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绘本精读《和甘伯伯去游河》

作者&投稿:颛疯 2024-06-30
和甘伯伯去游河——1970年凯特·格林纳威奖大奖绘本

作者:〔英〕柏宁罕 著,林良译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2月 

绘本故事阅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87sUWsdz3R0SCfsctVwzNQ

与孩子一起分享这本书,其实是共同学习“ 接纳与宽容” 的相处之道:书中各种动物的神态,反映着不同儿童的个性典型,值得细细品味。

——苏振明 台北市立师院美劳系副教授、儿童绘本作家

《和甘伯伯去游河》在运用一种大道至简的方式,温柔的、自然的、诙谐地传递着“遵循规则”的信息。

 甘伯伯有一条船,他的家就在河边。

 有一天他想去游河,于是撑船驶入河中。沿途遇到两个孩子、一只兔子、一只猫……他们纷纷要求上船,甘伯伯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只要求他们遵守规则。刚开始,船上的小游客还能遵守规则,但不一会儿他们就展现出自己的天性,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了河。甘伯伯并没有生气,他们一起上岸晒太阳,甘伯伯还邀请小客人们到自己家喝茶。告别的时候,甘伯伯邀请客人们下一次再一起游船。

《和甘伯伯去游河》的故事采用了适合儿童的叙述方式,情节简单明快,多次反复。

自甘伯伯出发去游河后,一次次遇到新游客,每一次游客都会请求甘伯伯带自己去游河。而甘伯伯呢?每次都很和蔼地答应客人并为它们讲规则,而这样的情节共反复了9次,直到最后甘伯伯与动物朋友们既定的规则被打破,大家落水。

美好的一天,从甘伯伯独自游河开始。

接下来是一个个伙伴的加入,他们经历一场落水的游戏,大家一起晒了太阳去甘伯伯家喝了茶,甘伯伯与他们相约下一次游河,美好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在简单明快的故事里,蕴含着诗的节奏:

起—— 独自游河

承——游客加入

转—— 打破规则

合—— 聚会喝茶

故事的“起”“承”是安静平和的,“转”的部分打破了这份宁静,变得喧闹起来,故事也因此发生转变,妙趣横生,“合”的部分又回归宁静和谐,而最后一句“下次再来游河吧!”给人无限美好有趣的遐想——下一次的游河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和甘伯伯去游河》的封面,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和谐美好的场景,在一片嫩嫩的山丘边,甘伯伯斜着身子用船篙撑着游船,笑眯眯地看着远方的风景。船上载满了游客,孩子、兔子、猫咪、狗、猪、绵羊、鸡、牛、山羊,他们安安静静地待在游船上,看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船是绿绿的,水草也是绿绿的,一切都点染着大自然的气息。

当当网资料写道:

“插画家约翰.伯宁罕,他曾在英国夏山学校受过最自由、最民主的开放式教育。因此,全书弥漫着夏山那种信任宽容、让事情顺着本性去发展的气息——不做太多的限制和反应。”

故事的第一页介绍“这就是甘伯伯”。

甘伯伯的面部是用漫画手法画成的,圆圆的小黑点画成他的眼睛,一条弯弯的弧线画出他那微笑的嘴巴。

甘伯伯看起来非常和蔼可亲,他的背后就是他的家,他的家充满着田园风情,屋后是一片葱绿的树林,房前是一片苗圃,甘伯伯正准备给花儿洒水呢。

画面第二页,介绍甘伯伯有一条船,他的船就在河边,这样的生活真令人羡慕啊!闲适美好的气氛在画中也体现出来,船悠闲地横在岸边,周围是芦苇和野草。

绘本后面游客们齐落水的画面,文字表达为“船就翻了”,如果仅仅凭这句话,似乎看不到船翻了的状态,但动感强烈的画面为我们惟妙惟肖地呈现出翻船时大家的表现,丰富了这句话的故事内容。

船翻了,孩子们和甘伯伯张开手臂仰天落水,动物们则有的双臂高举,直落水面,有的背部朝天跌落水中,总之好不热闹,相信每个孩子读到这里都会乐开花,他们喜欢这种混乱不安,因为这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啊!

