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的外形,生活习性是什么? 蚂蚱的生活习性

作者&投稿:杜使 2024-06-30
蚂蚱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是什么?

蚂蚱的习性

蚂蚱,也叫蝗虫,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
蚂蚱善于保持其合群性,多为群居。雌蚂蚱产卵一般会选择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射的环境。往往大批地集中产卵。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
蚂蚱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

蚂蚱的生理特性及生活方式:
蚂蚱,昆虫,也叫蝗虫,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虫。
蚂蚱善于保持其合群性,多为群居。雌蚂蚱产卵一般会选择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射的环境。往往大批地集中产卵。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
(一) 蝗虫的体表特征
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
(二) 蝗虫的身体分部
蝗虫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胸部又分为前胸、中胸、后胸3部分,腹部共有11节。
蝗虫的形态结构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蝗虫的头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2.胸部——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 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 3.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①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② 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蝗虫的呼吸过程
二,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1.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个体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的发育过程,像这样发育过程叫不完全变态。
蝗虫的发育过程
2.蜕皮:昆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脱掉原来外骨骼的现象叫蜕皮;每蜕皮一次,幼虫就增加一龄。蝗虫的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若虫蜕皮5次后,也就是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 3.一个世代: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叫一个世代。 蝗虫的发育过程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夏蝗是蝗虫秋天产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约在五月间,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虫,即夏蝗。夏蝗发育成成虫后,经过十多天,就交配和产卵。卵经过十多天,便孵化为第二代,即秋蝗。现将夏蝗和秋蝗两个世代归纳总结如下:

蝗虫个体发育过程要经历卵、若虫、成虫这三个时期,期间若虫在三龄以前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而三龄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成为能飞的成虫。因此,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蝻。

蝗虫为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蝗虫在1万种以上,我国蝗总科知名蝗种约1000种以上,隶属于8个科。全世界有害蝗种近500种,我国约有60多种。根据蝗虫发生危害特点,建国以来,我国有关专家习惯上将蝗虫分为飞蝗和土蝗两大类。我国境内发生的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个亚种。土蝗种类较多,在农区发生危害的主要有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在竹林发生危害的主要有黄脊竹蝗、青脊竹蝗等;在草原发生危害的主要有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等。
东亚飞蝗是引发我国蝗灾的首要害虫。它为不完全变态(或半变态)昆虫,一生有3个虫态,即卵----蝗蝻(若虫)----成虫。蝗蝻与成虫具有变态(即散居型、中间型、群居型)、群聚、扩散、迁飞、趋光等生活习性。东亚飞蝗孳生地主要分布在沿海蝗区(如环渤海湾沿海地区)、河泛蝗区(如黄河、淮河流域)、滨湖蝗区(如白洋淀、微山湖等地区)和内涝蝗区。近年来,东亚飞蝗主要发生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亚飞蝗一般一年可发生2--4代,第1代(海南为1--2代)习惯上称为“夏蝗”,第2代(海南为3--4代)则称为“秋蝗”。

一、外形

蚂蚱又名蝗虫。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

二、生活习性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扩展资料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

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k㎡,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发生为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蝗虫



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蚂蚱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蚂蚱,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为85 % -92 %,土壤含水量15%一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蚂蚌会逐渐停食死亡。在气温达到28℃-30℃时,蚂蚌卵开始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和锯末粉按1: 2搅拌,含水量为20%-30%,铺3厘米一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实,然后将蚂蚌卵布于土上,盖上约1厘米厚的混合土。

最后,器皿上再罩上一层薄膜,每半天检查1次,发现小蚂蚌后,用软毛刷将其刷到棚内的食物上,一般10天一15天孵化出小蚂蚌。刚出土的小蚂蚌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叶植物,但食量很小。

