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通常的说法是,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诗中所谓的轻轻的来和走,正说明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第二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但诗人却写得那样鲜明,那样甜蜜,那样美丽而且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康河里的水草。“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正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四节诗中所谓的“榆荫下的一潭”,即是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是一个非常清凉的地方,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在那里乘凉,遐想。那里明明是一潭清泉,但诗人偏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因为第四节写到了梦,于是诗人在第五节中很自然地转到了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五节诗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第七节诗中“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在诗的末尾,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誉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舞”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合的事物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颖而独特,氛围清新而优美。诗中的情感,似“云”飘逸,似“柳”柔细,似“水”清莹。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星辉都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好。康河曾见证过徐志摩的一段美好时光,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染着情感,情景交融,才可能表现出“志摩式”的洒脱与无奈。
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迭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般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欧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通常的说法是,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近现代〕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
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你是否需要了解?
再别康桥出自哪首诗?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最经典的一首诗歌:《再别康桥》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前妻,陆小曼是徐志摩的妻子,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卞之琳是徐志摩的学生,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原文是什么?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文如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的倩影;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愿化作水草,随波流连。那榆荫下的潭水,不是清泉,是虹的倒影;在浮藻间...
旧诗新译: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译作
《再别康桥》是 徐志摩 (1897.1.15-1931.11.19)的 名诗 ,其英文版本 众多 ,译者有华人也有 西人 。也有 东北话 的搞笑版。好比太极拳一样,派别众多。下文第2)部分抄录了其中一个版本。的确,诗歌本来见仁见智,随者时光的流逝,不同的读者读起来自有不同的理解和触动。今不揣冒昧,作了...
《再别康桥》徐志摩的散文诗,请呈献,忘了,谢谢
沉淀着如同彩虹般斑斓的梦。追寻着梦想,我撑起一支长篙,向着更远处的青草漫溯,满载着一船的星光,在斑斓的星辉中歌唱。然而,我不能放声歌唱,悄悄地,那别离的笙箫响起;夏夜的虫鸣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河。轻柔地,我离去,正如我轻盈地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意思是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原文是什么?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写给谁的?
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游历欧洲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此诗作于中国海,是他对康桥的深深怀念。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原本打算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罗素当时在中国讲学,且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在英国作家狄更生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
徐志摩的文章《再别康桥》原文是什么?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的《新月》杂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轻柔地我离开,正如我轻盈地到来。我轻轻挥手,告别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中的倒影,在我心中荡漾。青荇在软泥上轻轻摇曳,仿佛在水底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