大家一起走路到甘伯伯家去,画面上是一条美丽悠长的乡间小路,甘伯伯带领小伙伴们漫步在小路上,风吹动着树林和草地,大家一路有说有笑地行进,秩序自然建立起来,画面洋溢着和谐美好的气氛。

小伙伴们到甘伯伯家喝茶的情形也颇为美妙,大家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享受着美好的下午茶,不需要甘伯伯对他们做任何要求或引导,疯狂的释放之后,他们都自然宁静下来,欢乐与和谐洋溢其中。

最后天色渐晚,甘伯伯和小伙伴们告别,小伙伴模糊的身影以及周围景色的黯淡,都显示出傍晚的来临。

相信每一个读了《和甘伯伯去游河》的小朋友都期望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经历一场美妙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再见啦,下次再来游河吧。”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整本书的画面设计很是特别的,它并不像其他的绘本故事有着艳丽的色彩和大面积的色块,水彩与素描交替出现的画面给人以清新淡雅、和谐美好的感觉。

仔细地欣赏画面,会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纵观整本书,从甘伯伯撑着游船出行直到最后一个山羊伙伴的加入,都是由黑白色调过渡到彩色,又由彩色过渡到黑白,如此循环。

左边的页码是黑白色调的素描,均描绘了甘伯伯撑着游船的情形。游船上坐着沿河上船的伙伴们,伙伴们自由快乐有秩序地看着外面,脸上充满欣喜。

右边的一页是用水彩色渲染出的后面旅途中出现的小伙伴们。

左右两页画面交替出现,给人留下的不同的印象:

游船、甘伯伯和小伙伴、河水、周围的背景,画面的人物和景物都比较模糊,轮廓也是淡淡的,使用了深浅不同的黑色线条来刻画画面。

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游船在慢慢行驶之中的感觉。

因为船在前行,河水在波动,周围的景物在后移,所以无论船上的人物还是船外的背景,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看似简单,然而这似乎是画家手法的高明之处。

尽管每一幅画面都是静止的,但画家却可以通过游船、游客、周围景物的模糊传递出小船在不断行进的感觉,这真是奇妙啊!

画面所停留到的某一处,背景都与前面有所不同,这也暗暗传递着游船在不断前行的信息。

想加入游船行列的小伙伴出现的特写镜头都是一个大大的特写,主人公轮廓清晰、色彩明快、人物非常传神。

两个孩子出现的画面,孩子的脚丫大大的,他们的身子似乎悬在空中给人一种非常自由地感觉。小女孩的头发在空中扬起来,那样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小孩子周围的背景是岸边的水草和野鸭,充满着浓浓的乡间田野的味道,绘画也体现出夏山学校独特的味道,顺应孩子的天性,不去做太多限制和反应。

小兔子出场了,这是一只安静美丽的兔子,它宁静的眼神充满着对游河的渴望,周围是美丽的野花,小兔子手中还拿着一只美丽的小黄花,看起来真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女孩。

依次观察小孩、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山羊的出场,他们每一个的眼神都是宁静、充满着对游河渴盼。而衬托在他们身后的自然背景也全然不同,有的是野花、有的是草地,有的是树林,有的是农舍外面,虽然每一幅画面都是静止的,但却可以通过画面背景物的不同传递出小船不断行进的感觉。

把两页画面进行比照以后,综合起来看,在游河途中小伙伴9次请求加入的场景中,左右两页画面呈现出对比的效果:

远——近、 动——静、虚——实、黑白——彩色、集体——个人……

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效果,不得不佩服作者独特的绘画手法。

日本心理学者矢吹省司解读《和甘伯伯去游河》说:“孩子是在‘秩序——秩序的破坏——秩序的恢复(或者新秩序的形成)’的重复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秩序:甘伯伯在游河过程中,每次遇到新的游客,都要求大家遵守规则。

秩序的破坏:孩子们展露天性,在游船上闹翻天,大家落水,规则遭到破坏。

秩序的恢复:甘伯伯带领大家去他家喝茶,大家度过一段和谐美好的时光,秩序自然重建了起来。

这种新秩序不需要用惩罚的手段达成,游船因翻船而戛然而止,就是一种违反规则的自然后果。

孩子们在疯狂的无控制状态的玩乐之后跌落河中,自然会有一定的反思,而不是被训斥说教惩罚而强迫达到顺从。

这种让孩子从自然的惩罚中体验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给容易内化为规则而使孩子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小孩需要在错误当中不断自我教育,探索世界给他们的反馈,再从反馈中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体验惩罚、反思错误中自我成长起来,这个过程应该是快乐的。

甘伯伯在故事中扮演的是一个教师的角色。

游河途中,每次新出现的游客申请加入游河队伍的时候,甘伯伯都会欣然同意并且提出相应的规则,而游船的小伙伴们在起初也都能默默遵守规则。

后来甘伯伯所提出的规则被孩子们破坏,孩子们也受到相应的自然惩罚。此时,如果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可能会对小朋友们大吼大叫,斥责他们不遵守秩序。而甘伯伯完全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做,他平静地等待大家被大太阳晒干身体,然后带着大家一路步行到自己家去享受下午茶,最后再次欢迎大家游河。

