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法《祭侄文稿》鉴赏?? 祭侄文稿 书法风格是什么

作者&投稿:幸文 2025-05-15
《祭侄文稿》在书法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祭侄文稿》的墨迹是在乾元元年颜真卿为祭奠侄子季明殉国所作的一篇祭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书饱含有深刻的感情,萦行郁怒,哀思勃发,无意于工整而工整。

简单点说:一乐一悲。喜极而泣,泣极生悲。

鉴赏: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 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 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 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 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 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 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 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书法之创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此稿的书法风格亦影响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法。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于德宗二十年(804年)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后来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即有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侄文稿



《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苏 轼书寒食帖),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 麻纸本,行书 纵 28.2 厘米 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 “鲜于”等印;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 清内府等收藏,现藏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目录 《祭侄季明文稿》简介 译文注释 创作背景 作者传略 著录集评 《祭侄季明文稿》简介 译文注释 创作背景 作者传略 著录集评 展开 编辑本段《 祭侄季明文稿》 编辑本段 《 祭侄季明文稿 》 简介 《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手书)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书法帖之 一, 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苏轼书寒食帖) 天下第二行书” , 天下第二行书 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 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 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季明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平稿;杲卿和季明父子遇 难之后,真卿曾派人寻得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钊三和颜氏 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根本无 法顾及行文走笔的工拙,一气呵成,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文中大量 的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若滔滔江河一泻千里——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 于字里行间,观其字如睹其人——作者无意于佳,却写得神采飞扬,姿态 横生,笔势雄奇,超凡人圣。 祭侄季明文稿》 《 祭侄季明文稿 》 全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 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 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 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 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戚,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 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 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 尚飨。 祭侄季明文稿》 原文( 附删涂字句) 《 祭侄季明文稿 》 原文 ( 附删涂字句 )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 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 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 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 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 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 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 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 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编辑本段译文注释 编辑本段 译文注释 《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乾元”: 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 758 年。“岁次戊戌”:岁次也 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 12 等分, 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 年走一周。每年 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该年的干支为戊戌。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农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释:古人不仅以干支纪年,也以干支纪月和纪日。纪月法从丙寅开 始,60 个月(五年)为一周期。纪日亦以甲子为第一日,60 日为一周期。 “朔”: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面看不到月亮时称朔,一般以农 历初一为朔,十五称望。又朔又有初、始等义。这里可解为初三日。 译文: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原文: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 注释: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 人,他排行第十三。“银青”:指银质印章和青色绶带。秦汉时期凡吏秩 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银印青绶。“光禄大夫”:原为郎中令的属官。 汉武帝以后无固定职守,为散宫,相当于顾问。唐宋时期光禄大夫加银章 青绶者为从三品文阶官。原帖“光禄大夫”之“大”字漏写,为笔误。 译文:(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原文: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 注释:“使持节”:为刺史的加衔。加此衔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 权。“使持节”为持节中的最高一级,次为“持节”,再次为“假节”。 “刺史”:隋唐时期刺史为一州之行政长官。刺史本兼军民两政。然汉代 以后管军之职权实际已废,故唐代管军事要另加街,颜真卿任薄州刺史后, 加州防御使之衔,以示兼管诸军事。