前一亮,霞光中现出了辉煌壮丽的金銮殿,花甲之年的他终于高中皇榜,他峨冠博带,满脸红光,在肃穆的气氛中,在悠扬的宫廷音乐里,迈着不熟悉的步子,审视着身旁的汉白玉廊柱和脚下的红毡地毯,一时忘了身处何地,昂首捧腹,得意地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他一头栽倒在石柱上……这笑声僵止在他那干裂如松树皮般的脸上……他告别了人世。
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对教师来说,尽管这个不经意的提问打断了他的教学流程,但是其效果却又是远非僵死的预设所能企及的。
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结尾处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不说别的,木兰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此时,老师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四、通过联想比较,指导学生质疑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而比较则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可以通过联想,引导学生将具有可比意义的文章、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挖掘文本中更为深刻的疑点加以质疑。例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我将《丑小鸭》拿来与之比较,同学们发现杜小康经历暴风雨而学会坚强的过程,正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很自然的得出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观点。由此我让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独,可其中有一同学却提出了“皇帝的孤独能否算是孤独”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争议。为此,课后我引导学生比较“杜小康的孤独”和“古代皇帝的孤独”,将学生对孤独的体认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味。
五、通过平等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在激烈辩论中训练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的质疑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与文本的对话行为。而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则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基础之上的,强调通过对话式的交流或感悟,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质疑中收益。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践的。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珍视学生在质疑中闪现的思维火花,积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辩论,使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训练思维。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山坡羊 潼关怀古》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的理解,他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并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话未说完,便有学生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听了他的发言,教师很意外,但转瞬便镇定下来了。在略微思考并肯定该学生的勇气和质疑精神后,教师让学生们就这句诗及刚才同学的发言进行探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臭”字上。在查找了相关工具书后,结论便出来了:尽管《新华词典》上的条目与教师的解释相同,但“臭”还有另外一个读音,音同“嗅”,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显然后者更符合常规及文本意思。
此举在无形中将师生存在的疑虑化为虚无,从接受美学及心理学角度来说,它不啻为一种潜在的思维。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抓住契机以展开学生间的辩论和交流,就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质疑中收益。
六、进行赞赏评价,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体验成功
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要进行赞赏性的评价,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时质疑的成果适时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增强自信心,持续而恒久的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中,一位同学通过二黄毛和“我”的两种人生命运的比较,大胆的发挥想象,提出了疑问:“假如不读书的二黄毛生活在今天,是我们的同学,他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呢?”对该同学的质疑,我除了进行赞赏评价外,还抓住契机,连续用了两课时,与学生一起展开了“读书有用与否”的辩论,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记人记事作文《我的同学二黄毛》,最后选出佳作进行展评。这一由学生的质疑而生成的语文对话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大程度上肯定了提问同学的价值,使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又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诗歌教学中,一位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在研读诗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时,从“灯笼”和“流星”的速度上,提出“把流星比喻成灯笼是否恰当”的疑问。对此,我大加赞赏,夸赞他爱动脑筋肯思考,促使他语文学习上有了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学生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语文名师李镇西也说过:“如果真正把学生的心灵需要作为教学的起点,那就应该从学生提问开始真正的教学。”学生的提问就是学生的质疑。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益于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质疑释疑能力,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寻求规律,掌握方法。为阅读教学增添魅力,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你是否需要了解?

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以,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阅读。三、明确教师角色地位,教会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教会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最佳途径。而质疑是进行自主探究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

如何培养学生深层次阅读的能力
2、评读品读所强调的是读中悟、读中谈理解,它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深层次读书的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在评读品读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互读互评”,即“我读他评”或“他读我评”的方式;也可采用“自读自评”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小组...

试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促进他们对作品内涵的认识、内化乃至情感的迁移,在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化下,萌发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一、创设情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期待培养
阅读教学努力倡导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阅读期待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期待培养呢?一、激情促趣,期待初读。兴趣是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还比较弱,学习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多种疏导措施,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小...

如何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学习能力
二、教会孩子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三、学会背诵课文。重视学生背诵好句、好段,并在课外让学生专门积累好词好句。四、注重孩子质疑,培养自主探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汉语言文字既表意又传情。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而在教学中要强化阅读的作用,读中含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奥与美妙,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为此,本文特就作如下探讨:一、指导学生在诵读名篇佳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初中语文课本中选自...

怎样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阅读教学要做到四个“关注”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