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24个核心概念
小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就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互动合作、多方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过程。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主要表现为:从事实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就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创新。
小学科学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针孔照相机是根据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制造的。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照相机、摄像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造的。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 2. 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3. 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红颜色物体反射红色光,黄色物体反射黄色光,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颜色不同。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5. 平常使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6.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 7.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的。瞳孔像照相机的光圈,能控制光线的强弱;晶状体像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视网膜像实验中的纸屏,能映出图像。 9. (我们是怎样看到周围的物体的?)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10. (为什么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 11.(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眼。 12. 预防近视眼要做到: 1) 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 看书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3)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 4) 躺卧、走路时不要看书; 5)少年儿童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1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14. 岩石都是由矿物构成的。花岗石是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15. 聚集在一起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叫做矿产。可以做燃料的叫做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不仅是燃料,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经提炼后可以得到焦炭、煤气、煤焦油三种矿物。可以提炼出金属的叫做金属矿产。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等。 16. (煤是怎样形成的?)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大多夹在砂岩、页岩中。煤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经过亿万年变化逐渐形成的。煤、石油、天然气中蕴藏的能量最初来自太阳。 17. 矿产的开采方法主要有: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管道开采等几种方法。石油、天然气属于管道开采。煤等固体矿产可以露天开采、也可以地下开采。 18.各种矿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的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的是在岩石风化、沉积等过程中形成的。 19.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石油”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著作。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指导下,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 20.(我们为什么要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有限,又不可再生,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21. 家畜的祖先都是野兽,家禽都是由野鸟驯化而来的。按照人类的需要,把野生动物培养成家养动物的过程,叫做动物的驯化。 22. 生物的启示:鱼——船、桨、舵、潜水艇;茅草——锯;鸟——飞机;蛋壳——薄壳结构屋顶;蝙蝠——雷达;长形卷叶——筒形叶桥;苍蝇——蝇眼照相机;人——机器人;人脑——电子计算机。 23. 根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我们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一天)。 24.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2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或365天)。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变化。 26.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每逢农历十五傍晚,月球总是在东方。 27.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时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时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月相变化。 28. (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多发生在农历初一。我国远在3000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 29. (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就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多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 30.日食时总是太阳的西边先亏,月食时总是月球东边先亏。农历的每月十五可看到圆月,日食和月食不是年年月月都发生的。 31.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卫星。 32. 在太阳周围有九颗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离太阳最远的是冥王星。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一面自转,一面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 33. 围绕太阳运行的、形状像扫帚一样的天体叫做彗星。轨道又扁又长,在地球上看到彗星的机会很少。(哈雷彗星,76年) 34. 当太阳周围众多的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形成流星。 35.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6.太阳比地球大,地球经月球大,宇宙比银河系大,银河系比太阳系大。 37.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38. 银河系由大约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构成铁饼形。我们的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与众多恒星一起,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着。 39. 太阳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恒星,只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 40. 光年是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光每秒传播约30万千米,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约9.5万亿千米。 41. 银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恒星集团。银河系以外的恒星集团叫做河外星系。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约10亿个河外星系,也都在运动着。银河系和所观测到的所有河外星系被称做总星系。 42. (为什么说宇宙是无限的?)现在,用射电望远镜已能观测到100亿光年外的宇宙空间情况,但仍没有找到宇宙的边缘。所以我们说宇宙是无限的。
小学科学24个核心概念物质科学领域:
1.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7)
2.物态变化 (6)
3.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7)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4)
5.力作用于物体 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10)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8)
8.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8)
9.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9)
10.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5)
生命科学领域:
1.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7)
2.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4)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4)
4.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3)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6)
6.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4)
7.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4)
地球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5)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9)
3.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5)
4.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3)
技术领域:
1.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4)
2.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7)
3.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8)
注:后面的括号内为该核心概念之下的具体概念数。
你是否需要了解?
小学科学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小学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物质科学领域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物质科学是核心领域之一。它主要探究物质的性质、状态变化、构成物质的微粒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等。小学生会学习到物质的基本特性,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并初步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如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此外,还会...
什么叫小学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就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互动合作、多方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过程。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主要表现为:从事实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小学科学就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创新。小学科学 ...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张红霞(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提出了两个观点:科学素养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调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渠道;由于科学素养教育是将科学...
新课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内容
新课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内容: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
苏教版小学科学如何大单元教学的
其进行大单元教学的方法如下:1、提炼核心概念:《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科学课程内容由原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划分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等13个学科核心概念,而这些核心概念细分为54个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内容提炼出...
轻松界定核心概念
改正方法: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所研究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对文献中的前人论述和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判断,然后提炼出课题的核心概念,并通过与课题内容和课题目标的双向互动,不断完善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四、两个简单的核心概念界定方法 1、外延递减法 从课题的名称中找出关键的词从小到大,...
小学科学课主要讲哪些内容呢?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探索科学的奥秘,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他们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 下面将详细说明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内容:物质科学:学生将学习物质的性质、状态变化以及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等基本概念。生命科学:教授学生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科学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具体来说,个体应该崇尚真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具备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同时,个体需要理性思维,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在解决问题和规范行为时...
中小学科学系统的主要内容
新科学课程标准详细列出了多个核心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工程。这些领域涵盖了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广泛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视角。新标准特别强调了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它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课程...
科学课程中的跨学科概念有哪些
科学课程中的跨学科概念有哪些具体如下:1、物质和能量观。物质和能量观是科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贯穿于各个学科中。物质和能量观涉及到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以及能量及其转换和利用。这一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界的本质,以及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2、因果关系。科学课程中的另一个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