故其州刺史的全称就是“使持节、蒲 州诸军事、蒲州刺之”。其他州刺史情况也大致如此。 译文: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 《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原文: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注释:“轻车都尉”本为汉代特别兵种将领的称号。唐宋时为勋官。 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设十二转,第八转为“上轻车都尉”。七转为轻车都 尉。轻车都尉下还有骑都尉等。“开国侯”为爵名。唐代将爵位分作九等, “开国县侯”为第六等。候前多冠以县名,但食邑不一定由该县供给。颜 真卿的丹阳县开国侯的名衔也为他出任蒲州时所赐。 译文:授勋上轻车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侯的颜真卿 原文: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注释:“请酌庶羞’:酌,指酒,也指斟酒。请酌,指菲薄、便宜的 酒类。羞,通馐,食物。庶羞,指普通的食物。“赞善大夫”:大夫,古 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赞 善”为赞美之词。颜季明为颜杲卿第三子,曾担任乃父和颜真卿之间的联 络工作,后被安禄凶杀害。已见前面说明。乾元元年,他被朝廷追赠赞善 大夫。 译文: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 亡灵。 原文: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注释:“惟”:语助词,用在句首。“挺”:特出、出众。“宗庙瑚 琏”:宗庙中盛黍稷的祭器,夏代称瑚,殷代称琏。这里指颜季明已成为 颜氏宗庙中的重要角色。“阶庭兰玉”:以芝兰(香草)玉树(仙树)比 喻人们的优秀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诸子侄曰:“子弟亦何 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出于阶庭 耳。” 译文: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 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 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祭侄季明文稿》(出版物) 原文:方期戬谷,河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 注释:“戬谷”:指福、禄。戬,指福。谷,为粮食的总称。古代官 俸以谷物计算,故可代禄位“闲”,同间。“称要犯顺”:以逆犯顺,指 起兵作乱。 译文: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 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原文: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译文: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 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 原文: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 大蹩。 注释:“俾”:使也。“归止”;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 回归止.曷又怀止。”“爰千土门”: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泾, 时为战略要地。“蹩”:促、迫。局促不安。 译文: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 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 风大受挫折。 原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 注释:“贼臣不救”:如前所述.指颜杲卿收复土门以后,曾派泉明 到长安报喜并求救兵,被太原尹王承生劫留,拥兵不救。“孤城围逼”三 句:指安禄山回兵常山,颜杲卿孤立无援,终于城破被俘。颜季明和颜氏 家族以及颜杲卿等先后被杀。造成“复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惨结局。 译文: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 (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 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祭侄季明文稿》(出版物) 原文: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注释:“荼毒”:荼指苦菜,毒药毒虫。按:此两句似乎在隐喻朝廷 的成败和用人不当。“遘”;遭遇。“呜呼哀哉”:对死者的叹词。呜呼, 表示叹息。哀:悲痛。哉:语助词,表示感叹。初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丘卒条。 译文: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 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 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原文:我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 及兹同还。 注释:“河关”:河流和关隘。此指蒲州,时颜真卿调任蒲州刺史。 他在《蒲州刺史谢上表》中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 天险”可见该地自古就是重要关口。“比”;亲近。“榇”:原指梧桐树, 多用于制作棺材,此处指棺木。首榇:指盛装季明首级的棺木“兹”:此。 原文“陷”字误书,应为“至” 字。 译文: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 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 原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译文: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原文: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注释:“幽宅”:阴间的住宅.指坟墓。 译文: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 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 原文:呜呼哀哉!尚飨。 注释:“尚飨”;飨,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处指祭祀时希望死 者能享用这些祭品。 译文: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书法 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苏轼书寒 天下第二行书 食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 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 (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 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 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 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 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 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 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 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 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五月,颜 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 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 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 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 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 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 作之一,至为宝贵。 