1龄- 3龄的蚂蚌应注意防雨,蚂蚌从出土到成虫约需27天一35天,这期间每5天一7天蜕1次皮,共蜕5次;5龄以后的蚂蚌逐渐开始交配产卵,每只蚂蚌约产卵70粒一100粒。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蚂蚌有喜欢群居和迁飞性,所以蚂蚌羽化后至产卵前应给予适当的干扰,令其迁飞,以便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

扩展资料:

蚂蚱,它不仅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磷铁锌锰等元素,还是治病良药,能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等,集食用、药用、滋补于一身,而且许多大型饲料厂家都需蚂蚌干品磨粉做动物饲料添加剂。

蚂蚱含丰富的甲壳素,营养专家研究认为:甲壳素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体第六大生命要素,甲壳素可升高体液的PH值,改善体内酸性环境,可清除自由基。

抑制过氧化物对人体组织细胞的损害,活化细胞,延缓衰老,能使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日本将甲壳素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制剂)。因此,甲壳素被营养专家推荐为21世纪人类的最后珍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蚂蚱



体型呈中型或大型,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

6   1

评论 

分享

举报

btbtlaomei 
推荐于2017-11-25

蚂蚱不是蝗虫吗,蝗总科的昆虫都可以叫做蝗虫,蝗总科包括8个科,我们通常所说的蚂蚱主要是剑角蝗科中的蝗虫和锥头蝗科负蝗属的蝗虫.(以上使用的分类阶元由大到小依次是:总科--科--属)
简单的说也就是:蝗虫包括的范围大,蚂蚱是蝗虫中的一些类群.蝗虫和蚂蚱都不是学名,都是俗称,只不过蚂蚱的叫法更为民间化,学术上不使用的,蝗虫这种叫法学术上是比较公认可以使用的,很明确就是蝗总科的昆虫.
蚱蜢也即是蚂蚱



蚂蚱又名蝗虫。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

二、生活习性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扩展资料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

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k㎡,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发生为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

体型呈中型或大型,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


你是否需要了解?

蝗虫的特点是什么?
答:3. 蚱蜢,与蝗虫同属直翅目,但不同种。它们没有集群和远距离迁移的习性,通常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如田边、草丛,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可能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造成损害。4. 外形上,蝗虫(蚂蚱)有短鞭状的触角和强健的后腿,便于弹跳以避开天敌。它们的体色通常为绿色或褐色,有助于融入生活环境。前翅...

蚂蚱的外形和特点
答:总的来说,蚂蚱以其独特的外形和鲜明的特点在昆虫世界中独树一帜。它们的外骨骼、复眼、触角、足和翅膀等结构都使它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而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变色能力等特点则进一步展示了它们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蝗虫会变色吗?它是怎么变色的?
答: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

蚂蚱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答:蚂蚱的外形特点: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蚂蚱善于保持其合群性,多为群居。雌蚂蚱产卵会选择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射的环境。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

蚂蚱的生活特点
答: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

蚂蚱的外形特点是什么答案?
答:成虫:雄成虫体长35.5~41.5毫米,雌成虫39.5~51.2毫米。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

土蚂蚱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点是什么?
答:土蚂蚱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点:土蚂蚱又被称为蝗虫,生活习性是喜欢温暖的环境,植被良好,食物丰富的草地,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喜欢取食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除了娇嫩的幼苗以外,其它的老叶片是不喜欢啃食的。土蚂蚱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

蚂蚱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答:1、体型与体色:蚂蚱的体型呈长椭圆形,扁平且细长,体色多样,常见的为绿色或褐色,这有助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伪装,躲避天敌。2、头部特征:蚂蚱的头部较小,具有一对复眼,复眼大而突出,能够感知周围的光线和移动物体,头部前端有一对触角,触角较长且灵活,用于感知环境和探测食物。3、口器结构:...

蚱蚂资料
答:· 蝗虫之所以要群体活动主要是因为生理上需要高温靠在一起可以保温。·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 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依蝗虫的生活习性可分成迁移型...

蝗虫的特点是什么?
答: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三、外形上的区别:蝗虫(俗称“蚂蚱”):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前翅狭长,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