有人说也许甘伯伯是故意的——制造皮格马利翁效应。

甘伯伯在孩子们动物们上传之前,每一个嘱咐都是一个“期待”。他知道事情可能会发生,于是,他“顽皮”地给每个乘客下了一道“咒语”(暗示),每一道咒语(每一项要求)都正好是那个乘客的天性(平时自然的行为)。

甘伯伯本来不需要提出条件,因为如果提前说了“不能……”相当于提示孩子们去做这个动作。对于孩子,我们应该多用正面的语言、避免过分注意不良行为,避免用“不要……”这样的语言强化不良行为,应该一方面使用正面语言,另一方面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这比千万个“不”来的有效。

然而,聪明的甘伯伯似乎故意玩一个“秩序地破坏与重建”的游戏,他本熟知孩子们动物们所具有的天性,但故意提出“不要……”来强化不良问题,最后使得秩序遭到破坏。

他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一场落水的惩罚,然后再次以喝茶重建秩序。相信多几次这样惩罚的体验,孩子心中的规则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需要一定的教育智慧,生硬的要求与说教往往不能达成教育的效果,那只能压抑孩子的天性。

在强硬的要求或者斥责下,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表面的顺从,但说不定哪一天哪一件事情会让孩子们天性爆发。

孩子们在做错事情的时候,甘伯伯没有讲任何道理,而是以宽容、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乘客,从故事里我们始终感觉到甘伯伯温和的态度、善良的心性,而在这种宁静善良的力量下,孩子们不自觉地受到影响,最后大家都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故事经历了9问9答,每一个问句都是小乘客请问甘伯伯能不能参与游河,每一个答句都是甘伯伯同意小乘客去游河同时提出规则。  

简单的问答重复的语言结构,特别适合低年龄儿童阅读。同时,每一个问句都体现出小乘客礼貌的态度,每一个答句也表现出甘伯伯的善良和蔼。

虽然读写绘教学不强调语言的训练,但在孩子们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规范的语言模式,同时甘伯伯那宽容善良的态度也浸润着孩子的心灵。

九问九答:

每一位乘客想表达的都是“甘伯伯,我可以和你一起去游河吗?”但所使用的句式却不一样,这样使绘本的语言比较富于变化,不至于太呆板。

1. 小孩:“我们跟你去,好不好?”

2. 小兔:“甘伯伯,我也一起去好不好?”

3. 小猫:“我想坐一下船。”

4. 小狗:“带我一起去好不好?”

5. 小猪:“甘伯伯,我可以去吗?拜托拜托。”

6. 绵羊:“有空位可以让我坐吗?”

7. 鸡:“我们也去行不行?”

8. 牛:“你能让个位置给我吗?”

9. “甘伯伯,我能加入你们吗?”

9答:

1. “行,只要你们不吵闹。”

2. “行,但是你不能乱蹦乱跳。”

3. “可以,但是你不能追兔子。”

4. “行,但是你不能招惹猫。”

5. “可以,但是你不能晃来晃去。”

6. “行,但是你不能咩咩叫。”

7. “行,但是你们不能扑翅膀。”

8. “行,只要你不乱踩东西。”

9. “欢迎欢迎,但是别乱踢。”

每一次回答,都体现出甘伯伯的善良以及对小乘客的期待,只不过“但是不能……”这样的句式制造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甘伯伯所强调不能怎样去做的,恰恰是小伙伴天性中喜欢去做的事情,所以未来的落水是在所难免、意料之中的。

聪明的甘伯伯一定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只是故意做一场落水的游戏,让每个乘客体现一下自然而然的惩罚。

在皮亚杰道理发展理论中,2—5岁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游戏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形成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

6—8岁,属于权威阶段,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及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此绘本比较适合3—6岁的孩子来读。根据这个绘本中小动物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处于“自我中心”向“权威阶段”过度的年龄段之间,这个绘本有利于帮助5、6岁的孩子建立心中的秩序感。

马玲老师的《孩子的早期阅读课》中讲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要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在生命的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什么。

具体到一年级的孩子,在刚刚开始正式学习活动的最初,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是最为重要的。在学校里,老师读绘本给孩子们听,这本身就在告诉孩子:我爱你们,我是你们的心灵港湾,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进行任何学习上的探险啊!

所以这个绘本也是一个帮助一年级孩子们建立安全感的绘本,甘伯伯那宽容善良的态度,如春雨润物一样静悄悄地润泽着孩子们的心灵啊!

《和甘伯伯去游河》在运用一种大道至简的方式,温柔的、自然的、诙谐地传递着“遵循规则”的信息。

孩子和动物们在游船以及吃茶中,那份童真童趣和快乐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这也是本书想传递给我们的态度——让事情顺着本性去发展,不做太多的限制和反应。


你是否需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