《祭侄文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 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 赞不断。 编辑本段作者传 略 编辑本段 作者传略 作者传 颜真卿画像 颜真卿(《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有传);颜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官至监察御史、节度使、太子太师;进爵鲁郡开国公,比称“颜鲁公”。 颜真卿出身于书法世家。从小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他的曾祖、祖 父、父亲都工于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幼时聪慧好学,颇土文辞,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9 年)考中进士,登甲科,从此步入仕途。 他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时,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南)久积冤 案,长期得不到明断,到仟之后,他亲自进行调查,在很短时间里处理了 积案,释放了蒙冤受屈的百姓。此时恰值久旱而天降喜雨,老百姓欢呼为 “御史雨”,以此来称颂他。 不久,他义奉命担任殿中侍御史、东都歌采访判官、武都员外郎等职, 因遭宰相杨国忠的排挤.出任平原(今山东德县)太守。 在平原任职期间,颜真卿对安禄山企图反叛朝廷的阴谋早有所觉察。 他一方面积极征兵储粮,一方面以防雨为托辞,组织兵民加固城防,后河 北、山东的大片地区为叛军占领,唯有平原城坚守不失。颜真卿联络从兄 常山太守颜呆卿竭力抵抗安史叛军,得到了附近十七郡官兵的响应,汇集 兵民二十余万,颜真卿被推为盟卞,成为“安史之乱”前期抗山叛军的领 袖。 正是山于颜氏兄弟为首的朝廷军队奋力抵抗,安史叛军在占领中原大 片土地之后,不敢急攻沛关,使得唐王朝在战争的间隙有喘息的时机。后 来,平原城独立难支,颜真卿被迫放弃城池。经江淮、荆襄,转赴陕西西 部凤翔朝见肃宗,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颜真卿出座入朝,极重礼仪法度;军国之事,知无不言,素为权臣所 恶,展遭排挤打击。他先后任同州、蒲州、饶州、升州等地方官。一度入 京任刑部尚书。后又囚获罪于李辅国,贬为蓬州长史。 代宗时,颜真卿任 利州刺史,史部侍郎,尚书右承。宰相元载结党专权,堵塞言路,规定百 官奏书,必须先报宰相,然后才能上奏皇帝。颜真卿严厉痛斥这种“弄权 误国”的行径,上书代宗率帝,指元载的做法“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 公然如此”,“今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纵悔之无及矣”。奏章不 避权贵,义正辞严,涤得人望,当时人们争相传抄。 元载之后,又有奸相卢祀专权。他忌恨颜真卿的仗义执言,企图再次 将他排斥出朝廷。卢祀乘李希烈起兵作乱的机会,借刀杀人,奏请德宗皇 帝,让年迈的颜真卿去宣谕叛军,招安李希烈。 当颜真卿奉旨到达李希烈盘踞的汝州(今河南临汝)时,叛军气焰十分 嚣张,扬言要生食其肉,但他毫无惧色。接着他们又以利禄相引诱一李的 部将当着颜真卿的面对李希烈说:“我们大家谁不知道颜太师的人名?将军 要称王,他不是最合适的宰相吗?”颜真卿严正回答说:“你们可知道安史 之乱中壮烈牺牲的颜杲卿吗?他临死尚骂不绝口,那就是我的兄长!我己是 近八十岁的人,言至太师之职,愿以兄一长为榜样,以身殉国,岂能受尔 等鼠辈诱胁!”兴元元年(784 年),他亲自为自己写好墓志、祭文和遗表, 随时准各就义——八月三日,李希烈差人将颜真卿绞死于蔡州(今河南汝 南)龙兴寺,时年七十七岁。 唐德宗听到颜真卿壮烈殉国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废朝五日以悼其忠 勇。 编辑本段著录集评 编辑本段 著录集评 广川书跋》 《 广川书跋 》 宋 · 董逌 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至于分若抵背,含 如并目,以侧映斜,以科附曲,然后成书,而有人于此盖尽之也。鲁公于 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尝问怀素折 钗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贼尽之矣。前人于其隐处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 造微者,然后得之。此二体又在八法六体之处,乃知书一枝,而其法之重 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体者也。 《 跋 》 宋 · 陈深 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 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 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 邪。苏文忠谓:“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夫。 如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以宝之。 《 跋 》 元 · 张晏 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 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 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 《 跋 》 元 · 鲜于枢 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 一。 《 跋 》 元 · 陈绎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 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 缝合。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 “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 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 “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 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 《 跋 》 明 · 文徵明 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 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 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 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 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 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 者也。 书法雅言》 《 书法雅言 》 明 · 项穆 行草如《争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 下追伯施。 《 跋 》 清 · 王顼龄 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 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初月楼论书随笔》 《 初月楼论书随笔 》 清 · 吴德旋 慎伯谓平原《祭侄稿》更胜《座位帖》,论亦有理,《座位帖》尚带 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祭侄文稿》 现代· 《 祭侄文稿 》 小评 现代 · 郭子绪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 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 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 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 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 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 结构。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书法创作尤以情真思深为极致, 撼动读者心灵的妙笔必系于真情,神高韵远的境界必成于深思。所谓艺术 价值的创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结构所无法包含的独立存在。 