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出自那个佛经故事?

作者&投稿:舌钩 2025-05-16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扩展资料:

1,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作者简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六祖惠能遗体高80厘米,成跏趺坐。外表上红褐色漆,漆下有麻布;遗体内除真身骨架,还有铁条支撑。是以肉身为基础制作的夹纶生漆造像,其实是一坐式木乃伊。这是临终时盘腿,坐化后即进行密封和干燥制成的。

其制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一个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尸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一个大缸覆盖在上面密封。当尸体腐物滴到生石灰上,便会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后成为坐式干尸(木乃伊)。

六祖真身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几次人为破坏,遗体被打开过,也有过蚁侵。有过多次的修补和油饰,里面的骨架已经散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



出自《六祖坛经




你是否需要了解?

佛家经典禅语故事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17、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佛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味着物质和空无之间并无分别。物质并非真实的实体,它们只是因缘和合的显现,一旦条件改变,物质便会消散。同样,空无也不是一种实体,它只是事物本质的显现。物质与空无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而不是对立的两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下面开始,我们来一一的解析,体会下。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

《菩提本无树》这首诗不是被修改过的吗?
佛经。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元音说:“菩提权做树,明镜假作台,本来不染污,说净亦尘埃。”楼主所说改到最后才改成六祖的诗句,这个故事在下没有听说过,以坛经来考,也未曾记载。

有人参透了这两段话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这里,神秀以“身是菩提树”来比喻法身,即智慧与觉悟的本质。而“心如明镜台”则象征了觉知心,如同一面镜子,如实反映外界事物而不加主观判断。他强调的“时时勤拂拭”意味着,修行者需要在每个当下持续地清除妄想、杂念,保持心灵的纯净,避免被外界尘埃所污染。接着,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这二首偈,出自弘忍的二位弟子 神秀和慧能之手,前后相差不过几个时辰, 佛学和哲学是有区别的,佛讲究的是相信,哲学讲究的是怀疑,佛学讲究的是人的心。哲学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客观东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刘素云老师佛法详解之三-极乐归舟 ,中讲到的三个真实,是那三个_百度知...
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沾花微笑的故事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沾花微笑而不说半个字?因为佛法无关语言文字,你有语言文字就带便你还有执着妄想,你问的那三个真实不就是你的妄想执着么,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本来就无一物,还哪来的三个真实呢?都是颠倒妄想...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你顿悟人生
佛语《佛经》 7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74、脚踩生灵,手掌生死;传说不朽,王者不败。 75、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76、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77、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7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佛学的经是什么意思?
佛学的经注重人的内心修行,强调以正己为先,尊重万物,追求无我,是其独特之处。其中《楞严经》精髓地诠释了佛学的核心——菩提心,即以一颗慈悲心为根本,体悟真理与智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著名的开示,深刻揭示了诸法皆空的佛理。佛学的经不仅影响了佛教...

曼珠沙华的所有传说?
可是佛说这话又很认真,因为花生叶落,叶现花枯,枯荣交替,你看见了花自然很难想起那还未发的叶,你见叶时又看不到那绝美无暇的花,可是见花见叶,和见彼岸,又有什么不同呢?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讲究的是大彻大悟,是顿悟,是立地成佛。而神秀说:菩提本是树,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