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作者&投稿:淫桦 2025-05-22

  在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学习,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一)

  春风

  作者: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主要作品:《台湾姑娘》、《新生》等。

  1.字词

  褒(bāo)贬 飘拂(fǘ) 塞(sài)外 冰碴(chá) 耗(hào)子 乍(zhà)暖

  2. 结构分析

  一(1-3)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是否有真正的春天。

  二(5-10)用江南春天和北国春天作对比,写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抒发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三(11)直抒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3. 文章主题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霜雪的阳刚之气,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4.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5.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特点:北国的春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

  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6.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 ,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二)

  春

  (1)作者及作品: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2)结构:

  一、盼春:①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二、绘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春草图。④段春花图。⑤段春风图。⑥段春雨图。⑦段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三、⑧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3)线索: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主旨(中心):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5)文章主要写法:借景抒情。

  (6)重点语句理解: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钻”字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逼真地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春草的清新、可爱,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形象地描绘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读来富有美感。

  (7)语句欣赏: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欣赏: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的多、连绵不断、细、亮、密的特点。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欣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情态。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

  孙权劝学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语文教材在七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中目录有收集了哪些知识内容呢?我整理了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表格:"以"字在七年级上册课本中出现的解释为例整理的表格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知识 点总结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以及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以及知识点归纳 ★ 初一初二语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一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教科书(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对于这样的主题,学生会感觉到跟自己的生活比较接近,有话可讲。因而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可进一步将之写作成文,做到条理清楚、生动形象。但本单元教学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局限于“趣”上,事实上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要全
2、第二单元: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文七年级下册》是2016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的教科书,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包括23篇课文、6组写作、3篇综合性学习、2篇名著导读和8...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如下: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5. 伤仲永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9. 土地的誓言 10. 花木兰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二单元品读与探究答案
示例二:常怀感恩之心,善做点滴之事。示例三:幸福之花,开在感恩的枝头。6.怪脾气有哪些:①一面做饼,一面骂人。②不接受别人的建议。③上门买饼必须电话预订,否则概不供应。④代销他的香饼必须在同一天卖完。⑤厌恶、拒绝机械化做饼。⑥孤僻沉默。7.承上启下。8.运用拟人手法,以生动活泼...

七年级语文课文基础知识点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需要多记多看多做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语文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 语文知识 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早春...

求人教版7、8年级语文上下册全部读读写写的生字词(分开第几课)高分悬...
在第二单元,他们需要掌握“濯”、“行”、“姊”等字词。第三单元中的“酿”、“晕”、“髻”、“zel”等字,第四单元则包括“骸”、“犸”、“霎”等字。第五单元中,学生需要学习“丫”、“粼”、“匿”等字,第六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稽”、“陛”、“赐”等字。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苏教版7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1、了解历史知识,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2、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6、《黄河颂》:(1)抓住关键诗句,体会意味;(2)领会诗句的语言美、哲理美、情感美;(3)学会读现代诗。 7、《最后一课》:(1)人物塑造方法:外表——内心品质、思想感情;(2)品悟语言,领略以小见大的艺术美;(3)细节描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作业本第二单元自测卷答案
【答案】: 1、B 2、声——生 阑——澜 璧——壁 溯——朔 3、B 4、D 5、(1)示例:“钓鱼岛”知识问答“我爱祖国”演讲比赛 (2)①我国早在1403年就已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②明朝政府已对钓鱼岛实施有效管辖。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