它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往往是其它东 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获得。《祭侄稿》正是这样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 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真挚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绪, 它好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一闪即逝,不可复得。 人世间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艺更是如此。罗马时代郞加纳斯在他 的古典文艺理论名著《论崇高》中提出崇高风格的五个来源时也曾强调了 这一点,他说:“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强烈而 激动的情感。”并说:“激情对创作和风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个结构 堂皇卓越。” 书法创作,正是以情感主运笔墨,一切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 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情不真则物不能依而变,情不 深则物不能引之起”(刘永济《词论》)。唯至情、至才、极思,“情方 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触物类情而发于不自觉者,更能创造出 生动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系于深情,笔虽简而意工, 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决定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 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 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项 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 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地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 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这正是创 作成功的秘诀,也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 例。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 能可贵。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 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 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 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 苏轼书寒食帖)。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 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 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 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这是我在网上收藏的资料,供你参考,相信会对你有帮助!
颜真卿及其《祭侄文稿》
施政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世称颜平原,颜鲁公等,出生於陕西省长安县敦化村(西安市郊)一个世家望族。北齐颜师古的七世孙。他为官忠介耿直,刚正不阿,一生为国家的统一、安定而不懈地与权奸杨国忠,卢杞等人针锋相对,在“安史之乱”中与安禄山,李希烈等叛乱分子进行顽强不屈地斗争,最终以身殉国。其政治,书名“照若明”(欧阳修语),历代传颂,仰之弥高。
颜真卿小时学书很勤奋、“幼时贫、乏纸笔,以黄土埽墙习书”《书林纪事》,师法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等人,尤得力於壮朝碑刻,一扫初唐惟晋人书马首是瞻的习气,开创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博大精深、奇伟秀拔、雍容大度而不失闲雅清趣。后人评之为有盛唐气象。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君子之於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传世的颜真卿作品中,楷书占了一大半,概因唐代写碑甚多(楷体),翰札(行草)不易保存。后人所称“颜筋柳骨”指的就是颜真卿之楷书特色也。其楷书代表作有端庄严谨的《多宝塔》,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的《东方朔画赞》,有凝重方正,多期满格的“麻姑仙坛记》,筋力丰满,刚劲圆润的《颜勤礼碑》,行书作品有《刘中使贴》、《文殊贴》、《江淮贴》、《鲁公三稿》等最为著名,其中三稿之一的《祭侄稿》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全称为《祭侄季明文稿》(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是颜真卿为悼念从史颜杲卿的幼子季明的祭文草稿。“安史之乱”时,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与在平原郡的真卿同举义旗,并肩作战,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义成仁。当士兵将季明头骨(仅存)从常山带回时,颜真卿怀着怀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此篇文稿。文中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守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对叛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以神行。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全出乎天然。料想鲁公当时作书,断然不会以之为艺术佳构而作。然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力,在这看似粗头乱服,不衫不履,涂改增删中表现无遗!宋阵深评之“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诚乃是无意于佳乃佳尔!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个字,然却字字珠碱,章法浑然天成。较之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毫不逊色,可谓各有千秋。两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却有天壤之别。然在艺术造谐上都达到了极致。观乎《祭侄稿》,满纸云烟,笔触厚实,凝重,顿挫郁勃,绝然没有《兰亭序》的洒脱飘逸的用笔、妍美流便的结体。可以想见当时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忠义与悲愤化作笔下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的音符,汇合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宋人陈铎曾详细地分析《祭侄稿》书写过程,认为:“文稿前十二行‘甚遒婉’从‘自尔’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笔法用语)矣!’自‘移牧’至‘尚飨’末五行,沉痛切骨,与禊叙《兰亭》哀乐虽异,其致一也”!真可谓入‘木三分,非深谙笔法,墨道者不能言此也!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 而反极工耶?”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广川书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至于分若抵背,含如并目,以侧映斜,以科附曲,然后成书,而有人于此盖尽之也。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尝问怀素折钗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贼尽之矣。前人于其隐处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后得之。此二体又在八法六体之处,乃知书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体者也。

