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封昌 2024-07-0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公元477年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当他继位的时候,北魏社会上各方面的矛盾都日趋尖锐。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起义,自号齐王,聚众千余人。第二年,有光州人孙晏等也聚众千余人起义。公元477年,更有秦州略阳民王元寿起义,聚众达五千余家,自称冲天王。起义一起接着一起地冲击着北魏的封建统治。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实行俸禄制
孝文帝以前,官吏都不给俸禄,放纵他们去贪污和掠夺人民。史书记载,“魏百官不给禄,少能以廉白自立者”,“惟取给予民”。有一次,拓跋焘要出征,向老百姓征调驴子驮运军粮,让公孙轨负责。公孙轨便公然下令,每一头驴要加一匹绢当贿赂,才能收受。当时人都说“驴无强弱,辅脊(背着绢)自壮(就算壮的)”。这个公孙轨一向贪污成性,刚做官时,“单马执鞭”而来,卸官回家时,竟然“从车百辆,载物而南”。官吏这样贪赃枉法,不能不加重人民的痛苦,激起人民的反抗。
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对官吏实行俸禄制度,规定:“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同时,制定了严惩官吏贪污的法律——“赃满一匹者死”。
俸禄制的实行,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比起以前放任官吏恣意贪污、抢掠来说,对人民是有利的。因而,遭到一部分贪赃枉法惯了的官僚们的反对。班禄以后,先后犯赃被处死的官吏竟达40多人,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2.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
北魏的豪强地主势力非常强大。他们仗势“荫附”大量民户,替自己耕种田地、驱使奴役,致使“百室合户,千丁共籍”,荫户完全隶属于豪强宗主之下。这些“荫附者皆无官役”,受“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孝文帝为了和豪强地主争夺人口、劳动力和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治,便在公元485年和486年先后实行了均田制和三长制。
均田制规定:男子15岁以上,受(给)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与平民一样授田。丁牛一头,受田30亩,限四牛。所授的露田,如系休耕一年的,多授40亩,休耕二年的,再多授40亩。露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老不能耕种时,必须归还政府。男子还授给桑田20亩,种桑50株、枣5株、榆3株,皆为世业,不再还给政府。田地不足的地区,“听逐空荒”,可迁往他郡。
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是北魏早先实行的“计口授田”的推广和发展。它只限于在政府控制的无主荒地上实行,并不侵犯地主已经占有的土地,而且还通过奴婢和耕牛授田,肯定了地主比贫苦农民受有更多的田地。尽管如此,均田制的推行对于加强北魏中央政府的力量,开垦荒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它是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同时也通过清查户籍,与豪强地主争夺劳动力,争夺人口,使向政府纳税的户口大为增加,相对地减轻了每户农民的负担。三长制实行后,北魏政府颁行了新的赋税制,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农民比起过去的赋税负担,确实减轻不少。
3.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位置偏北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
迁都问题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官吏都反对迁都。于是,孝文帝便宣布要大举南伐,却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贵族、百官反对。孝文帝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他说明了迁都的重要性,并告诉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领众人迁都中原。拓跋澄醒悟过来,改为全力拥护孝文帝的“南伐”迁都计划。公元493年,孝文帝发兵20万,号称30万,开始“南伐”。大军到达洛阳后,孝文帝仍然“戎服执鞭,御马而出”,表示要继续前进。群臣都跪在马前叩头,请求他不要再南进了。这时,孝文帝乘机说,“若不南銮(南征),即当移都于此”,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意的站在左边。所有随军贵族、官吏都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于是,孝文帝便乘势定都洛阳。
洛阳是当时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对北魏和拓跋族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孝文帝迁都前后,还颁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
①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孝文帝把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达溪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把汉族的高门世族列为甲、乙、丙、丁四等,亲自制定条例,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他亲自娶汉族大姓女为后宫,又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以示提倡。
②禁士民胡服,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族的“冠服”,让他们穿戴。他看见街上鲜卑妇女仍有穿“夹领小袖”衣服的,大为发怒,把群臣责备了一番。以后汉服逐渐推广开来了。
③禁止说胡语,改说汉话。具体规定,30岁以上的人“习性已久”,可以慢慢改,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过来,在朝廷为官的,再说胡语,就要“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改革,不断遭到鲜卑族某些贵族的阻挠和反对。他们策动太子拓跋恂阴谋发动叛乱。结果,孝文帝将太子囚禁,废为平民,不久用药酒毒死。他们还在平城多次阴谋起兵,自立一国,也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下去。以后,各项改革逐渐地推行下去。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他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改革内容

  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整顿吏治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逐渐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
  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政权。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整顿吏治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逐渐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 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政权。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迁都洛阳原因: 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五,减小改革阻力。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迁都洛阳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史实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后期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①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②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政权封建化。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班禄制 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于太和八年(484年),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三长制 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第二,颁 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 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 征发. 第三,迁都洛阳.为加强 对中原的控制,494年将都城从平 城迁到洛阳. 第四,学习汉族文 化.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仿照 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 倡鲜卑人说...

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改革有哪些内容?
答: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主要内容:(1)迁都洛阳(2)学汉语(3)穿汉服(4)改汉姓(5)与汉人通婚(6)采用汉族官制律令(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答:三 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四 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和和鲜卑族的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在这次改革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公元477年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当他继位的时候,北魏社会上各方面的矛盾都日趋尖锐。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起义,自号齐王,聚众千余人。第二年,有光州人孙晏等也聚众千余人起义。公元477年,更有秦州略阳民王元寿起义,聚众...

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推行...

孝文帝改革内容有哪些?
答: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第二次改革 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2、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

孝文帝改革内容
答: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