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里"春秋"的来由?
1、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2、战国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
另一说战国时期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
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3、以公元前475年为界。之前是春秋,后为战国。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是《史记·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依据司马迁的意思,从这一年趄成为一个时代,也就是战国的开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开始年代要晚些,是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王命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一事算起,比《六国年表》晚七十三年,司马光所以故意推迟几十年,可能表示不敢衔接 《春秋》的缘故。其实,从这一年前后所发生的许多大事来看,为了分期方便起见,司马迁在其《六国年表》中的提示,比较明朗一些,也就是说春秋以后就是战国时期,不会有一个非春秋、非战国的一段时间。
1、名字由来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2、分界线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3、时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是孔丘编辑的鲁国(都今山东曲阜)史书的名称。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七二二年(鲁隐公元年),下止公元前四八一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代上限差四十二年,下限差六年,但大体相合;因为整个春秋时期,东周国君越来越弱,根本不能号令诸侯,成了霸主之间争夺的一块招牌,在激烈争霸的过程中,而霸主又几经更换,不便于用那一国家的名号相称。
“春秋”名义上是鲁国历史,实际上纬事纵横以解经事之由,几乎涉及到春秋时代的所有国家,所以把西周后到战国前的这段将近三百年间的历史,称之为“春秋”。
另有一说是春秋来自与左丘明的《左传》(又叫《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
《左传》是不是左丘明写的?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记述春秋时期周王与各诸侯国事迹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有18万余字,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前后长达259年。《左传》不仅记事详备可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而且文笔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价值。然而这样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竟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自西汉以来的许多记载,都说《左传》是左丘明撰的。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左氏传》三十卷”。班固自注云:“左丘明,鲁太史”。刘歆亦谓:“《春秋左氏》,邱明所修”。(《汉书·楚元王传》)然而这个税法是大成问题的。《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据此,左丘明是孔子尊重的前贤,不是孔丘的弟子,年龄不会小于孔子。但《左传》记事,却说到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还称赵无恤之谥为“赵襄子”。知伯之灭在孔子死后26年,赵无恤之死更在其后,左丘明怎么能活到那时?再说,《左传》的文风绝不同于孔子。《论语·述而》篇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左传》偏爱记上述四者。可见《左传》的作者决不会是与孔子同好恶的左丘明。
鉴于《左传》所记涉及孔子死后数十年之事,而其文风又驳杂浮夸,故历来有不少学者,如唐人赵匡、宋人叶梦得、郑樵等,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代的另一个左氏,却又说不出他的名字。
有人根据《国语·楚语》和《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左史倚相”为“良史”并“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而《左传》又载楚史较详,因此认为《左传》是左氏倚相或其子孙所作。《左传》是由“左史”所记而得名。可惜这只是一种猜测,找不到更多的论据。
另有一些学者论证,《左传》系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著。因为子夏长于文学、军事、《易》、《待》,与《左传》著者相同。子夏又参与《春秋》的传授和研究。至于其著书名为什么称《左传》,则是由于派别纠纷致使张冠李戴。显然,这个解释有些牵强。
目前一种较有影响的说法,认为《左传》是由吴起纂集而成。此说源自清代的姚鼐、章炳麟,而现代学者郭沫若、童书业、钱穆等都赞同之。其理由有如下数点:
(一)《左传》成书在战国初年,而吴起正当其时。
(二)《左传》反映的思想,有儒家,也有法家;而吴起“尝学于曾子”(《史记·吴起列传》),“受业于子夏之论”(《史记·儒林列传》),又实行过变法,正有儒家后学而兼备法家思想的特点。
(三)吴起长于用兵,懂得兵法,而《左传》也对战争的描写特别详尽用力。
(四)吴起早年事鲁,《韩非子·说林上》曰:“鲁季孙论其君,吴起仕焉”;后来又在三晋之魏任西河守,最后到楚国进行变法,故《左传》记鲁事详而可信,对于晋、楚两国之事也叙述细致而着力渲染。
(五)《说苑·建本》谝云:“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而吴起对以“《春秋》之意”;刘向《别录》叙述(左传》的传授源流曰:“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这说明吴起对《春秋》深有研究,并作过传授。
(六)《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吴起,卫左氏中人也”。韩子书中还多次谈到“左氏”,说明左氏是卫国有名的都邑,可能《左传》就因编纂者吴起之家乡而得名。
对于《左传》为吴起所纂集的观点,也有不少学者不同意。他们认为《左传》中有许多怪诞迷信之思想,此不应为法家兼军事家的吴起所有;再说,此书既为吴起所纂,为何不称“吴传”。而要隐晦地以其故乡命名?
学术界另有一些人主张,《左传》最初的传诵出于左丘明,他是一个双目失明、博闻强记的瞽史,后来其书又经过传习者的补充修订。《左传》非一人一时之作。故书中的历法常用“周正”,又间用“夏正”;记事的时间一直延续到战国初期。
在清代和近现代,还有一些学者,如刘运禄、康有为、徐仁甫等,认为《左传》是刘歆窜乱他书的伪作而托之左丘明。这种说法因论据不足而多为人所不取。
究竟《左传》是左丘明写的,或是左史倚相、子夏、吴起所纂,还是哪些人的集体创作?要作一个明晰的结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是否需要了解?
“春秋战国”的“春秋”二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叫“夏冬”或者...
春秋两字来源于这时期的一本作品叫做《春秋》,主要记载这个时期的事情,所以这个时代就被称作春秋。春秋源自于孔子修订的《春秋》中,后人为了方便,就将孔子中记叙的历史称为春秋时期。个人觉得应该是,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春”是代表着希望,“秋”是代表着胜利的果实,所以才会用春秋二字。应该是从...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合称。“三家分晋”就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那一段历史叫“春秋”呢,其实这与历史上著作《春秋》有必然的联系。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得名,来自于两本书《春秋》《战国策》。春秋时期,在中...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
一、“春秋”一词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古代文化多跟天文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气温,昼夜都各不相同。只有到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时,气温和昼夜长短都比较相近。所以历史学家把历史称之为春秋,取把历史的一切放在一个平衡的地方来批判之意。二、“春秋”一词跟政治经济有一定的关...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战国一方面是得名于史书《春秋》和《战国策》,另一方面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性质不同,温和型的战争时代称为“春秋”,残酷性的战争时代称为“战国”。来源于史书《春秋》《春秋》是鲁国的国史,后来被孔子整理修订...
东周的前期为什么叫“春秋”?
01.春秋战国是后人加上的称谓 在东周时代,并没有春秋战国这样的称谓,只是后人在对这段历史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它分为相当明显的两个阶段,为了好区分,以及方便描述,于是分别给它们命名为春秋战国。春秋得名于鲁国的国史《春秋》,战国则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战国策》。比起春秋,战国更好理解一些,就...
春秋战国为何被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又有何不同呢?_百度...
春秋战国通常会被人们误以为是一体,指代一个朝代,但实则两者在各种性质方面都有不同。春秋战国本是处于同一时期周朝,只因持续时间过长,所以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是公元前770年到476年,战国则是公元前475年到221年,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是东周的历史。一、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个朝代吗?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书中都把它们连在一起说“春秋战国...
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王朝,所以很多书都把它们连在一起 “春秋”由于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
春秋战国中的春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的春秋意思: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呢?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
春秋和战国是分开的,这里面有着哪样的讲究呢?
那么,既然春秋和战国都是纷争的年代,为什么还要分开称呼呢?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鲁国有一本著名的史书叫做《春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春秋”。由于周朝分封过多,逐渐导致诸侯的兴起,这时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