《跋》 宋 陈深

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苏文忠谓:“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夫。如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以宝之。

《跋》 元 张晏

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

《跋》 元 鲜于枢

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跋》 元 陈绎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

《跋》 明 文徵明

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禇、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书法雅言》 明 项穆

行草如《争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 王顼龄

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吴德旋

慎伯谓平原《祭侄稿》更胜《座位帖》,论亦有理,《座位帖》尚带矜怒之气,《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祭侄文稿》小评 今人 郭子绪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书法创作尤以情真思深为极致,撼动读者心灵的妙笔必系于真情,神高韵远的境界必成于深思。所谓艺术价值的创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结构所无法包含的独立存在。它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往往是其它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获得。《祭侄稿》正是这样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真挚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绪,它好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一闪即逝,不可复得。

人世间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艺更是如此。罗马时代郞加纳斯在他的古典文艺理论名著《论崇高》中提出崇高风格的五个来源时也曾强调了这一点,他说:“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并说:“激情对创作和风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个结构堂皇卓越。”

书法创作,正是以情感主运笔墨,一切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情不真则物不能依而变,情不深则物不能引之起”(刘永济《词论》)。唯至情、至才、极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触物类情而发于不自觉者,更能创造出生动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系于深情,笔虽简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决定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语地倾吐,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重复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这正是创作成功的秘诀,也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你是否需要了解?

求书法《祭侄文稿》鉴赏??
鉴赏《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该笔法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在《祭侄文稿》中,厚重之处表现为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腻之处则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笔法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之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如大河直下,一泻千...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
《祭侄文稿》草稿的特点在于其率意书写,尤其是运笔迅猛,情绪激昂,这与其深沉的悲愤情感紧密相关。书法的妙处体现在字的点画密集和枯笔连擦的技法上,这些元素相互映衬,形成虚实、轻重和黑白间的节奏变化,以及草稿特有的随意性,使字形偏松散,构成了颜体稿书的独特风格。《争座位稿》也具有类似特征,...

拜读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侄儿颜季明和兄长颜杲卿因安史之乱遇害后所作的悲愤之文。文章背景复杂,情感真挚,字迹由楷书到行楷再到行草,最后转变为狂草,笔法由湿到干,充分表达了对兄侄战死的悲痛之情和对安禄山逆贼的悲愤之情。文章开头描述了颜季明的才情与颜家对他的厚望,随后讲述了安史之乱中颜...

祭侄文稿为何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主要是因为它蕴含了颜真卿深沉的悲愤之情和颜体书法的独特韵味,其背后的故事与安史之乱紧密相关。《祭侄文稿》的特点:情感真挚:该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之下书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侄儿和家族牺牲的深切哀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书法自然:文稿中的字迹从工整逐...

祭侄文稿是哪位书法家写的
从书法角度来看,《祭侄文稿》展现出颜真卿豪放不羁的笔触和澎湃激昂的情感。整篇文稿气势磅礴,纵笔如飞龙在天,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行书“流畅而连贯”的特点。在书写过程中,颜真卿完全沉浸在极度的悲愤之中,笔墨之间自然流露出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书法功力。值得一提的是,《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

祭侄文稿为什么是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期间,为悼念在战乱中英勇牺牲的侄子颜季明所写。文稿中蕴含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深切哀悼和对家族牺牲的悲痛,情感真挚而深沉。书法艺术价值: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祭侄文稿》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笔力雄浑,气势磅礴,既有规矩法度,又不失自然流畅。这种艺术风格与...

高清碑帖丨颜真卿《祭侄文稿》
艺术风格:《祭侄文稿》情感激荡,笔势磅礴,一气呵成。书法气势恢宏,字里行间尽显豪放之风,展现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史地位:《祭侄文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它享有“天下行书第二”的美誉,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化...

天下第二行书是谁的作品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

祭侄文稿为何是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在创作《祭侄文稿》时,情绪极度悲愤,因此字随情绪起伏,呈现出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种创作状态在书法史上极为罕见,使得《祭侄文稿》成为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这篇文稿是颜真卿为追祭从侄颜季明而写,全文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文稿中叙述了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

祭侄文稿的作品赏析
颜真卿的行书信札、草稿,如《祭侄文稿》等。因其用途和行书书体的形式特点,使其点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和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但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则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章法又随势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这正体显出颜真卿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高层次的书美意趣。颜真卿的真书严谨...